为什么这个美丽的女人反而被冷落?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庄子》里有一则故事:
阳子到宋国去,住在一家旅店。旅店主人有两个小妾,其中一人美丽,一人丑陋;丑陋的受主人宠爱,美丽的却受到冷落。阳子很不解,询问其中缘故。
旅店主人回答说:「美丽的自以为美丽,我却不觉得他美;丑陋的自以为丑陋,我却不觉得她丑。」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这个现象看似反常,其实老子早就道出了其中的奥妙。
一、美丽的为何受冷落?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曰:「自矜者不长」
是说人若以自己有些微长处,便惟恐别人不知,处处自吹自擂;有一点小善、一滴小能,便生起高傲之心;有点滴知识,便生傲物之想;时时事事以傲然之情而自用,处处表现,事事逞能;言过其实,贪天之功为己有,捞众人之功为己功,此皆为「取败之道」,必不能长久。
细想一个人之所以能做成几件事情,有多少人在背后支撑着,有多少物力在暗中相助,自然大道只不过借用了一下你的手,做了一件自己应该做的事而已,怎能将功劳统统记在自己名下而夸耀呢?离开天地,离开人群,离开万物,试试看你能办成一件事吗?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句话极为形象地概括了人与人、人与物的相互关系,含有深刻的哲理。
凡自傲之人,往往以无为有,以虚为盈,以假为真,多有不实之处,所以人皆不信而远离之。故曰:「自矜者不长。」
二、丑陋的为何受宠?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也给了我们答案: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局限于所见,所以看得明白。不自以为是,所以真相才能彰显。不自我夸大,所以才有功劳。不自我封闭和矜持,才会得以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万事万物都不可能来夺走他的本真,因而,没有人能与他相争。
老子认为想要得到些东西,就要从其反面开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杨绛和钱钟书
杨绛先生近乎粹然道家,她的一生,似乎都在诠释着「不争」二字,活得干净洒脱,智慧透彻。
不争,是杨先生全家都信奉和践行的思想。杨先生在《我们仨》一书中这样写道:「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在「文革」中,他们与世无争,为避免犯错误、惹是非,就离群索居,亲近自然,甚至与颐和园后山的松树交上了朋友。即使钱锺书先生做社科院院长期间,他们也不要办公室,不要秘书,深自敛抑,不争出头。
钱先生去世后,杨先生更是返璞归真,谢绝一切荣誉、地位、特殊权利等,心如止水,读书自娱。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她荣誉学部委员,她没有接受;英国牛津大学艾克塞特学院推选她为荣誉院士,她也婉拒了……她居住多年的北京三里河寓所,依然是水泥地、白石灰墙,没有经过任何装修,连阳台也没有封闭,有人问她原因,杨先生风趣地回答:「为了坐在屋里能够看到一片蓝天。」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简朴的生活
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杨先生如是说
所以,老子警告我们: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意思是,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
三、自然的规律到底是什么?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道出了中国文化的全部秘密——所谓大道,就是阴阳。当你懂了阴阳,就能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
●阴阳消长:阴阳的变化始终处在此消彼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之中。
●阴阳转化:阴阳消长的程度会不断拉大,拉大到临界点就会物极必反,向反方向转化,阳变阴、阴变阳。比如昼夜交替、四季轮回。
老子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反者道之动。
如物壮则老,植物、动物的生长,都是由小而大,由壮而老,最终走向死;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常与怪异可互相转变,善良与邪恶也能彼此循环。这些都是强有力的例证。
所以,老子建议我们要反向思维,做一条反向游泳的鱼。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启迪多元思维
四、「反者道之动」有科学依据吗?
物理学告诉我们:任何力的作用一定会产生反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大小和受力的大小相等。
也就是说,任何性质的事物都是按自身的自然客观规律在运动发展,而且是内部各种因素的矛盾运动在起作用。
例如,生物界中的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的矛盾运动,化学中的分解与化合的矛盾运动……当矛盾运动达到极限后,必定向相反的性质转化。
正心正举
五、「正向思维」的特点:
◆往往只着眼于事物发展的片段,静止地、平面地看问题,其结论往往有很大的局限性。
六、「反向思维法」的特点:
◆用全息、全观、全程的视角来观察、分析问题,它属于一种动态观察法。
◆从事物演化的结果进行反向推演、反向思考。
◆在这个全过程中,注入了更多的参照系,站得高、看得远。
◆得出的结论更客观、全面、深刻、准确,一切符合「道」的根本理念。
所以,反向思维可以对正向思维中的缺陷作必要的修正与补充。正言若反,反向思维取得的往往是正向的效果。
当我们运用反向思维法充分认识了天道、地道、人道;理解了阴阳转化、物极必反的规律,才能在生活中把握好「度」,持守「中道」,既不太过,又非不及。如此才能做到「正心正举」,达到内心持久的平和。
拨迷见智
反者道之动
物极必反
开启自在之门
中国人从物极必反中引出祸福观。认为祸福是统一的,主张从祸中看到福的希望,从福中看到祸的存在。所以,《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孔子家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楚王打猎时丢失了一张弓,手下们想去寻找,楚王阻止道:「失弓的是楚国人,得弓的也是楚国人,何必去寻找弓呢?」
孔子对此评论说:「失弓的是人,得弓的也是人,何必计较是不是楚国人得弓呢?」
孔子的智慧就在于,他明白弓丢了是一种否定,但这种否定里面意味着总有一个人能够捡到弓,这又是肯定。
据说,老子听到这件事后说:「得之失之,失之得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老子较孔子更进一步,把人也去掉了,意味着他以「全息」、「全观」、「全程」的视角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
从道的观点看,凡物无成无毁,复通为一。
唯有此,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开启自在之门!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Q:为什么这个美丽的女人反而被冷落?
欢迎留言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