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心的“积极废人”,有没有你的影子?
近来,有一个网络热词:“积极废人”。
积极废人,是指那些爱给自己下宏大目标,但永远做不到的人。
他们尽管思想是积极向上的,但行动却宛如“废物”,他们往往会在间歇性享乐后感动恐慌,并时常为自己的懒惰自责。
举个例子,你就会发现身边有多么数量庞大的“积极废人”。
例如,那些永远“在路上”的减肥人士。很多人月初立下目标要瘦几斤,可是一旦遇到美食,就难以抵抗诱惑,选择性遗忘,却在大快朵颐之后又开始对着体脂称追悔莫及。
这时,哪怕是自己曾经信誓旦旦立下的目标,也不得不红着脸放下来。其实,这都不是最痛苦的,因为如果是真正懒惰的人倒也没什么,这不过是日常之事。可这对“积极废人”来说就没那么容易了。就像上面说的,积极废人往往会在间歇性享乐后恐慌,时常为自己的懒惰自责而备受煎熬。
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这可以说是积极废人的百分之百真实写照了。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我们先扪心自问,细细回想一下:
我之前都立下了哪些目标?
现在离我提出目标已经过去了多久?
在这个时间里,我为目标付出过什么努力吗?
如果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那就得好好重新审视一下自己了。你到底是因为什么没有完成目标,或者说为什么没有去为目标而付诸实践。
如若你思来想去,抛却那些外在的、现实的因素,造成你无法达成目标的主要原因是自身行动力缺失,那你就离“积极废人”不远了。
启迪多元思维
有一种努力叫自以为很努力
所谓积极废人,还有一个毛病——自以为很努力
某天,你读到了一篇好文,着实干货满满,就觉得自己爱学习,快快放进收藏夹保存好。其实你就只瞄了几眼标题和开篇的几句内容,接着它就一直躺在收藏夹里,从此再未打开过。
某天,你听到了一个演讲,之后就觉得自己思维层面提高了,离成功越来越近了。可是有没有人告诉你,成功需要的是思维与行动的双保险。
某次,你买了一个在线付费课程,分享到朋友圈:我又get了一个新技能。然而这对你来说,就只是一个九块九的交易。
某次,你逛街时路过一个书店,求知欲驱使着你买了一摞书。可是一回到家,这些书就被你“束之高阁”,甚至连塑封都没有拆开。
对“积极废人”来说,思想体验往往要大于实际体验,他们会在思想上给自己立下许多目标,哪怕实际没有完成,他们也会默认自己已经努力过。
这种思维一旦形成,就会造成一种连自己都看不透的假象。这样的勤奋假象比直接懒惰更让人窝火,因为至少懒惰的人对自己的认知是完全清晰的,还知道自己究竟几斤几两。
但是“积极废人”就不一定了,或许他们本身和“咸鱼”没什么区别,但在积极思想的驱使下,反而越发看不清自己的本质,在心里觉得自己明明就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然后心安理得的安于现状。
正心正举
知行合一:不只做一个思想派
以前觉得被别人称为“思想派”是一件很开心的事,认为那是对自己更高的认可。
可在现在看来,思想派如果只会思想,不会付诸行动,那么日久天长,自然也就成了“积极废人”。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
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规划适合自己的目标,不能好高骛远,以免目标实现的难度过大,要做到有可行性。
最重要的就是行动、行动、再行动,“积极废人”惰性强、缺少专注力、缺乏持续力、不执行、不作为,我们只有坚持不懈的付诸行动,把我们的人生以恰当的方式管理起来,才会绽放出光彩!
拨迷见智
毕达哥拉斯说:不能约束自己的人不能称他为自由的人。
开启自在之门
学会自律,对自己的人生收放自如
成为“积极的人”还是“积极废人”,一字之差,结果却是天差地别。
这一字之差,往往体现在能否做到“自律”上。
自律,并不是让一大堆规章制度来层层地束缚自己,而是用自觉自知的行动创造一种井然的秩序,来为自己的人生争取更大的自由。
立目标、树理想不是不行,但一旦立了目标旗帜,就要尽可能把它扶稳,要让积极的心态在行动上得以持续,不能让一个“积极的人”变成“积极废人”。
喜欢享乐是人之常情,偶尔的放松也是可以的,毕竟人不是机器,这个世界也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美好,值得我们去探寻。但当你放松之后,请记得回到起点,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