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史:17.悲剧

上文书说到苏联的赫鲁晓夫出席联大会议。菲律宾代表说苏联和东欧是个大集中营,结果赫鲁晓夫火了,站起来要求发言。大会主持人是爱尔兰代表,没理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就怒了。于是就发生了拿皮鞋敲桌子的事儿。赫鲁晓夫的而回忆录里面倒是写到了这一段。美联社也做了报道。但是会场里那么多摄像机,居然就没有拍到相关的影视资料。B站上有一段赫鲁晓夫拿着皮鞋砸的视频,但是不知道是在哪一次大会。说实话,那只鞋也不太看得清楚。
反正有关这件事儿,说法很多。会场的服务员说,赫鲁晓夫屁股后头追着一大堆记者,结果把他的鞋踩掉了。服务员拿餐巾纸包好了,交给了赫鲁晓夫,赫鲁晓夫顺手就放桌上了。为什么当场不穿,这就不得而知了。按照他儿子的描述,腰太粗,弯不下去身。后来赫鲁晓夫估计是一生气,抄起这只鞋就开始敲桌子。
赫鲁晓夫的孙女说了另一个版本。赫鲁晓夫嫌鞋太紧,不舒服。坐下以后,就把鞋脱了。不光是赫鲁晓夫,很多人都有这个习惯。当时赫鲁晓夫用手敲桌子,但是手表震掉了,赫鲁晓夫去桌子底下捡手表,顺手就抄起鞋,敲了桌子。
反正诸如此类的版本很多。我们也就不必深究这事儿。赫鲁晓夫也就是这么个人。照理说,赫鲁晓夫出门总是要发射一颗火箭压压惊,但是这一次没动静。好像不太符合苏联人的习惯哦。

战略火箭军司令涅杰林炮兵主帅

到了10月底,苏联人公布了一个消息。新成立的战略火箭军司令涅杰林因为飞机空难而去世了。当时的苏联人一点都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一直到80年代,这件事的详情才被披露出来。
当时苏联火箭的新秀杨格尔已经另立门户了,他坚持采用偏二甲肼和发烟硝酸作为燃料。科罗廖夫喜欢用液氧+煤油,煤油很普通,非常好处理。液氧虽然需要低温保存,但是也没有什么毒性,也没有什么腐蚀性。但是这种燃料是不可能作为实用化的洲际导弹的燃料的。假如莫斯科下了命令,马上把导弹打出去,这边还要手忙脚乱的往导弹里加注燃料。
能不能事先加注好,然后随时待命呢?液氧煤油火箭是根本做不到的。液氧是会不断的挥发的,而且火箭的外壳也会结冰,处理起来麻烦太多。但是偏二甲肼和发烟硝酸燃料是可以做到提前待命的。这是常温燃料,不需要低温保存。可以提前加注,等着莫斯科下命令。燃料加注进导弹以后,可以待命30天。因为燃料有剧烈的腐蚀性和毒性,时间再长,对导弹是有损伤的,不过30天也算是够用了。

R-16导弹

所以,苏联迫切希望杨格尔领导的R-16导弹能完成研发和实验,投入战备值班。杨格尔领导的乌克兰586特种设计局也在加班加点的干。他也巴不得能打破科罗廖夫对苏联火箭研发的垄断。R-16导弹是一种两级火箭,长30米,重量140吨,射程达到1.1万公里。
在乌斯季诺夫的协调下,拜科努尔专门修建了第41发射工位,就是专门给R-16导弹准备的。列宁格勒的地下发射井设计部门也已经开始动手设计地下发射井了。真正实用的洲际导弹都是装在地下发射井里的。这样便于导弹维护,比较隐蔽,不容易被敌人发现。而且加固的地下发射井也有足够的抗打击能力,别人的核弹打过来以后,加固的地下发射井里的导弹还是有机会还击的。
大家盼星星盼月亮,就盼着杨格尔赶紧把导弹搞出来。涅杰林作为主管的军官,人家当然是希望向十月革命节献礼呢。1960年的9月份,运载着R-16导弹的火车从乌克兰的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开出来,穿越俄罗斯,进入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一路开到拜科努尔。进入拜科努尔的厂房进行装配。

R-16导弹的竖起过程

导弹在拜科努尔的厂房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大家一直忙到10月20号。21号早上,导弹被拉出来,慢慢拖到几公里外的41号发射工位。发射时间被定在了23号晚上19点钟。
导弹本身不重,火箭发动机结构不复杂,重量不大。火箭的外壳也没多少重量,燃料罐也是空的。加起来也有20吨左右。但是这枚20吨的火箭要加注120吨的燃料进去。加的可是毒染料,那东西摆弄起来很麻烦的。
就在例行检查的时候,工程师发现,R-16火箭的第一级的高温隔热膜有问题,气体发生器关断阀门的引爆管也已经报废,这下坏菜了,怎么办呢?10月23号晚上,试验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按照规章制度。必须把导弹的燃料全都卸出来,然后才能全面检查,排除故障。但是你想想这怎么可能,燃料是有毒的。装进去就不容易,卸出来怎么弄啊?再说时间也太紧张了。领导决定只给一天时间,推迟到24号晚上发射,一天时间是无论如何不够的。
涅杰林决定违反操作规程,导弹的燃料就不要卸出来了。就这么带着燃料抢修吧。这位倒是身先士卒,就坐在离火箭20米的地方监督大家干活。说实话,这不是个好主意,太危险了。

爆炸一瞬间

大家正在小心翼翼的,重新装起爆管的时候。火箭的第二级发生了电路短路。偏二甲肼和发烟硝酸碰在一起自己就能烧起来。别说电线短路,你开错阀门都能烧起来。二级发动机提前点了火,那还了得,马上就把一级火箭的燃料箱给点着了,现场的人马上就开始后退,向外跑,但是还没等他们跑远,一级火箭跟着就炸了。120吨染料,炸起来真是不含糊。当场炸死几十个人。这都是最优秀的航天工程师,就这么一锅端了。那位涅杰林是连尸骨都没找到,这是名副其实的人间蒸发了。只剩下一些金属物品,比如纽扣、勋章、钥匙、硬币这些东西还能辨认。
周围好多军人身上都被烧焦了。总设计师杨格尔倒是幸运,他烟瘾犯了,去几百米外的掩体里抽烟。算是躲过了一劫,即便如此他也被烧伤了。可见爆炸有多厉害。伤员们赶快被送到周围的城市去救治,周围的城市都很远啊。后来死在医院里的人也不少。总之,苏联航天工业损失惨重。上至将军元帅,下到技术人员,死了100多人。杨格尔算是欲哭无泪,自己怎么向苏共中央交代啊。但是,赫鲁晓夫倒是没有怪罪他,继续让他研发R-16导弹。
苏联想为10月革命节献礼啊,结果玩儿砸了。10月革命节是11月7号。外人不知道内情,也会很奇怪,为什么会在11月份庆祝10月革命节。沙皇俄国一直采用儒略历,和通行的格里高利历不一致。按照儒略历,那一天是10月25号。

东风-1号导弹

但是,苏联人失败了,有人成功了。1960年11月5日,就在10月革命节的前两天。中国仿造苏联R-2的1059导弹试验成功,不争馒头争口气。即便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我们中国人也能把导弹搞出来。这是名副其实的“争气弹”。1059后来被命名为“东风1号”,到现在东风1号的模型还树立在北京的军事博物馆里。那基本就是一颗拉长版的V2,这就是大国重器东风快递的开山鼻祖。
R-16导弹1961年1月份完成了第一次发射,中途出现故障,掉在了西伯利亚,仅仅飞行了500多公里。后来又有过几次试验。到1961年10月份,才试验成功。苏联当时能拿的出手的战略导弹只有这一款。R-7火箭实在是不务正业,发射卫星倒是干的挺欢的。真正的战备值班任务,只有靠R-16顶着了。
科罗廖夫倒是没受影响。他在继续进行太空船的返回试验。1960年12月,科罗廖夫用东方号火箭发射了两只狗到太空,这次任务外界一般叫斯普特尼克6号,苏联内部代号叫东方1K3号。火箭在飞行了24小时候后,需要开始返回过程,也就是发动机反推制动。但是发动机开的时间长了一点。太空船返回舱的确是可以再入大气层,但是不会落在苏联领土上。为了保密起见,地面发送遥控指令,炸毁了返回舱。这两只狗死在了太空里。这是苏联死在太空的最后两只狗。
又过了20天,科罗廖夫又发射了一枚东方号火箭。这一次火箭出了故障。但是飞船的逃生系统发挥了作用。两只小狗科梅塔和舒特卡安全降落在了3500公里之外,当地可是-40度的低温。救援队花了几天时间才找到它们。科罗廖夫做实验的狗都是普通的流浪狗,这两只狗的生命力真是顽强,你别说,命还真硬。

东方号火箭竖起完毕

1961年3月9号。科罗廖夫又发射了一枚东方号火箭,带了一只狗和一个全副武装的假人。这个假人还有个名字,叫“伊万·伊万诺维奇”,他的身上安装着各种测量仪器。肚子里还装着80只老鼠。身上穿着全套的SK-1航天服。在太空飞行106分钟以后,飞船返回大气层。在降到安全高度以后,降落伞打开。假人被弹射座椅弹出了太空舱。最后的结果还挺圆满的,假人没摔坏。那只小狗也跟着返回舱一起降落了,也是活蹦乱跳的。
苏联人的载人航天计划在一步步推进,从狗逐渐过渡到了假人。就是在为真人上天做准备。苏联从空军飞行员里面选拔了154个合格的人选。然后又医生选出了29个人。然后一个专门的委员会负责考核这些人,最后筛选到20人,这些人都在莫斯科接受培训。

科罗廖夫和宇航员

科罗廖夫给出了几个硬指标。首先是体重不超过72公斤,也就是144斤。身高不能高于1.7米。苏联人大高个不少,1米8的帅小伙,对不住,您当宇航员不合适。飞船就是一个直径才2.3米的圆球,里边还有各种设备,飞船的皮还挺厚,外边还有一层厚厚的烧蚀材料。内部空间真的没多少了,大块头根本就塞不下。
宇航员的飞行训练自然是少不了,有几个人的学位不高,他们还要在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上函授班,拿个大学文凭。还要去萨拉托夫州进行跳伞训练,对于第一批宇航员来讲,跳伞非常重要。当然,军医还要对每个人的进行极限测试,比如放进离心机里面去转圈圈,看看他们承受多少过载。把他们放进完全没有声音的专用实验室,看看他们是不是受得了。
有些人就受不了这种绝对的安静,因为没有杂音,自己身上发出来的声音就变得非常明显,比如心跳和呼吸。太空里没空气,外界的声音是听不到的。军医怕万一碰上这种极端寂静的环境。还是事先在地面测一下放心。
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测试,那就是低气压测试。要知道,地球表面的气压是一个标准大气压,呼吸的空气里面含有21%的氧气和79的氮气。当时苏联人也想降低飞行船的气压。这样飞船的外壳就可以设计的薄一些,减轻重量总是好的。

邦达连科一家

但是为了保证呼吸的供氧量,苏联人开始加大空气中的含氧量。年轻的邦达连科在莫斯科的航空生理研究所参与一项实验。那就是看人处在40%的氧气含量,但是气压不到半个标准大气压的环境里能不能很好的生活。
邦达连科已经经受了一连串的考验,就是我们前面讲的离心机过载测试,以及超安静实验室的测试,他都完成的不错。现在,在低压环境下,他也没觉得有什么不舒服。当实验快要结束的时候。医生让他拔下身上的传感器,他拔下来了,然后他用酒精棉球擦了擦皮肤。顺手把酒精棉球就扔在了一边。偏巧旁边就是用来加热茶杯的电热器。这下坏了。酒精棉球立刻冒出了火苗子,别忘了舱里的空气含有40%的氧气。酒精烧起来以后,可不是那么容易灭的。邦达连科试图用衣服来灭火,他用羊毛外套去扑打棉球,这怎么能管用呢。很快屋子里能烧的东西都烧起来了。
外边的医生拼老命想把门打开。可惜根本打不开。房间里边是负压的,气压只有不到半个大气压。等到医生折腾了半小时把门打开,邦达连科已经严重烧伤。浑身上下几乎找不到一块好地方,只有脚底下皮肤还是完好的,这是因为脚上穿的军靴鞋底比较厚。要给他输液,也只能从这里下针了。
一同受训的年轻人听到这个消息,都去医院看他,邦达连科躺在那里呜呼哀嚎,大家默默无语,连医生都没什么办法。在坚持了16个小时之后,邦达连科死了。他是第一个遇难的宇航员,虽然他还没来得及上太空。大家甚至不知道他的存在,一直到1986年,大家才知道当年居然发生了这样的一场严重事故。
不过,苏联就此接受了教训,他们不敢用这么高浓度的氧气了。但是美国人还在继续用。后来造成了阿波罗一号的悲剧。三名宇航员被烧死在地面模拟舱里。碰到问题还是一样的,因为舱内气压太低,门打不开。美国人后来知道邦达连科的事儿,气的吹胡子瞪眼的,你们早碰上了,居然不告诉我。你们知不知道什么叫公开透明啊?废话,双方在冷战,告诉你干啥?
美国人是没办法,他们的火箭不如苏联人,水星太空飞船不可能皮做的那么厚。因此用高浓度低气压的纯氧是美国人不得不走的技术途径。美国人还真就是这么走下去了。一直到后来,美苏两国的飞船要在太空里对接。妈呀,双方犯了愁啊,气压不一样啊,怎么办?这是后话了,暂且不表。
可怜的邦达连科,如果他不死,即便轮不上成为太空第一人,也能捞到第一次双人飞行,第一次三人飞行,第一次太空行走……你要凑这种第一次,机会还是蛮多的,可惜人死了哦,一切都轮不上了。日后,月球上有一个陨石坑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的儿子后来成了空军飞行员,算是子承父业吧,但是跟太空就没有什么缘分了。
宇航员的选拔是很严格的,到底谁能成为太空第一人,其实大家都不知道。最后精选出来的候选人一共有六个,科罗廖夫其实早就有看重的人选了,但是他没说。负责宇航员训练的是卡马宁中将,他是个特级飞行员,由他组织的一个委员会对候选人进行了两天的考试。加加林、尼古拉耶夫、波波维奇和季托夫在第一天的考试成绩都不错。第二天,又让他们四个接受了笔试。加加林和季托夫的成绩是最出色的。但是非要他选一个,又不是那么容易做选择的。

加加林和科罗廖夫

所以,在4月5号考完以后,主考官卡马宁中将心里都很纠结。到底是选加加林呢,还是选季托夫呢?季托夫体力更好,更强壮,那么下一次航天任务对他比较合适。第一次载人航天的任务比较单纯,时间也很短。还是让加加林去吧。
到4月9号,卡马宁宣布由尤里·加加林执行太空飞行任务,第二名季托夫担任替补。万一加加林突发什么变故,就由他顶上,加加林就像中奖一样开心坏了,季托夫则非常失望,这是人之常情。不过加加林高兴归高兴,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儿要做,那就是给妻子写一封信,这封信很重要。当然,加加林是无论如何想不到,这封信会在7年之后派上用场的。我们下次再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