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醉乡土』田彦红丨感谢苦难
说起苦难,总有一些陈年往事萦绕心头,不愿提起,可不经意间就会触动我的灵魂,让我无法释怀,免不了一阵唏嘘!
我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三年困难时期虽没经历,但困难却淋漓尽致地延续着。穷是那个年代的标志,那时候人们最大的敌人是饥饿。
我们家八口人,奶奶、父母再加上兄弟五个,我们挤在三间破旧的小平房子里。家里除了拥挤、饥饿外,还有更大的困难,就是弟弟的病。那个时候有一种病,人称刷锅痨,吃完饭一会儿就饿,弟弟不幸患上了这种病。这对于穷得叮当响的家庭来说无疑于雪上加霜。我记得全家人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到处寻医问药,都无济于事。当时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给他弄点吃的东西。他不管好赖什么都吃,甚至菜根树叶都能咽得下去,可人瘦得像没毛的大麻雀。我们看着心疼,心里难受,却束手无策。可我的兄弟脸上总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这笑容,是我们全家得到的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安慰。
我们村里有一个在城里行医的朱医生,他医术精湛。有一次他偶尔回老家,妈妈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理,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他述说了儿子的病情,没有想到,朱医生只用几粒蛔虫丸就救了我弟弟的命。
改革开放初期,家里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可是随着弟兄们一个个长大,住房又成了最大的难题。挤坯、烧窑、盖房一连串的问题摆在了日渐年迈的父亲面前。面对困难,勤劳、善良的父亲总是乐呵呵的,说:“有我在,车到山前必有路,没什么大不了的。”
最难忘的是那年夏天,坯子刚挤完,晚上就下起了滂沱大雨,电闪雷鸣,伸手不见五指,我们全家去给坯子盖席子。雨水打湿了全身,狂风把刚刚盖好的席子一次次吹起、刮跑,我们一次次追回来重新搭盖。正当我们筋疲力尽、欲哭无泪的时候,左邻右舍的乡亲们赶过来,大家一起用绳索把席子系牢,才使坯子安然无恙。看着浑身湿透的乡亲们,我们心里只有满满的感激。那个时候,勤劳朴实的乡亲们,总是用行动带给他人温暖。这温暖,使那个贫穷的年代的人们不至于绝望。
如今,我们兄妹几个也早已成家立业,有了稳定的工作,有了各自的事业;后辈们也都学业有成;老母亲身体健康,天天唠叨着要抱重孙子。
回想起这些年走过的路、遇到的人,我会说:感谢苦难、感谢生活。生活教会我勤俭和节约,教会我坚强和乐观,教会我满足和感恩。
作者简介:
田彦红,博野县东墟学校教师,热爱生活、热爱教育事业,愿用笨拙的笔书写对生活的感悟。
本作品经过作者授权,其它媒体刊物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技术编辑:庞里地 郭瑞霞
文字编辑:任翠霞 杨娜
历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