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古塔(1)——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距离下关14公里,位于大理古城以北1.5公里苍山应乐峰下,背靠苍山,面临洱海,三塔由一大二小三座佛塔组成,呈鼎立之态,远远望去,卓然挺秀,俊逸不凡,是苍洱胜景之一。
崇圣寺初建于南诏丰佑年间(公元824—859年),大塔先建,南北小塔后建,寺中立塔,故塔以寺名。原寺的壮观庙宇在咸同年间已毁,现在的崇圣寺为2005年重建。
而著名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描述的“天龙寺”实际上就是崇圣寺。
据记载修建三塔时“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建成”。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为崇圣寺三塔的雄伟壮观而惊叹不已。
崇圣寺三塔布局齐整,保存完善,外观造型相互协调。大塔协领两座小塔,突出其主要地位,同时又衬托出小塔的玲珑雅致;小塔紧随大塔,衬托出大塔的高大、雄伟。三塔布局成鼎足之势,高耸蓝天,成为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是我国南方最壮丽的塔群。
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底宽9.9米,现存高度69.13米,16层,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是中国现存座塔最高者之一,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造型上也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的典型塔式之一。塔以白灰涂面,每级四面有龛,相对两龛供佛像,另两龛为窗洞。塔内装有木骨架,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循梯可达顶层,从瞭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全貌。
不过为了保护古迹,现在塔内基本上没有对外开放了。
塔顶有金属塔刹宝盖、宝顶和金鸡等,底部镶嵌着镌刻在大理石上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此为黔国公沐英后裔沐世阶所书。
三塔中的南,北二小塔在主塔之西,与主塔等距70米,南北对峙,相距97.5米,均为五代时期大理国所建造。两塔形制一样,均为10层,高42.4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外观装饰成阁楼式,每角有柱,每级设平座第4、6级有斗棋,顶端有镏金塔刹宝顶,华丽非常。每层出檐,角往上翘,不用梁柱斗拱等,以轮廓线取得艺术效果。塔通体抹石炭,好似玉柱擎天。
三塔与远处的苍山、洱海相互辉映,点缀出古城大理的历史风韵,虽经历了千年风雨剥蚀和多次大地震,依然完好无损。
这里是大理最美的风景线。
三塔之后是复原了的系列古建筑,占地面积和规模都比较大,是三塔最好的陪衬。
这是南诏建极大钟殿,重铸了建极大钟。再现当年“万古云霄三塔影,诸天风雨一楼钟”的景致。
这是在旧址上扩大重建的雨铜观音殿。高29.99米,建筑面积4384平方米。
殿内居中的2.2米高的汉白玉须弥座上,有1.8米的贴金铜铸莲花座,莲花座上站立有8.6米高铜铸贴金的雨铜观音。重铸的雨铜观音根据清末遗存照片精心复制,重11吨。慈祥、善良的女性的脸,结实挺拔的男性身材,是典型南诏中、晚期大理地区男性观音向女性观音过渡时期的造像。
往后便是著名的崇圣寺了。
崇圣寺原在三塔之西,靠苍山一面,其山门距三塔主塔约120米,新的崇圣寺于2005年4月大规模恢复重建竣工,结束了崇圣寺三塔近百年来“有塔无寺”的历史,形成了塔寺辉映的美景。
整个仿古建筑群落占地600亩,建筑面积20080平方米。崇圣寺主轴线上依次建有大鹏金翅鸟广场、山门、护法殿、弥勒殿、十一面观音殿、大雄宝殿、阿嵯耶观音阁、山海大观石牌坊、望海楼。中轴线两旁和次轴线上建有法物流通处、方丈堂、客堂、斋堂、罗汉堂、千佛廓、祖师殿、佛教研究院。
古时的大理国就有“佛国”、“妙香国”之称。崇圣寺建成之后即为南诏国、大理国时期佛教活动的中心。崇圣寺所崇之“圣”为观音。当时,大理地区对观音崇拜极为胜行。
寺内建筑主体以钢混结构为主,斗拱门窗及细部装修采用优质的红椿木精雕细凿,中轴线建筑采用最高规格的金龙金凤和玺彩,两次轴线采用庄重典雅的旋子彩,廊阁内院采用活泼诙谐的苏式彩,整个建筑起伏跌宕,错落有致、金碧辉煌、气势磅礴,而又不失民族特色。
不过我们从护法殿、弥勒殿、观音殿这些大殿可以看出,新崇圣寺的建筑风格更多倾向于清代那种精致的彩绘装饰。
最后的大雄宝殿,由于地势原因,居高临下,显得非常壮观。
大殿内是重铸的金身菩萨,宝相庄严。大殿前的香火很盛,修复后的崇圣寺形成了完整的佛寺氛围。成为了大理人参禅拜佛的主要地方。
一座庙宇接着一座,新崇圣寺面积很大,修缮得很美观。但是无论怎样我们的目光总是不自觉的望向那巍峨的三塔...
总的来说,新崇圣寺整个建筑、彩绘、雕塑风格与寺内清新秀丽的绿化美化,熣灿耀眼的灯光艺术相融合,营造出浓厚、庄严的佛教氛围,堪称现代佛教寺院的典范。
三塔依然是唐宋的三塔,而崇圣寺却已经是现代的寺庙了,这就叫做沧海桑田,事物变迁啊。
崇圣寺三塔是大理市“文献名邦”的象征,是云南省古代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因此它不但是大理的标志,也是去云南的必游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