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英语、磨耳朵,我抓紧了孩子的一切碎片时间,为什么见效还是不明显?” - 白话英语202112
“白话英语”系列文章2020年总目录(含2016 - 2019年文章目录链接)
-----------------------
先解答问题:因为“磨耳朵”的目的要明确,材料要适宜,方式要合理,做不到这三点,见效当然不明显。事实上,没有危害到孩子的学习兴趣,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接下来我慢慢论证给大家看。
在去年年初写的《原版娃》这篇文章里,我提出了“大量阅读原版的小朋友还是要学习英语综合课程”这个观点。事实上,在公众号后台,不断地有朋友问我这样的问题:
从这些言语当中,我能够体会到朋友们对孩子英语学习的重视和期待。有时,这种重视和期待甚至到了焦虑的地步。今天,我就来跟朋友们谈谈“磨耳朵”的若干注意事项和误区,帮大家尽快提高磨耳朵的效率,使其大大见效。
一、磨耳朵的目的,只能是巩固提高,不能是学习新授
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是,磨耳朵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比如一个幼儿,刚刚学会走路不久,还不会说话,但已经能通过大人的动作、表情以及场景信息的协助,多少听明白一些简单的词语和话语了。这时,大人可能会以某种形式或多种形式对孩子进行语言教学。
可能要对宝宝说不止一次“来”、“来呀”、“过来”、“快来”、“来吧”、“赶紧来”、“来来来”、“来这里”、“怎么不来呀”……这些带有“来”字的各种词语,并且会用动作和表情,尤其是动作,比如招手、勾手指、拉宝宝的手、抱起宝宝等,向宝宝展示什么叫“来”。
据我观察,这样的交流多重复几次,宝宝就知道“来”是什么意思了。
这样的集中、高频重复、带有强烈目的性、配合有各种辅助理解手段的语言活动,就是大人对孩子的语言教学,相当于我们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那些主干课程,就是小学、中学阶段的学校英语学习。
更多的时候,幼儿观察到、接受到的,是更多大人的各种语言活动。比如大人在饭桌上对他招呼,情况可能是这样:
像上面这样,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语言搭配组合对孩子说话,这就叫语言的“复现”,这不同于课堂教学、综合教程,而是类似于”泛听“、“泛读”,或称课外听力、阅读。
最后,小朋友可能在不需要参与到交流过程的情况下无意间听到大人之间的相互交流,比如:
这种无需孩子参与,也无需他们听见,可能听见、也可能没听见,但是听见了就对语言学习、巩固有促进的听力活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磨耳朵”,因为这时宝宝的嘴巴是完全不参与的,仅仅是耳朵在参与,并且也不一定一直参与,她可能在玩玩具,可能蹲地下在捡东西,可能在捉气球,可能在抽纸巾,即便听到了,也只是断断续续听到一些。
通过上面的分层次描述,我相信朋友们都明白了:
“磨耳朵”是语言学习最外层的听力活动,它类似于一种语言环境,给孩子提供无意中也能听到英语、尤其是学过的、已经理解了的英语内容的机会,并且通过一定形式、一定程度的重复,使孩子对于已经学过的内容的理解、掌握得到巩固和提高。
打个比方:
有目的性的、集中高频的语言教学、综合课程,相当于攻城锤,帮孩子破开新学到的内容,掌握其意义内核;
磨耳朵,相当于压路机,把占领后的城市、街道完整地压一遍、又一遍,确保道路平整、通畅,杜绝因为路面质量原因导致交通事故。
攻城锤、压路机,各有职责,分工合作,缺一不可。
对于学校学习频率已经比较高、占用时间不少的小学高年级、初高中学生来说,往往是磨耳朵的时间不够,综合课程占比太高;
对于尚未开始学校学习,或者学校学习频率不高、时间不长的幼儿启蒙期、小学低年级小朋友来说,往往是磨耳朵有大把的时间,却因为主干课程攻城水平不高,导致磨耳朵低效。都没学好,怎么能压得平呢?
二、磨耳朵的内容,必须深入学习过,已经有充分理解
换句话说,谁也不能指望通过“磨耳朵”学习新知识、培养新能力。这样一来,磨耳朵所使用的听力材料内容,就必须深入学习过,小朋友已经有充分理解。不然的话,不管多好的材料,都是浪费。
那么,什么叫“深入学习”?什么叫“充分理解”?
很简单,就是两点:
看到这里,我估计不少朋友要叫了:你这说的也没道理,我给孩子听《哈利波特》系列的原版朗读录音,孩子也很喜欢的!——这也很正常的呀,孩子喜欢,因为他听得懂嘛,也许之前看过小说原版,也许看过电影,已经理解了。
话说回来,我还是觉得像《哈利波特》这样的长篇故事不适合用作磨耳朵的材料。我有一些问题,你看试试看能否答得上来:
按照上述两个标准,最合适的磨耳朵素材,就是英语儿歌。只要家长有心,总能做到让孩子充分理解儿歌歌词的意思,深入学习也不难。特别是,儿歌韵律感强,音乐优美,能跟着手舞足蹈,又不会长篇大论,不怕跟丢了,反正可以重复播放的,所以,在启蒙开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可以用英语儿歌来作为磨耳朵的基本素材。
次好的磨耳朵素材是BBC《伊索寓言》这样的经典故事,这种故事短小精悍,尤其是,它们的汉语版本早已经深入人心,孩子不愁理解不了,只要对语言、语法结构等进行一些解释,基本上就齐活了。
像那种长篇的、故事连贯的作品,不是磨耳朵的好材料。就比如《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这样的。当然,我并不是说这些材料不能用来学英语;我只是说,如果就是把录音一直播放着,让孩子有意无意听听,那么这样的长篇作品不是好的选择。
那么,还有别的磨耳朵材料可以选择吗?当然是有的!这就牵涉到我们的第三点:
三、磨耳朵的方式,要和主课相结合,充分配合主课程
我们学英语,是当成外语来学习。如前所述,在大量泛听、磨耳朵的同时,没有攻城锤式的主干课程来学习新内容,那是不行的。这时,我们就不妨选择主课文的录音、主干课程练习册的录音,有事没事播放着,让小朋友多听听。这些内容是学校教学肯定会认真处理的,在课下抓住碎片时间充分反复收听,那么,就能够把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过细致分析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培养过的相关语言能力,通过反复听,逐渐加以培养、巩固、提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磨耳朵的方式,向朋友们大力推荐。
不少朋友会提出异议:你让我们听课文录音,那我们怎么拓展呢?
朋友!你要想拓展,总该得先把课文掌握好吧!孩子的课文都掌握好了吗?我看不见得。就更别提课本配套的练习册、复习卷了。所以,我建议还是先从课本、练习册、复习卷开始,把听力扎扎实实做好。
如果实在想要拓展,那也不是不可以。我们总不能挡着孩子进步呀是不是!不过,拓展,也得有拓展的梯度和步骤。在我看来,各类原版小说、杂志,并非为英语学习的目的而创作、编纂,如果直接从课文听力跳转到原版听力,那对孩子来说跨度过大,往往会力不从心。怎么办呢?
其实很简单,现在有许多分级听力、分级读物,比如牛津树、Reading A-Z,黑猫(Black Cat)系列读物,再比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英语听力循序渐进》、《中学英语视听阅读》、《黑布林英语阅读》、《新课标百科丛书》、《新理念英语阅读》、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英语阅读新视野》等。
这些书既是原版引进,又是专门为英语学习而设计,配合我们的主课程学习“磨耳朵”,那是最好的。当然,在播放录音磨耳朵之前,先要把这些分级读物读好、理解透彻,然后再听,并且要精心挑选合适的难度。这里我必须提出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千万不能太难。情愿没有一个生词,也不要为了“学到东西”而盲目提高难度。磨耳朵的目的是巩固提高,不是学会新东西,这一点我们一定要牢记。
如果一定要“没学过的东西用来磨耳朵”,那也不是不行,但请注意,一定要严控难度。这种难度是多方面的:1、生词率要严格控制在1%以下,也即100个词只能有1个生词;2、内容要熟悉,不能有需要专门去了解的文化背景;3、句型不能过于复杂,至少不能比课文高,理想情况是要比课文的难度低一些。
综合以上三条,一般来说如果用“没学过的东西”磨耳朵,建议用比当前年级低一年的内容,这样能够确保磨耳朵的效果。
等到分级读物的学习、磨耳朵进行到一定程度,比如积累到60万词(按照平均每本两万词的长度来计算,就是积累到30本),就可以逐渐转向真正的原版著作世界,开始听《哈利波特》、《霍比特人》这样的作品了。
四、总结:不同年龄,不同方案
对于时间还算充裕,能拿出一定的精力来听英语的小朋友来说,建议:主课程攻城,英语儿歌、经典故事(一定要短小、严控难度)作为泛听,内容透彻掌握之后,不管是主课程的录音,还是儿歌、故事的录音,都可以用来“磨耳朵”;
对于时间比较紧张,只能利用碎片时间的小学高年级、初高中学生来说,建议:主课程攻城,分级听力、分级读物作为泛听,内容透彻掌握之后,主课文、听力、读物的录音都可以拿来“磨耳朵”。
简单地说,就是主课程负责把新内容劈开,泛听、泛读负责把各类内容碾碎,“磨耳朵“负责把所有内容完全压平、使其完全自然、圆熟、运转自如。
五、答疑:如果内容都已经深入学习过了,干嘛还要用来磨耳朵呢?
这是我被问到最多的问题之一。道理其实很简单:语言学习,是有很多层次的,记住单词、背诵课文,这只是最基本的层次。
往高一点走,学生能否领悟到句子里有些部分是框架性的,不能随意变动,另一些部分则是内容性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比如We are friends at school. 这句话里we are大概率是结构词、是框架性的,friends、at school则是内容词,可以调整。
再往上,对篇章结构的洞察,对关联词、主题句、支持句等的判断,等等,都需要在长时间、大量的语言实践中去磨练。
这种对于句子结构、篇章结构等多方面的理解、领悟,老师可以举例说明,但无法落实到每一个句子、每一篇文章。
想要掌握,唯有靠学生自己大量听、读,在泛听、泛读、磨耳朵的过程中逐步落实下去。即便课堂上深入学习过,孩子也需要在磨耳朵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把握语言结构、应用场景等多方面的规律。
所以,磨耳朵,该磨的还是要加油去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