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书画艺术人物 | 大写意画家李庆宣

  今年85岁的李庆宣(字子鹤,苦生野人,安微宿州人)老师,在北京中国宋庄艺术区生活了20多年。10年前刚认识他老人家的时候,他的太太还在世,每天给李老师梳头发(画家特有的小辫子),照顾画家的生活起居。她一直很想看到李老师的百米巨幅长卷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展出,可惜意外离世,这对李老师打击很深。他曾经回老家疗养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宋庄继续自己的艺术生活。

  李庆宣师承徐悲鸿大师的亲传弟子梅纯一教授。从1954年起,李老师向梅雪峰、梅纯一父子俩学习画画,直到1997年梅纯一老师去世,整整43年。李庆宣老师说梅纯一老师画的梅与历代画家都不同:其上下左右,互相交叉,线有直有逆,重墨线条老辣,气势磅礴,韵味十足,苍劲有力,可谓在古代所有画梅之法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探索。

  李老师说他作画向来不喜欢临摹别人的作品,都是在看别人作完画以后,回到家中自行默写,画自己心中的画,然后再拿给老师指点;故,向老师学习的过程中,绘画技法与做人得到了两位老师的亲传和肯定。梅老师去世后,他继续重点研究学习石壶画论和方法约30余载,研究他的八方用笔之法,用纵横斜构图方法构图,利用直笔冲笔、捻笔、挑笔、旋笔、勾笔、逆笔、打笔。经过几十年的耐心研磨,熟练掌握了个人作画技巧,得到了原中国工艺美院高级教授胡美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美国美协主席李雄风、安徽省美协原主席张建中、徐悲鸿爱人廖静文等专家及领导的一致好评。石壶大师说:好的画家不画重画,要画生辣的画。画无定则。画要创造,是无中生有等等。

  深爱艺术的李庆宣老师为了画好画,画出完美作品,曾多次游走于名山圣水。观察生活起居,他的画笔墨刚劲有力,浓淡适宜。他把松鹤图画到极致。1970年人民大会堂特邀,李庆宣老师画了一幅丈二尺的《祖国万岁》,受到当时的领导人接见和鼓励。评论家段向群教授看过李老师的画后评价说:“ 这是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特技法。”徐悲鸿的爱人、书法家、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廖静文女士说:“庆宣,看完你的画,感觉画的真好!大画小画,气势都大。你如果搞画展,一定找我,我要带些画家去看画,别忘了,一定找我!”

  李庆宣老师认为作画要注重大家之气,出手要大气磅礴。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并不是想“大气”就能“大气”起来的事,全凭画家内心的修养、性格和发自内心的表现。如古人金冬心写字、郑板桥画竹一样,他们虽然当时的评价很好,但画出的作品却显得有些小气。自古画松者众多,绝大多数都用写实的手法去画。不同之处是在树身上,有圈多圈少之分,圈大圈小之别;从线条上有线粗线细之法;总体来说,在形式上没有多大变化。仍属写实。他画松,与历代画松之法,有着明显的不同,以写意变形的手法画松树树干,用浓淡、稀少的大圈,有滋,再加重墨打大点、分身、分枝法;画松枝,用双勾与单线混合行笔,整个构图上下交错,左右穿插;以龙腾蟠曲之势,借藤盘根之美,野味十足,再加上八方用笔之法,笔笔苍劲奇崛、设色淡雅, 从而使整个画松的枸图与历代有着显著的不同,形成了一种特殊少见的风格。

  作为徐悲鸿大师的二代弟子,他有个梦想就是希望创建一个 “徐悲鸿书画研究院”文化交流会馆,深入挖掘徐悲鸿的艺术思想和艺术理论,通过这个平台结善缘、广纳贤才、广交文友,为中华文化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做出贡献。他还有一个梦想就是想开办一所绘画学校,不为利益,只是想让更多的有梦想、有理想的进取者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让更多爱好画画的人得到一个展示和学习的平台。

  “有志不在年高”,“老骥伏枥志在干里”,“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李老师的第三个梦想就是希望用自己的绘画所得开办一所敬老院,让更多的老龄人群得到安定的栖身之所,让更多的老年人都开开心心,度过一个充实、幸福、美好的晚年。

  李庆宣老师的作品曾荣获中国名人文化研究会主办的“国际美术精作博览”、文联主办的全国大展“中国书画作品精选” ,入典入册中国美协主办的“世界华人大展”、“中国当代名人录”、“世界名人录”等,部分作品被中国大陆以及港台和新加坡、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收藏家收藏。

  李庆宣老师现担任徐悲鸿书画研究院院长、黄宾虹花鸟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名家书画院副院长、中国当代美术书画委员会副主席、央视网CCTV区域博览频道书画名家联盟副主席职务以及担任中国毛体书协会艺术顾问,是时代中国画院副院长、院士。他的国画作品,就是一个以丹青为生命,以国画风格演绎命运旋律的白发老人对前辈大师的继承和创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