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暗劲杨澄甫不懂孙禄堂也说不清最后要问王芗斋(摩擦步拖拉步就是形意拳暗劲练法和八卦掌趟泥步练法)

https://m.toutiao.com/is/ejKQSwQ/

太极拳的内劲分为三种,脚下生根劲,脚下拔根劲,脚下轻灵劲,也就相当于明劲、暗劲、化劲。而“暗劲”是太极拳、内家拳登堂入室的最重要的过渡历程。

脚下生根劲,松沉劲,人人皆知,浅显明白。

而脚下拔根劲、暗劲,知道并能讲明白的寥若晨星,杨澄甫不懂,孙禄堂也说不清,最后要问王芗斋了。

只有《意拳》的祖师王芗斋把“暗劲、脚下拔根劲”说得明明白白,易于操作。

太极拳的“暗劲”就是“劲起于脚跟,主宰于腰,形于手”,一以贯之,不容许歪解

“暗劲”本是形意拳的术语,但与太极拳的“劲由内换”、“劲起于脚跟,主宰于腰,形于手”异曲同工,一以贯之,可以互相印证。

同时,“暗劲”还能对太极拳的错误练法加以纠正,“劲起于脚跟”绝不是后脚跟的蹬地力,这是不容许歪解的。后脚跟的蹬地力是普通体育的外家力,不是内家拳的内劲。

杨澄甫的大架太极,显然不是“暗劲”,搞错了“劲起于脚跟”的练法,只是练了一个松沉劲

杨澄甫一脉的大架太极,无论是拳架,还是推手,都是用后脚的蹬地发力,这不是太极拳的正宗内劲,显然是不懂“暗劲”,搞错了“劲起于脚跟”的练法,内劲与外力的分水岭就在这一点上。

孙禄堂的武学理论,对于“暗劲”的说法,大有商榷之处

孙禄堂的武学理论,对于“暗劲”在其《拳意述真》一书中记述很详尽,现摘录一段:“两足用力,前足落地时,足跟先着地,不可有声,然后再满足着地,所用之劲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后足用力蹬劲,如同迈大步过水沟之义。”

这是白纸黑字地记载在孙禄堂的《武学录》之中,“后足用力蹬劲,如同迈大步过水沟”,这是“暗劲”吗?

用太极拳的理论来看内劲、暗劲,“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身法中正轻灵,才对啊。

如果用后脚蹬劲如同迈水沟,一旦用力落空,岂不是要一头栽倒?这哪里是中正不偏了?又哪里是“暗劲”、劲由内换了?就连“明劲”都不是,纯是普通体育运动的外力、外家力,这样的练法是练不出内劲、暗劲的,内劲的造诣也高不到哪里去。

呜呼,吾知之矣,吾知之矣!

那么,再往下看看王芗斋是怎样讲这个内劲、暗劲的吧。

唯有《意拳》的祖师王芗斋,天纵之资,以大智慧、以文字传承心印心法——摩擦步、拖拉步才是内劲、暗劲之根源,“劲起于脚跟,主宰于腰,形于手”的“暗劲”真义秘境从此有了知音认证,不再孤高独立,高处不胜寒了,也不再任由浅薄之人误解、歪解了。

纵观清末民国时期的武术名家们,对于内家拳、内劲的真义的传播、循循善诱、开诚布公的贡献,王芗斋肯定是首屈一指的。也正是因为对于内家拳、内劲的深刻理解,才独树一帜,创立专练养内劲,不练架式套路的大成拳、意拳。

对于太极拳、形意、八卦弄不明白的“内劲”问题,都可以从王芗斋的武学著作中得到解答和启示。

王芗斋传授的练步法——摩擦步、拖拉步,就是形意拳的“暗劲”练法,就是八卦掌的“趟泥步”练法,就是太极拳的“劲起于脚跟,主宰于腰,形于手”的练法、心法——下动上自随的自然表现——就是劲起于脚跟、形于手也,太极不用手,手是被动的。

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大成拳的四拳合一,就是这个内劲内功练法、实际功夫上身的一致合一,这是实际可操作的,不是空头理论的“三拳合一”。

以前的空头理论的“三拳合一”,是把三大内家拳全部归结到“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的理论体系合一,实际练功操作并没有“合一”的功法练法。

本头条号——《太极拳天下第一门》,今天所说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大成拳的“四拳合一”,就是合在“摩擦步、拖拉步”这个练步法,也就是暗劲、内劲、拔根劲、腾挪劲、趟泥劲、劲起于脚跟的共同心法、练法的合一。

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意拳,是因内劲而相通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在“内劲”这个同一条小船上的,是同舟共济、共存亡的。(到结尾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