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谚语解~21
武林流传 / 徐纪注解
入 门 法
“ 霸王缷甲也就是王八 (霸) 缷甲,叫人先把背上的乌龟壳子缷下来,如脱甲冑;才能练拳 ”。
流传于美国武林的沈痛之语...... 叱责的是手脚飞舞,而身法全无的武迷拳痴。 套路闲熟,门派不一,而其共同的致命伤是,完全没有身法。 情愿置身事法,请问怎么练拳!?
实 战 诀
“名家一出手,先去脚和手”。
“名家”应敌,“先”接触/防制的,在面前是“手”。 保我门,开敌门。 在下面的是“脚”,管人脚,入人裆。
兵 器 架
“ 中平枪,枪中王”。
“中平枪”也,剑也,徒手也,就是一个保三门;上下中与左右中的基本对敌之态势,乃是攻防之起点。 因为其重要如此,乃以“枪中王”状之,不是只此一招,四夷宾服;而是一切攻防,由此开始。
“ 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巧”。
“长”当然胜“短”,其 “强”其利,人人知见。 然而,“短”兵絶非必败,而胜在用“巧”。 以“短”制“长”,斯为大端。
“ 打人千下,不如一扎”。
“打”是敲磕,非属武术,乃是人生自然之知能;以故不可取。 益有进者,更要明白防守之功能只在自保,不能胜人。 胜人之技,必在“一扎”;而此“一扎”之中,兼具攻防,先开敌械,以入敌怀。
“ 来如线,去如箭”。
用枪之道,无论“来” “去”,必须曲行,如“线”之纒,似“箭”之旋。 总之,绝无直来直去之运作。
内 外 功
“ 久练为功,不练稀松”。
凡“为功”者,必须“久练”。 自以为已得其“功”,而“不练”者,其“功” “稀松”,絶难成就。
“ 功夫要练好,三百六十早”。
“功夫”如想“练好”,必须日日操习。 而操习要找时间,此事大难。 唯一的妙计,端在起“早”;乃可在忙碌生活开始之前,先“练”“功夫”。 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日日如斯,那怕“功夫”不能“练好”!?
“ 平时练功急时用,平日稀松急时穷”。
武术之作 “用”,在于应“急”。 而必在“平时练功”作准备,“急时用”之,得手应心。 倘如“平时稀松”不知锻练,一旦应敌,必致技“穷”也。
“ 丑功夫,俊把式”。
练“把式”求成就者,必须苦练基本之 “功夫”。 而且,练来似拙,实不美观。 然而,“俊”美出众之“把式”,必须在此泥土之上,深耕力求,才能开花结果。
“ 巧功先从笨中来”。
“功”夫似“巧”,乃是后来之成就。 究其由“来”,必从“笨”拙之基本训练“中”苦修得“来”。
“ 多不如少,少不如好”。
须知“贪多嚼不烂”,事物之通理。 以故,吾人练功,在精在深...... 太“多”了,力量分散,反“不如少”而且专,较易成就。 然而,切勿以为“少”就是“好”,是又不然。 必须努力求“好”,其“好”也方来。
“ 寻门而入,破门而出”。
要找适合自己学习的功夫,所谓“寻门”,在于合已。 等到修习已成之时,则更要能“破门而出”超越“门”户,提升一已与全体。 千百年来之武术发展,此为动力。 万不是谨守分寸,不敢或违之辈,所能理解与参与的。
“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以“手脚慢”,“丢一半”,“门外汉”,“瞪眼看”之警语,强调功夫必须天天练,武术不可一日闲的必需性与重要性。
“ 要学惊人艺,需下苦功夫”。
“学艺”人人可行。 而成就“惊人”,端看能否真“下苦功夫”矣。
“ 功不亏人”。
“功”夫是“不”会“亏”负真正苦修熟练之“人”的。 另外的含意当然是:只有“人”不真练,而“亏”负了“功”夫。
“ 久练为功”。
只此“功”法,客观存在着的,其实,不配叫它“为功”。 必待有人能“练”,“久练”,“练”成了它,才能叫它“为功”夫。
“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不是说春秋二季就可以不“练”了。 而是强调“夏”日的“三伏”天,筋骨松放,正好用功,容易进步。 而又警告: 如此“练”得的功夫,倘若“冬”令“三九”之日不多“练”,则前时所得,实易在此季节中退步还原,等于是白“练”了。
地 雷 区
“ 官中大流,人云亦云”。
不一定专指武术,如戏曲界,亦用此谚。 “官中大流”就是说已成立之标准,虽合宜,而不凸显。 不过只是“人云亦云”的官样文章而已。 自己的风格,独特的技能,泯灭在“大流”之中,不得明显,乌足大成!?
“ 师徒相袭,对错不问”。
习武之人,只知继承“师”尊,“不问”“对错”。 盲目崇拜,甘心为奴,而不求知解。 不敢自我成就,追求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