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死给妈看,也没用!

昨天的文章本来想皮一下,无奈很多同学还是想让我展开讲下当下的市场。

其实呢,这个问题,我已经前面讲了不少次,细心的同学从我几个月前提到“A股3600是风险位”的时候,就知道我对市场的看法了。

昨天晚上,全球金融市场其实有两个新增关键信息,也是我之前说过大家应该重点关注的:

一是OPEC开会讨论原油产量的问题,结果是继续减产一个月,4月开会再看。原油及相关大宗商品闻风而动。

二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讲话结果令市场失望,美股及有色等大宗商品普跌。

这两则消息,前者决定了油价暂时难言下降,后者则正式宣告了美国金融市场试图绑架美联储的努力失败。这意味着,美联储对美国金融市场近期的波动,依然在其承受范围之内。或言之,美联储不认为当下金融市场的波动是其动用新政策工具(哪怕只是给出一个预期)的理由和依据。

近期,美国股票和债券市场双双出现大跌,带动全球金融市场风险偏好迅速从中国农历春节期间的强risk-on到risk-off的转变。核心的原因,在于市场担忧经济复苏强劲程度超预期,进而带动通胀回归,最终使得美联储不得不提早进入紧缩周期。这一担忧表现为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大幅且快速飙升,反过来对股票定价产生下行压力。

市场试图通过股债双杀的局面,来测试美联储的容忍程度。以期待美联储能释放进一步更为鸽派的预期,比如扭曲操作,YCC等。然而,昨晚鲍威尔的讲话,浇灭了市场这一一厢情愿的想法。因此,市场也只能沿着短期最小阻力的方向继续下探。

回顾整个2020年的“疫情牛”,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抑或欧洲日本,全球金融市场的走牛,一直都是源于超常规的全球宽松货币政策。这一点,我在很多场合都提到过。这是一个简单得如常识一般的逻辑,但很多人对此视而不见。

2021年,我提到要回避去年涨幅较好的抱团股和基金,也提到警惕新能源汽车股票的巨大泡沫。因为这些资产对流动性的敏感程度,无论是空间上相较于别的资产还是时间上相较于过去,都显得极高。

在最近的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中,我们看到无论是特斯拉为代表的新能源股票,还是茅台为代表的抱团股,都出现了20-40%的不小的跌幅。正如我过去说过的那样:

这些热门股票过去一年的巨大上涨,最重要的原因绝非市场一夜之间认识到它们多么伟大从而争相买入。那么它们现在的大幅下调,也并非市场突然觉得它们的前景变得不再值得期待。无论是大涨还是下跌,最重要的逻辑都非这些公司的基本面,而是宏观环境的变化。具体来说,流动性预期的变化。不把握这一点,就还没理解到市场波动的真正原因和路径。

回到当下,鲍威尔提到,只有当金融市场的波动威胁到美联储关心的目标时,他才会考虑这种波动。而美联储最关心的目标是美国的就业市场。换句话说,如果美国就业市场持续恢复向好,那么Fed进一步鸽派的指望注定继续落空。这样的基准假设下,美国国债收益率将继续攀升,美股的调整,也尚未结束。

当然,如果数据表明,美国经济恢复包括就业市场出现反复,那么美联储的政策才会出现反复,市场期待的更鸽派的政策才可能出现。考虑到疫情影响的消退,疫苗的广泛注射,这一情景不是我们的基准假设。

中国的情况,会好一些。

我此前说,中国的市场一定程度上要领先美国。观察债券市场,这一结论尤为明显。当下美国市场的调整,更多是通过影响全球市场的风险偏好来影响中国市场。

考虑到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提前正常化,中国的债市基本已经调整到位,但并无趋势机会。而A股在去年底永煤事件之后至春节前的短暂上冲,如今在高估值股票回归的过程中,也几乎被悉数抹平,这样的调整,可能基本到位。再看深度回调,则显得过度悲观。还是回到最初我们的观点,A股全年维持震荡,结构重于指数,高估值的股票让位于低估值的顺周期的一些股票。

而大宗商品市场,前期上涨迅猛的铜等,也随着美国市场的动荡迅速回调。经历了短暂的再通胀宏观预期突突突上涨之后,跟随宏观预期的转向,部分前期上涨较快的商品出现了回调(包括中国的黑色商品),但这并不会导致商品市场的崩盘。相反,全球共振复苏和流动性宽松现实的逻辑依然成立,商品市场将从走宏观预期转变为走现实逻辑的场景。调整完成之后,依然值得期待。

以上,是我最新的一些看法,供各位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