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建中汤《金匮要略》——历代医家对该方的...
历代医家对该方的运用心得
★徐彬《金匮要略论注》:心胸中本阳气治事,今有大寒与正气相阻则痛;正气欲降,而阴寒上逆,则呕;胃阳为寒所痹,则不能饮食,更腹中亦寒,气浮于皮肤而现假热之色,乃上下俱痛而手不可近。此寒气挟虚,满于上下内外。然而过不在肾,故以干姜、人参合饴糖以建立中气,而以椒性下达者,并温起下焦之阳,为温中主方。
汪昂《医方集解》:阳受气于胸中,阳虚则阴邪得以中之,阴寒之气逆而上冲,横格于中焦,故见高起痛呕不可触近之证。心为阳,寒为阴,寒乘于心,冷热相激故痛。寒乘于脾,脾冷弱不消水谷。心脾为子母之胜,为邪所乘,故痛而呕,复不能饮食也此……盖人之一身,以中气为主,用辛辣甘热之药,温健其中脏,以大祛下焦之阴,而复其上焦之阳也。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心腹寒痛,呕不能食者,阴寒气盛,而中土无权也。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者,阴凝成象,腹中虫物乘之而动也。是宜大建中脏之阳,以胜上逆之阴。故以蜀椒、干姜温胃下虫,人参、馆糖安中益气也。
★黄元御《金匮悬解》:心胸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者,土火俱败,寒水上凌,胃气奔逆不能下降也。腹中寒气上冲皮起,见头足出现上下走,痛而不可触近者,风木与寒水合邪,肆行无忌,排击冲突,势不可挡也。大建中汤胶饴、人参培土而建中,干姜、蜀椒补火而温寒也。
★费伯雄《医方论》:非人参不能天补心脾,非姜、椒不能大祛寒气,故名日大建中。又有饴糖之甘缓,以杀姜、椒之辛燥。非圣于医者,不辨有此。
★张秉成《成方便读》:夫阳受气于胸中,胸中之阳不足,则阴寒得以乘之,为痛为呕,所由来也。然寒为无形之邪,必赖有形之物,或痰或血或食或虫,以为依附。否则虽满痛而决不拒按,以至手不可近也。但痰血虫食,均有见证可察,如此证之正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之形,可见非痰非血非食,其为虫痛也无疑。其皆因脏寒而来,故治法必先温建其中脏,而后虫可安,寒可除。
★张山雷《沈氏女科辑要笺正》: 大建中汤专治气营两虚,中阳无权,而阴霾乘之,阴寒凝结作痛。……痛不能食,甚则为呕,原是脾家之疴,椒、姜、参、饴皆是脾胃之药。其腹皮隆起,见有头足上下者,特以群阴闭塞,气血之流行不利使然,非实有癖积留着可比。
★陆渊雷《金匮要略今释》: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者,肠蠕动过剧,可以望而知也。有此证,兼有呕吐,腹痛不可触者,为肠之闭塞套叠、急性肠炎及急性腹膜炎。程注寒气搏于肠胃之外,其痛近于外,故不可触近云云。说腹膜炎极明确,此证,痛上连心胸。
★傅衍魁: 本方以建中温阳立法,具有较强的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作用。若腹痛胀满加厚朴、砂仁;寒甚或头痛目眩加吴茱萸;恶寒加附子;呕吐加半夏、生姜;脾虚加白术,血虚加当归;口干加白芍;手足麻痹加桂枝。
★《古今名方发微》:本方主治证为院腹剧痛,本证的发病机理为中阳衰微,阴寒内盛,故治当温中散寒,奠安中土,俾中阳得运,寒邪自散,则上下可以交泰无虞。
★姜成才:大建中汤具健运中州,补虚散寒之功。注重“胸中大寒痛”等立方主证,固为本方辨证要点:但谨守病机,更是其应用的准绳。如眩晕或嗜唾,其病机属中阳虚衰,阴寒内盛,而兼见不同程度的胸腹疼痛,呕逆,苍白,脉沉弦迟缓等症,即为辨证之关键。
张家驹:大建中汤证的“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者”乃无形之寒气冲逆所致,与腹满按之痛属实者不同,不可拘于按之痛为实而误用攻削克伐之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