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解读(6)

【原文】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1)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真脏见,十月之内死。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脏,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脱肉,目眶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如堕溺(2),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黄帝曰:见真脏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至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3)也,故曰死。帝曰:善。

【注释】

(1)真脏脉:五脏真气败露之脉。

(2)堕溺:堕,高处坠落。溺,落水被淹。

(3)病胜脏:指病气胜于脏气,即邪胜正也。

【白话详解】

大骨枯萎了,大肉消陷了,胸中气满,喘息不安,憋得肩膺动摇,大约6个月就会死亡;只要见了肺的真脏脉,就可预见死的日期。大骨枯了,大肉消陷了,胸中气满,喘息不安,心里痛牵动颈项不遂,大约一个月就可死亡;只要见了脾的真脏脉,就可预知它的死期。大骨枯了,大肉消陷了,胸中气满,喘息不安,腹内痛牵引肩项,全身发热,肌肉消瘦破败,这时如果见了心的真脏脉,大约10个月就会死。大骨枯萎了,大肉消陷了,两肩下垂,肉也消脱,动作也显得衰颓,如未见肾的真脏脉,大约一年的时间就死亡;如果见了肾的真脏脉,就可预知它的死期了。大骨枯萎了,大肉消陷了,加上胸中气满,腹痛,心里不安,全身发热,肌肉消脱,目眶下陷,见了肝的真脏脉,目不能见人,就会很快死亡;如果目能见人,到了它丧失抵抗力的时候,也要死亡的。

正气一时暴虚,外邪突然侵入人体,五脏隔塞,脉道不通,大气已不往来,就好像跌坠或溺水一样,这样的突然病变,是不可预知死期的。如果其脉绝而不至,或一息五六至,形肉不脱,就是不见真脏脉,也是要死亡的。

肝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内外劲急如同循着刀刃震震作响,好像新张开的弓弦,面色显得青白而不润泽,毫毛也显得枯损不堪,那是要死亡的。心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坚而搏指,像循摩薏苡仁那样小而坚实,面色显著赤黑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那是要死亡的。肺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洪大而又非常虚弱,像毛羽附着于人的皮肤一样,面色显著白赤而不润泽,毫毛也破损不堪,那是要死亡的。肾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既坚而沉,像用指弹石那样硬的厉害。面色显著黑黄而不润泽,毫毛也破损不堪,那是要死亡的,脾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软弱并且忽数忽散,面色显著黄青而不润泽,毫毛也破损不堪,那是要死亡的。总而言之,凡是见了真脏脉,都是不治的死证。

黄帝说:见了真脏脉象,就要死亡。这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五脏之气,都依赖胃腑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所以胃是五脏的根本。五脏之气,不能直接到达手太阴的寸口,必须借助于胃气,到达手太阴寸口。

所以五脏才能在一定的时候,各自以不同的脉象出现在手太阴寸口。如果邪气盛了,精气必定衰败,所以病气严重时,胃气就不能同脏气一起到达手太阴,所以真脏脉就单独出现了。独现就是病气战胜了脏气,所以说要死亡的。黄帝说:讲得好。

【按语】

真脏脉是五脏真气败露的脉象,五脏的病发展到严重阶段时,由于该脏精气衰竭,胃气将绝,而各显现出特别的脉象,但均有“胃、神、根”的脉气,尤其没有从容和缓之象。其中,肝的真脏脉弦硬劲急,脉体的紧张度很高,切按下去像触刀刃般绷紧;心的真脏脉坚硬而搏手;肺的真脏脉大而空虚;肾的真脏脉是搏手若转索欲断或如以指弹石般的坚实;脾的真脏脉是软弱无力,快慢不匀。真脏脉的出现对诊断某些慢性病的预后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应用举例】

胃气即人之阳气,阳气衰则胃气弱,阳气败则胃气绝矣,此即死生之大本也。所谓凡阳有五者,即五脏之阳也,凡五脏之气,必互相灌濡,故五脏之中,必各兼五气,此所谓二十五阳也。是可见无往而非阳气,亦无往而非胃气,无胃气即真脏独见也,故曰死。(《景岳全书真脏脉十七》)

(0)

相关推荐

  • 死不治

    ​死不治: 医学界一直以来 对中医的观点是: 中医是经验思维 西医是理论思维 中医不能治病 只能预防保健 西医用来治病 "喝中药防病 打吊瓶治病" 流行超念 老祖宗 留下来 的东西 ...

  •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类疾病的预后》

    很显然,大凡疾病到了"大骨枯槁,大肉陷下"的地步,往往都是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后期阶段.医者从此阶段的种种表现之中,往往都可以推断出患者的病亡时间. 比如第一种情况,大骨枯槁,大肉陷下 ...

  • 问道《黄帝内经》启示录56: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

    问道<黄帝内经>启示录56: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 太虚无极道生一,阴阳易变藏玄机.三生万物数不尽,云聚云散周复始.冰火相激陨石雨,烟尘飘散漫天际.大气环流四季风,五行生克自更替. 万物生 ...

  • 黄帝内经解读(1)

    [原文]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1),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2)之时,死生之期也 ...

  • 黄帝内经解读(2)

    [原文]三阴三阳经的脉象特征 太阳脏独至,厥(1)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2)当俱泻,取之下俞(3).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前卒大(4),取之下 ...

  • 黄帝内经解读(3)

    [原文]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1)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2)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3).府精神明,留于四脏(4),气归于权衡.权衡(5) ...

  • 黄帝内经解读(4)

    [原文]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1)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2)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 ...

  • 黄帝内经解读(5)

    [原文]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1),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 ...

  • 黄帝内经解读(7)

    [原文]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1),传之于其所胜(2),气舍于其所生(3),死于其所不胜(4).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 ...

  • 黄帝内经解读8

    [原文]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 ...

  • 黄帝内经解读(9)

    [原文] 夫平心脉来,累累(1)如连珠,如循琅(2),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 病心脉来,喘喘连属(3),其中微曲(4),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居(5),如操带钩(6),曰心死. 平肺脉来,厌厌聂聂, ...

  • 黄帝内经解读(11)

    [原文] 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1)者,曰肩背痛.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