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介绍——南京博物院最大的一块郢爰
中国广泛铸造和使用金属货币,是春秋战国(公元前475年 -前221年)时代。这时,商品经济的持续飞跃发展,促使各诸侯国纷纷铸造金属钱币。当时有金、银、铜三种金属货币。春秋战国时期通常流通的是铜质的蚁鼻钱、银质的铲状布币、金质的郢爰等金属钱币。古代黄金货币。又名印子金,或称金钣、龟币。我国古代的黄金主要产于楚国。楚国有一种有铭文的金钣(版),这种金钣大多呈方形,少数呈圆形,上面用铜印印为若干个小方块,看似乌龟壳。完整的重约一市斤,含金量一般在90%以上。金钣上的铭文有郢爰、陈爰、专爰、颖、覃金、隔爰及卢金等等。这些带“爰”字的金钣,习惯上被称为“爰金”或“印子金”。“爰金”有形制、铭文、重量,是楚国的一种称量货币。“爰金”在今湖北、安徽、陕西、河南、江苏、山东等地均有发现,尤其以“郢爰”为多。
“郢”是先秦时期楚国都城的名称,首都郢始建于公元前689年,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后几经迁移,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破郢,楚王迁至陈城,即今淮安,至公元前241年考烈王又在寿春即今寿县建都,仍名为郢。
“爰”,有人认为是楚国的重量单位,一爰即楚制一斤,约250克。从出土实物来看,整版的“郢爰”每件约重250至260克,正面都刻有排列整齐的“郢爰”印记,印记多少不等。
郢爰使用时,根据需要将金版或金饼切割成零星小块,然后通过特定的等臂天平,称量使用。当时黄金的流通限于上层社会,而且只在国际礼聘、游说诸侯、国王赠赏、大宗交易时才使用。它是我国最早的原始黄金铸币,其含金量在90%以上,质量上好的可达到99%。使用时,根据需要将金版或金饼切割成零星小块,然后通过特定的等臂天平,称量使用。东汉之前,盛行黄金货币,在交易中发挥了极大作用。东汉之后,由于白银产量增多,并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支付手段,形式为银饼或银锭,直至清末银元产生。因此,郢爰金币在古代货币中,有极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文物专家认为,“郢爰”在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出现,表明了湖北省荆州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明,对于研究楚文化、有着深刻意义,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多存于荆州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寿县博物馆、沈阳博物馆等。南京博物院藏的是战国晚期保存完整的最大一块金郢爰。
1982年2月,盱眙县穆店公社马湖大队南窑庄(今穆店乡马湖村南窑庄)的村民在挖掘水渠的时候,发掘出一件珍贵得青铜器和数十件黄金文物,这一发现便被称为南窑庄窖藏。这件震惊世人的青铜重器便是战国后期的陈璋圆壶。陈璋圆壶,又名重金络壶,造型奇伟,纹饰华丽,艺术价值无与伦比,体现先秦青铜铸造工艺最高水平,堪称国之瑰宝。在南窑庄窖藏中,同陈璋圆壶出土的还有众多金器,包括金兽、金饼、马蹄金和麟趾金等,总计重量达20公斤。其中,扣盖在陈璋圆壶顶部的大金兽重达9100克,含金量达99%,空腹、厚壁,浇铸成形,腹内刻有篆书“黄六”二字。陈璋圆壶内装满了小块的黄金,其中9块半金饼重达2864克,15块马蹄金、麟趾金重达4845克,11块金版“郢爰”重达3260克。
南窑庄出土的这批金器,对于研究战国至秦汉时期我国黄金制作工艺,以及研究战国楚国货币——郢爰和西汉早期货币——麟趾金、马蹄金等有重要价值。南窑庄出土金币上有着阴文刻划符号,成为研究秦汉时期黄金铸币计量标记的重要实物。例如,张沛《盱眙、阜阳出土金币上的数码符号试析》(《中国钱币》,1993年第2期)一文认为盱眙、阜阳等地出土楚汉金币上的刻符“是早起算筹记数形式的真实记录,是研究中国数学史的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王永波《汉代黄金铸币计量标记研究》(《古代文明》,2005年总第4辑)结合多地的出土实物,认为这些汉代黄金铸币上面的刻划文字、符号和钤印,多为重量标记、事由或姓氏、地名,对于研究汉代货币政策、黄金铸币的铸造、用途、计量,以及中央与各诸侯国相互关系,提供了基础性资料。
楚国之所以能在中国最早利用黄金作货币,是因为楚地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楚国金币是选用高品位的天然金块熔铸而成。战国时期流通的货币主要是铜铸币和黄金。铜铸币分布币、刀币、圆钱、贝四种。布币主要流行于韩、赵、魏三晋地区、刀币主要流行于齐、燕、赵三国。圆钱主要流行于周、秦及赵、魏两国沿黄河的地区,铜贝主要流行于楚。战国的黄金货币主要流行于楚,分饼金和金版两种,金版多标印记。
战国时期楚国的“郢爰”距今已有约2500年历史,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黄金货币。“郢爰”是一种称量货币,形制有两种,一种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金版,另一种是扁圆体的金饼,以前者为多见。使用时根据需要将金版或金饼切割成零星小块,然后通过特定的等臂天平称量进行交换。因而出土的楚金币,大多为零星碎块,大小轻重相差悬殊,经过流通的“郢爰”能明显看出曾被切割过的痕迹。战国时期黄金的流通限于上层社会,而且只在国间礼聘、游说诸侯、国王赠赏、大宗交易时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