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护故里诗香浓——记崔氏后人,草根诗人崔文龙的人生故事

崔护故里诗香浓

记崔氏后人,草根诗人崔文龙的人生故事

人面桃花的诗句两千年来依然光彩照人,煜煜生辉,唐朝诗人崔护因而留名文史,然而崔护仅仅是博陵崔氏众多翘楚中的一员,博陵崔氏家族自汉至宋,先后出了几十位宰相,仅唐一代就有27位将军、侍郎以上官员上百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不可胜数。崔护则只是这个家族灿烂星辰中的一颗。

那么,为何一门百相辅,千年秀一支呢?

最近,安徽卫视迎来了五位来自崔护的家乡人讲述崔氏文化,特别是这其中有一位崔氏后人,安平县付各庄村的一位普通农民,家风熏陶,文浸诗沐,十年时间竟然写了两麻袋诗歌,并且把丝网生意经营的红红火火,那么,他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呢?

生于1963年的崔文龙,从小经历了许多人生苦难。

崔文龙的村庄原来在滹沱河河套里,而他们家在村南200米处即是河道。小时候的崔文龙很聪明,十来岁时跟着父亲去捉鱼,回来竟然写了几句“诗”:家居村南滹沱河,鱼虾时有村夫捉。儿童随父河边去,娘往筐里装饽饽。

然而,随着村庄的搬迁和肺病日益加重的父亲不能劳作,初中毕业后他再也没有那么多浪漫情调,而是开始经历人生坎坷:盖新房,种庄稼,拉车上堤坡·····特别是成家后,各种花销大起来,他先后织过罗,杀过猪,后来跑运输,贩卖丝网······但是,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他时常牢记父亲的告诫,作为崔氏后人,一定要讲仁义礼智信。小时候,虽然作为家中的独子,但是,父亲却没有放纵他一丝一毫,而是严加管教,做人要靠诚实劳动,人穷志不短·····

在以后几十年的人生岁月里,他的确是严格按照父亲的教导这样做的。他与人做生意,秉承诚信之准则,无论行情怎么改变,从不坑人害人,就是现在所做的轧花网生意,也是因为他人品好,他从来不去跑客户,而是靠着亲友和客户之间的相互介绍把丝网生意做的红红火火的,他跑客车的12年的时间里,始终把乘客安危冷暖放在心底最深处,客车从来没有一次磕过碰过·····

也就是在跑车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车站这个各色人等进出的窗口,经过多年观察,他深谙了人性,从而更加坚定了父亲所时常告诫自己的做人不能贪财,天下之物,各自有主,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他从小不吸烟,不喝酒,更不会耍钱,在跑车闲暇之余,他买了很多像《意林》,《读者》和《青年文摘》等许多弘扬人性真善美的高端杂志,上面一篇篇文笔优美,感人至深的文章深深吸引了他,他如饥似渴的读着,有时候遇到好的句子,就摘抄下来,几年时间竟然积累了好几本子文章精粹。

其实,真正又重拾诗笔是在2008年,这个时候,他开始倒腾丝网,时间比较充裕了,社会的阅历,人生的积淀,文学的岩浆,像井喷一样爆发出来,他见物写诗,遇人遇事写诗,有时候吃饭或者看电视,兴之所至,他也赋诗一首,甚至一天写五六首诗,比如《尴尬》:诗句忽来在饭店,心念情处泪水连。此景惊动一旁客,快拿纸巾遮脸面。又比如 《养牲畜》家养馿马居南房,青草桔秆少喂粮。收秋种麦全靠它,冬日栓桩晒太阳 。还有写滹沱河的: 碧水清潭映天蓝,芦苇垂钓偶起杆。野鸭轻游笑鱼翁,迷人滹沱伴秋风。就是在近日参加安徽卫视的录制节目中,他也即兴做了一首诗: 《突然》安徽剧组欣然来。愚家上下喜心怀。枝叶相欢门前树,感恩祖先是崔护等等等等,天长日久,日积月累,整整十年他写了两麻袋诗。

虽然严格来说,他的诗不合格律,更多的是打油诗,口水诗·····但是,作为一个饱经沧桑的庄稼人,就像他也会些根雕书画一样,有时候兴之所至,来了几笔,作为晚年的娱乐,这不是唐朝诗人故里之人的高端雅兴吗?

带我去采访的博陵崔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建抓老师说:在安平县崔氏故里,像崔文龙这样的农民文化人比比皆是,他们抄起铁锹是农民,拿起笔杆是诗人,因为这是崔氏门风千百年无形熏陶的结果,崔氏门风做官讲廉,交友讲义,做生意讲信,为人子女者讲孝顺,二十四孝之一的乳姑不怠的故事说的就是唐代崔山南人家里已经是做祖母的媳妇,用乳汁孝养已经是曾祖母的婆婆,且永不懈怠的孝行。

就是崔文龙吧,学历不高,文化不深,但是谨遵崔氏门风,人品好,人缘好,种地种的好,生意也做得好,雅林(笔者)你不知道吧,现在崔文龙90岁的老母亲和文龙两口子睡在一个屋里,就是为了侍候母亲方便,他两口子每天给老母亲泡脚,也从不懈怠!

“我父亲因为肺病早早走了,我希望母亲能健康长寿,能多陪伴我们一段时间”,说到母亲,这个麻袋诗人崔文龙,一个堂堂的七尺汉子此时已经泪眼模糊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