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读】经典之作 || 自查: 6大严重影响孩子成绩的“非智力因素”

亲爱的家长朋友:

学习成绩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智力因素不可轻易改变,那我们今天从6大非智力因素出发,谈谈他们都是如何影响孩子的学业水平的。

师生关系,剑拔弩张

师生关系是教学效果的晴雨表。我们常常发现,因为学生厌恶一个老师,或者一个老师讨厌一个学生,都会导致学生成绩的下滑。有时候,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多年以后依然有无穷无尽的辖制之功。这方面的例子,简直不胜枚举。蔡康永曾经说,有一个明星朋友压根不敢开口说英语,就是英语老师用异样的眼神在柔嫩的信心上摩擦,一如用砂纸摩擦皮肤一般。毕淑敏这一辈子不敢开口唱歌,皆因一位“大眼睛老师”在合唱队时候用语言的尖刀在敏感的情绪幕布上撕下了一条口子。

让学生爱老师,适应不同风格的老师,这也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亟待完成的必修课啊。这是这堂课是“隐性”的。

失去自我,内心失衡

有些同学总是习惯于和别人比较,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当同学超过自己,他就会惴惴不安,心神不宁;一看到别人在认真听讲,自己就会变得特别紧张。于是,他就很难再集中精力学习。我曾有个学生,叫做小娇,乖巧懂事,但自尊心特别强。小学时候就一直很优秀,是一个名副其实装在优秀“套子”里面的人。来到了中学,身边一群和她同等优秀,甚至比她更优秀的孩子出现的时候。她开始有了“身份的焦虑”,焦虑的是她在老师心中的位置,她焦虑的是别人如何看她。

我观察过无数这类型学生,他们往往动力十足,但驱动内心的不是爱,更多的是恐惧。事实上,如果他们不愿意全部接纳自己,他们也不太容易成功。

沉浸幻想,遇挫即退

有学生看到自己成绩不好,就会感到失落,为了战胜失落,他就开始做白日梦,想象自己某一次考试成绩突飞猛进,超越所有人,或者想象自己将来很成功,很有钱,甚至想象自己是一个王者,无所不能。因为只有这样想,他的内心才能平衡,但想的结果是大部分的时间都被浪费了。

这类学生往往拥有较强的自尊心,也不甘于平庸。但自己成长的触角一旦遭遇学习的礁石,就会迅速缩回来,不会坚持,不会和时间做朋友,不用会长出毅力的蔓藤,跨过困难的礁石。

他们需要的是有人肯定他们,有一双眼睛常常挂在他们背后。他们需要老师们对他些许成长都能洞察秋毫。否则,他们又会重回“花果山”,沉浸在小说或游戏营造出来的虚幻且美好的世界。

看重友谊,过于敏感

朋友至上,是有些学生的信条。他们过于在乎同学的友谊,宛如身上装了十万个灵敏的感应器,能随时随地感受到周围人际空气的微小变动。因为他们渴望圈子接纳自己,于是,自己也得表现出同声相求、锦瑟和弦。于是,有些同学每天下午放学一定要等着另外一个人,哪怕会耽搁很多很多时间。有些同学还要故意迎合对方的兴趣爱好,培养出一些不合时宜的习惯,与之求同。有时候,因为和对方闹了一点不开心,甚至就会有意识的把自己沉浸在一个灰暗的世界,郁郁寡和,心思也全然不在学习上。
     要让学生知道,自己是价值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创造的。经营好自我,胜过经营好其它关系。最重要的谈话,往往都是和自己内心的对话,往内走的。谁都不能给自己安全感,唯独自己。

片面归因,消极暗示

女生注定是理科渣吗?

男生的字就该写不好吗?

能说会道就一定是女孩的专利吗?

……

但事实上,没有任何主流实验结果能够在统计学上证实这一点。就拿“女生注定是理科渣”这个点展开去,科学研究表明,在大部分国家,男女数学的平均成绩并没有明显差异。不同的国家男女生差异的不同,似乎显示出越是男女平等的国家,女性在阅读方面的优势越大,在数学方面的劣势则越小。那为什么班上有这么多女孩子都认为自己就不是学习数学的料呢?
     首先是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就是期待效应,指的是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做出符合心理预期的举动。很多女孩从小就会听到各式各样“女生理科不如男”的预言,这些预言会对女生形成强烈的心理暗示。面对同样的难题,女生尝试几次后就放弃了,她们心里会想,女生理科天赋果然不如男生。面对难题就放弃的举动又反过来验证了“女生理科不如男”的心理预期。

其次,就是归因效应,即不由自主地思考和猜测事情发生的原因,根据自己的原有认知将结果归结到某些原因上,并影响到之后的行为模式。因为自己理科不好,就会啧啧叹息:因为我是女孩子啊,所以学不好。从而开始给自己贴上心灵难以撕扯的标签。

那理科偏科党应该怎么自救呢?

我的答案是,要为知识点找一个“家”,即,要学会构建知识组块,就是要把概念以组块的模式进行内化。比如,拿到一本数学书,不要等到老师一节课一节课地讲,要先快速浏览一遍所有章节,在大脑中建立一张宏观图谱,然后尝试解码,理解信息,建立自己的组块。接下来,通过“知识放电影”“定时检测”“思维导图”等方式来检验是否成功地构建了组块。然后,在一次次正确解题过程中,不断肯定自己。最终,一定可以完成从“学渣”到“学霸”的华丽逆袭。

归根结底,还是方法和策略出了问题嘛。

情绪的奴隶,习惯的囚徒

你别看青春期的孩子发育迅猛,一夜之间像个大人似的。但大脑的结构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控制情绪的额叶是未发育完善的(《青春期的烦“脑”》)。所以,他们动不动就掀起情绪的惊涛骇浪,把整个家庭搅和得人仰马翻;有时候,遇到一点小小的挫折与烦闷,也垂头丧气,久久不能释怀,任凭负面能量在身体里面恣意妄为,随意破坏……

和这类学生有效沟通的前提,都必须是“认同情绪”。即,抛开事情本身的对错不去计较,要对他此时此刻的情绪加以理解,就是我们平常谈到的“共情”。要先进入他的情绪世界,才能从认知世界上面做文章。“情绪”永远走在“认知”的前面。

往往情绪未被理解的孩子,不管在他面前讲再多的道理,也不管道理本身多么正确,都会慢慢走到他的对立面,轻者避之;重者恨之。没有良好的情绪,也一定没有优秀的成绩。这是真理!
 
      学习中的“微习惯”一定是优尖生的分野。重视“微习惯”的学生,同等智力条件下,考场正常稳定发挥的概率更大。相反,平常就咋咋乎乎,差不多先生的学生势必起起伏伏,上上下下,飘忽不定的名次,让老师和家长都难以吃一颗“定心丸”。

我常年累月的教育教学工作让我敏锐的捕捉到以下一些“微习惯”是中学生必须要培养的。

第一:勤动笔的好习惯。

第二:善于收拾的好习惯。
     第三:会写时间计划的习惯。
     第四:会整理复盘只是的习惯。
      第五:高度专注的好习惯。

习惯肯定有很多,但我觉得这五个一定是影响中学生学习成绩的最重要的几个习惯。它们是学习的“大后方”,也是比较“看不见”“被忽视”“默默无闻”的能力;家长们和老师们往往容易忽略的一些好习惯。否则,只顾前线奋勇杀敌,却不管后方粮草的行为,势必行之不远。

这是殷哥的小社群

他们总是

告诉缺水的人哪里有泉水
告诉生病的人哪里有草药
告诉寒冷的人哪里有篝火

感谢世间的美好,与你环环相扣!
你们这么热心,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我爱你们

殷哥说教

满满干货

对了,开学了,殷哥把曾经上过的一些好课都拿出来整理一遍,以方便老师们查找!我把这些课程集合分类成为了:
励志类、情绪情感类、人际交往类、生涯规划类、安全教育类、学习策略类、动力激发类、自主管理类、积极心态、应试系列、家长会系列等12大类别;其中还有子项,如自主管理类别当中,就含有时间管理、自律与自由等子主题……
都是一些压箱底的干货,不容错过哟,收藏好!不要等你需要的时候又找不到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