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云明:怀念爬格子的日子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海内外作者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文坛园地,奉献给所有高尚灵魂。
文/汤云明
有电脑以前,人们把埋头写作的人戏称“爬格子”;自从普及了电脑,写作就叫做“码字”或“敲键盘”。
现在的写作和投稿方式比以前方便快捷了无数倍,但投稿的中稿率却大幅度下降了。所以,我还是会经常想起20多年前初学写作时“爬格子”的艰苦日子。
自幼对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书读得多了,就有了对别人作品的批判,以及发表自己思想主张的冲动,也就有了写作和创作的欲望。我从初中开始就仿照古诗词的格式写诗,有同学说我是打油诗,我却不以为然,因为我知道,这只是我写作生涯的开端。
我的第一篇发表出来的文章是在家乡的县报上,那时是1993年,我刚刚上大学一年级,几百字的作品,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对人生的自信。从此,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闲散还忙碌,25年来,我都没有放下过笔,也没有放弃过创作。
那时,写作和投稿、刊发的程序大致是:作者用钢笔在草稿纸上随意书写,修改后誊写在正式的地方以便收藏,用方格稿纸按报刊杂志社的格式要求认真誊写,再按地址装入信封贴足邮票投寄,编辑收到稿子后确定要刊发的稿件就在原稿纸上修改,并由领导审查审核,交给打字员打字、排版、校对,出版印刷发行。这当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投寄,再好的稿子,如果投寄途中丢失,或者虽然到了编辑部,但没有被编辑看到,也肯定是泥牛入海。这当中最怕的就是我的字写得不好,怕编辑以字认文,不认真看我的稿子,还怕一不小心誊写错一个字或标点符号,重新写嘛,又太浪费人力物力,不重新写嘛,又怕编辑嫌弃。
记得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在一个国有企业生产车间上班,在上班的闲暇时间,总会找来一些旧的报表等废纸,在背面随意写些想得到文字,有时就只写个文章标题或想到的思路或提纲,等下班后有了时间再慢慢写作。在草稿纸上写完并经过多次修改以后,才工工整整的誊写在笔记本上,以便收藏和投稿。等后来有了电脑,写作或修改、复制文章就非常方便了,也从此告别了手写时代。时至今日,我还保存着当时用钢笔写完的19本厚厚的笔记本,还有几十本没用过的方格稿纸,这些东西成了历史的记忆,也算是我的写作文物了。
工作之初,两个人住在一间集体宿舍,每个人只有标配的一张床、一个床头柜,有一张摆放口缸、水壶等生活用品的桌子还是两个人共用,宿舍穷得连一张书桌都有不起。每天晚上,我只能在床头柜上写作,一盏台灯,一叠稿纸,几张废纸就是我全部的夜晚生活。床头柜没有个放脚的地方,实在不好写作,就只能把柜门打开,把膝盖伸到柜子里,才勉强可以顺利完成。而那些钟爱的书,只能和我挤放在单人床上或是用纸箱装起来放到床底下。
那时,手写稿子、邮政投寄虽然效率低下,也很辛苦,但所有作者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还是平等的,就看哪个吃得苦,哪个写得好,发表的文章就多。也正因为手写太难,投寄成本又高,所以编辑部收到的稿子也不会太多,编辑会认真地看每一个稿子,相对来说,上稿率就很高。而现在,写作、修改、保存、复制非常方便,投稿都是以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有的人还用上了投稿软件,都是以光电速度到达编辑邮箱。也正因为写作、投稿方便了,编辑每天都会收到很多的稿件,可以说,大部分稿件编辑都没有时间去看或者说去认真看就被删除了。再加上编辑部选稿的范围越来越大,所以作者投稿的命中率就非常的低下。
为了实现当作家的理想,从初学写作到买到电脑,爬了10多年的格子,爬弯了腰,爬坏了眼睛,爬过了美好的年轻时光。但我从不后悔,相反,很是怀念那些爬格子的日子,因为它是一种历练,一种选择,一种人生体验和追求。这些年来,那些没有恒心和毅力的、怀着急功近利之心的、假装斯文的写作者,他们没有爬过这道坎,没有爬上这座山,统统都在艰辛的写作道路上出局了。而我,从一个幻想文学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热爱文学的青年,市级、省级作协的会员,还当上了地方作家协会的领导。
怀念爬格子的日子,就是重新认识自己走过的路,珍惜每一点一滴的付出和收获。
作者简介
汤云明,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男,汉族,云南昆明晋宁区人,1973年出生,大学本科学历,经济师、编辑。199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现为内部刊物《园区报》主编,区文联《月山》文学季刊编辑。主编公开出版文集《创业之歌》、出版个人诗歌集《岁月之上》、散文随笔集《随言散语》。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赐稿邮箱:jstjtx@163.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温馨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