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国

蒋国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B 添加义项 ?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李娜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非诚勿扰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查看详细规范>>所属类别 : 其他人物相关蒋国(前1116年-前617年),是西周时期由华夏族在今河南省淮滨县一带建立的姬姓诸侯国,始祖是周公姬旦的第三子姬伯龄。蒋伯龄的后代以国名为姓。公元前617年,蒋国被楚国所灭。基本信息中文名称蒋国简称蒋所属洲亚洲官方语言上古汉语政治体制君主制国家领袖姬伯龄主要民族华夏族(汉族)故地今河南省淮滨县期思镇始祖姬伯龄国姓姬姓蒋氏灭亡时间公元前617年亡于楚国目录 1简介2古城遗址3相关信息折叠编辑本段 简介西周时期,周公姬旦的第三子姬伯龄被封在蒋地(今河南省固始县东北蒋集),建立蒋国。据考证,蒋国故都位于今河南省淮滨县期思镇境内。蒋国是西周时期的封国之一,最早见诸文献记载的是《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富辰的一段话:"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唐书·宰相世系表》认为:"周公第三子伯龄封于蒋,子孙因以为氏。"周灭商后,为巩固其新政权,一方面对残余的商王朝反抗势力进行镇压,另一方面又采取大分封的办法实行"分封"统治。据文献记载,西周初年较为集中的分封大致有三次:一在武王伐纣之后,二在周公摄政与成王亲政之时,三在康王在位之世。故《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曰:"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藩屏周。"便是周初三次大分封的重要记载。蒋国存在了400余年。公元前632年,著名的城濮之战爆发,晋文公退避三舍之后,击败强大的楚军,一战确立新一代霸主地位,而战败的楚国大伤元气,长时期不敢北上,转而掉头向东,向淮上小国撒气,不管东夷方国还是姬姓诸侯国,一概扫荡。始封在内陆还是边疆?蒋国始祖是周公之子。据《左传》记载,周公东征平定"三监"(武王灭商后,派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三人留在殷地监视纣王的儿子武庚,历史上称之为"三监")叛乱后,为巩固统治,周王朝大量"封建亲戚",而"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也就是说,在这次大规模的分封中,周公的六个儿子成为诸侯国国君,他的第三个儿子伯龄被封在蒋国,成为蒋国的开国君主,如今全国蒋氏,都认伯龄为始祖。一般认为,伯龄被封一个叫"蒋"的地方,因此其国号为蒋国。有专家考证认为,这个蒋地,并不在今天的淮滨,而在获嘉、修武一带,准确地说,是获嘉张巨乡蒋村(也有人认为是焦作市马村区蒋村)。不知什么原因,在周昭王、穆王时期,蒋国南迁到今尉氏县蒋城;周宣王中兴之时,周王朝征服了南淮夷,为了加强对这一带的统治,把蒋国再次南迁至今淮滨期思镇。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周代初期,蒋国始封之时,今天淮滨一带是东夷(也称淮夷)的地盘,蒋国不可能在这里建立。只有到了周宣王征服淮夷之后,蒋国才可能在此立足。这种观点颇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周王朝与东夷之间的战争错综复杂,不能简单地做出论断。东夷是周王朝的劲敌,从周初到春秋时,华夏诸侯与东夷之间的战争不绝史册。其实不仅是周代,华夏与东夷之间的战争和融合延续了2000多年。"夷"的原意为"一人负弓",是远古东方部落集团的名称,与"华"对应,起初并没有任何贬义。学术界有人认为,华、夷是远古黄河流域东西两大部落集团,东方夷族最为著名的部落首领有羲和、帝俊、太昊、蚩尤、少昊、大舜、伯益等。大约5000年前,在与黄帝的大战中,蚩尤落败,导致东方部落分化瓦解,一部分与华族相融合,另一部分仍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夏代是以黄河流域西系部落为主,融合东方少昊集团诸多部落建立的国家。从现在掌握的史料看,夏代西方发生的战争很少,而与东方的争斗很激烈,有人认为,推翻夏王太康、"代夏政"的后羿就是东夷的首领。商人也是东西两大系融合的复合型共同体,他们与东夷关系更为密切。有人研究甲骨文认为,商代人殉、人祭之风渊源于东夷,从甲骨卜辞的记录看,用作人殉、人牲的主要是西边的羌人。不过,商代与东夷之间,也时常兵戎相见,尤其到了商代后期,甲骨卜辞中,常见征伐人方、尸方(学者认为"人"、"尸"均为夷的变体字)的记录,对东夷作战时间很长、规模很大,远涉淮河流域。所谓"商人服象,为虐东夷",即是文献对这段历史的记载。商代末年,纣王对东夷发动大规模战争,以致周人骤然攻打,纣王竟然无兵可用,只好用奴隶拼凑成一支部队,所以史书说"纣克东夷而殒其身"。到了周代,东夷仍然是周王朝的劲敌。周武王去世后,周公辅佐年幼的成王,武庚乘机会同心怀不满的"三监",联合东夷奄、薄姑等众方国联合起兵反周。于是周公大举东征,用三年时间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杀了武庚,放逐叛乱的"三监",并且占领了奄,放逐其君,"灭国者五十"。有学者认为,被灭掉的这50个方国,大部分在今山东境内,也有一些位于淮水流域。《史记·鲁周公世家》说:"管、蔡、武庚等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宁淮夷东土。"可见,周公的东征,是涉及淮河流域的。随后,姜太公被封于齐,周公被封于鲁(其长子伯禽代为国君)。齐建国于营丘,正是东夷薄姑的中心地区,而鲁建国于曲阜,正是奄的中心地区。立国之初,齐、鲁都面临夷人的激烈反抗,姜太公立国之初,"(东夷)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经过激烈的战斗,齐才得以立国,甚至直到春秋,齐国与莱夷也发生过战争。周公之子伯禽于鲁之时,"淮夷,徐戎并兴",使得鲁国一度不敢开东门。成王亲政以后,"淮夷、徐夷及奄又叛",成王大规模征集军队,展开征伐,经过几次反复,今山东境内的东夷势力才被压制下去。即便如此,齐鲁的夷人文化仍很强大。姜太公的齐国采取了文化上兼容并包、经济上充分发挥地利的方略,"大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而伯禽在鲁国则采取以周文化变革当地民风民俗的政策。据《史记》记载,姜太公就国后5个月就向周公报告施政奏效,伯禽三年后才作出相同报告。周公得知两人采取的不同文化政策,"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后来,齐国果然成为大国,而坚持周礼的鲁国,则在后世孕育了影响深远的孔孟儒家学说。既然齐鲁都立国于东夷文化的核心地区,蒋国为什么不能立国于淮河中游靠近中原的淮滨期思呢?不过,山东的东夷遭齐鲁的强力压制势力不张,其势力中心逐渐南移到淮河中下游,史书中淮夷的名头逐渐取代了东夷。如果蒋国最初就立国在期思一带,他们必当面对强大的夷人势力,国力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宣王中兴决战淮夷周朝建立100多年后,淮夷再次强大,对周构成严重威胁。周穆王时,位于洪泽湖一带的徐国国君一度称王,公开与周王朝抗衡,率领众多方国攻打到了黄河流域。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后来,周穆王与楚国夹击徐国,杀掉徐偃王,才抑制了淮夷势力。周夷王时,淮夷势力再度膨胀。噩(鄂)侯驭方叛周,"率南淮尸(夷)、东尸,广伐南或(国),东或",不仅攻伐纣王朝南疆和东边的诸侯,还打到了洛阳附近,威胁周的东都。周夷王动员了西六师、殷八师两支主力夹击,才把淮夷入侵打退。到周厉王时,淮夷再次打到洛阳附近,并曾击败周王朝主力部队,直到厉王之子宣王即位后,才彻底消除了淮夷的威胁。周厉王是周代有名的暴君,他的横征暴敛曾引发国人暴动。大约因为经历了那场灾难,他的儿子宣王即位后励精图治,整顿朝政,使已走下坡路的周王朝一度强盛,史称"宣王中兴"。宣王的主要功业是讨伐侵扰周朝的戎、狄和淮夷。在打败北方的戎、狄后,周宣王命召穆公及卿士南仲、大师皇父、大司马程伯休父等率军讨伐淮夷,周王朝的部队沿淮水东行,打败诸多淮夷方国,令最强大的徐国被迫屈服,向周王朝进贡。各方国也都接受王命,敬献贡物。自此一战,淮夷一蹶不振,从此再也没有强大起来。有学者研究认为,此后淮夷与华夏的融合逐渐加快,春秋时期各淮夷方国"即事诸夏",与诸夏通婚,参与会盟。这个时期出土器物淮夷,所有铭文都是周代通行的文字。在春秋争霸与战国大兼并的过程中,这些方国先后被楚、吴、鲁、越兼并,与此同时,华夏与东夷完成交汇融合,夷夏间的差别逐渐消失。秦朝统一六国的时候,"其淮泗夷皆散为民户",都已经成为华夏的一部分。根据史书记载,周宣王振兴国威后,又进行了一次分封,其中封他的弟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后迁徙到新郑)。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控制,他还将其舅舅申伯徙封于谢(今河南南阳)。主张蒋国始封于获嘉一带的研究者认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宣王令蒋国迁徙到今天淮滨一带。并不是从北方迁徙而来,它最初就立国于期思。淮滨县文化局办公室主任尤新峰先生就认为,如果蒋国曾多次迁徙,史书上不可能没有任何信息;而姬姓的蔡、沈、息等国都在淮河流域,与期思相距不远。期思虽在淮河之南,但距离淮河只有10多公里,是重要的农耕区。周公东征,"灭国五十"之后,周王朝将伯龄封于此地,作为控制东夷的前哨阵地,并非没有可能。这种推论听起来有道理,蒋国不在内陆,而在边疆,承担对抗东夷重任,也是合乎情理的。尤新峰先生还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史料--唐天宝十五年的《蒋氏大宗碑记》。此碑记有如下内容:"昔者周公正天地之纪,立君臣之度,朝诸侯于明堂,复宝命元子,于是旌之车服,锡之山川,虽名上公之位号,实用王者礼乐。然犹大录丰功优命诸子。宅鲁侯于曲阜,城蒋国于期思……"大意是说周公功劳巨大,成王待他极为优厚,并且对他的儿子也给予优厚待遇。这个史料年代较早,因此有较高可信度,其中"城蒋国于期思"之句,分明是说蒋国始封地就在期思,跟鲁国一样,承担重任,立国于当时的前线,成为与淮夷作战的前哨。由于缺少充分的原始史料,关于蒋国的很多争论难以产生定论。但这次"寻根聚会"上,各地蒋姓代表至少形成一个共识:期思为蒋国故城,也是蒋氏得姓的地方。古代史书和如今考古发掘,都证实了这一点,班固的《汉书》,司马彪的《续汉书郡国志》都明确记载,"汝南郡期思县有蒋乡,古蒋国。"《左传》杜预注认为,"蒋在弋阳期思县"。而《水经注》也说:"淮水又东北,过期思县北,县故蒋国"。折叠编辑本段 古城遗址期思古城位于淮滨县城南15公里,居于大别山北麓,淮水之阴。地势绵延起伏,域内河湖密布。淮河、白露河、期思河三川争流,浇铸出期思古老的文化;草湖、方家湖、兔子湖三湖相映,沉淀着期思厚重的历史。期思古城是西周蒋国故址,历史有明确记载,《左传》杜预注指出 "蒋在弋阳期思县",《水经注·淮水篇》载"(淮水),又东北,过期思县北,县故蒋国,周公之后" ,进一步指出蒋国是周公后裔。周公是指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成王年幼时辅政,时武庚串通管叔、蔡叔、霍叔以及淮夷诸国叛乱,周公旦攻灭东方16国,并对东方的领地重新进行了分封,自封于鲁,长子代之。《史记索隐》载"周公元子就封于鲁,次子留相王室,其余食小国者六人 : 凡、蒋、邢、茅、胙、祭也",《春秋左传注·僖公二十四年》记周召穆公纠合宗族于成周作诗时明载:"管、蔡、 ……郇文之昭也"即文王子。"邗、晋、应、韩武之穆也", 即武王子"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即周公旦之嗣。并在注中说:据《通志氏族略·二》蒋为周公第三子伯龄所封国,传世器物有'将兑殷'、'将子爵'" 。从周公旦子封于蒋,至公元前617年楚大夫复遂攻灭蒋,蒋国已有600年左右的发展史。沧海桑田,遗迹未泯,蒋城故址仍然在向人们展示它当年的文明和辉煌。现存的古城墙东西长约1700 米,南北长约500米,墙基宽 32 米,东南有烽火台一处,残高约7―8米,其它墙段残高1- 3米。在古城遗址范围内,遍布灰色土层,绳纹陶片到处可见。在古城西墙南端发现大量红烧土和汉代筒瓦, 因此处地势较高,当地称之为 " 炮台"可能为汉代遗迹。在古城外西北隅有一台地,当地称为"北城埂", 经调查为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与古城墙址并无联系。近些年来,古城内外不断出土有 春秋战国时期的铜戈、铜矛、铜剑、铜鼎和铜壶,在古城南郊发现有春秋墓群。第一次发现楚国金币"郢爱", 而发现最多的是楚币蚁鼻钱。这些文化遗物,具有典型的楚文化特征,它反映期思古城在灭蒋入楚之后的历史背景。折叠编辑本段 相关信息蒋国国号蒋国姓姬爵位不详国都始封此国者周公旦始祖姬伯龄兴亡年代前11世纪 至 前617年灭亡原因被楚国所灭史书记载春秋(始见于隐公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