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虫必看!这样的家比网红书店更吸引!
在我们平凡而短暂的一生中,总有一些我们热爱的事情。为了这些事情,我们不惜付出宝贵的时间和金钱。而这些爱好,也给我们长度有限的生命带来了深度和意义。
有人喜欢弹琴,有人喜欢画画,也有人视书本如生命。
一本好书足以抵抗夜晚的孤独,让我们体会生活不曾赋予的经历,读书的人可以经历1000次人生,而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 。
书中的世界比手机屏幕里的世界有趣多了!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下怎样打造一个比书店更吸引的家。
一个舒服的读书角
想好好读书,不一定需要一个正经八二的书房,但一定需要一个舒服得可以让你整个下午都赖在上面的读书角。
一张舒适的阅读椅,一盏柔和的阅读灯,一张替你托起热饮的小边桌,这里是周末放松的最佳去处。
找一个可以让你专注的角落,没有家人在旁边频繁走动,也没有噪音打扰,在这里可以不受打扰,安安静静看上三四个小时的书。
这个角落最好避开家里的主要动线,同时选在窗边,保证光线充足。比如客厅靠近阳台的窗边,白天靠自然光阅读,到了晚上就让温暖的灯光伴你夜读。
温馨提示:灯光设计要提前做好,阅读的时候周围的光度差异不能太大,否则会非常影响视力。
飘窗也是一个打造读书角的宝地,定制一块厚垫子放在飘窗上,两侧可以做成书柜收纳书本,头顶一盏阅读灯,这里的氛围比充斥着摆拍情侣和伪文青的网红书店还要好。
加一层白色纱帘,让阳光洒落同时避免强光直射,拉上外窗帘,沉浸在自己的小宇宙里。
当然,如果有一个大大的读书区当然是更赞。
打造一个私人图书馆
作为一个读书狂,家里的藏书没有上千本也至少上百本,家里藏了个图书馆,可以是书虫最真实的写照了。
如果说床是用来安放身体的话,那么书架其实是用来安放我们的灵魂,没有一面书墙,我还怎么和你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理想。
我们可以参照自己最喜欢的书店最喜欢的图书馆,来打造一面书墙,把这里变成梦想中的私人图书馆。
像我的话就特别想拥有牛津大学图书馆那种爬梯书架墙,每次在电影里看到这种古典气息的爬梯大书架,都会被深深吸引。
类似的爬梯书墙在国外书虫的家中非常常见,国外的户型有天然的层高优势,实现起来非常简单。
那是不是国内户型就不适合做呢?当然不,国内的层高一般是2.8米,这个高度其实也足够做一面爬梯书架,只不过不能像图书馆那样做成两层罢了,但一样可以很好看啊!
当然,除了爬梯书架,书墙还有很多种不同的形式,可以设计在家中的不同地方。
它可以是由搁板和支架组合起来的书架,放在客厅里,不要电视,将这里作为家的核心区。
也可以保留电视,将电视墙变成书墙,把电视放中间。
或者作为沙发背景墙,留出放沙发的位置。
也可以围绕着飘窗来定制一面顶天立地的书架,飘窗就是阅读角。
家里空间足够的话可以划出一个单独的阅读室。
温馨提示:一整面书墙,顶天立地多少有点排山倒海的压抑感,留白一些格子放装饰品,有空隙才不至于挤得让人无法呼吸。
定制书架主要有实木、板材、铁艺三种材质。
实木书架日后可能会变形,选好的板材使用寿命会更长。国内板材一般是18mm厚,包括宜家也是这个厚度,这个厚度太薄,没有厚板子美观,一般进口书柜、书架板材的厚度都在25mm以上,想书柜结实又好看的话,板材要选厚一点。
一组书架的宽度最好不要超过1.5m,越宽的书架越容易变形。每一组多一些分格,这样比较容易拿放,不会抽一本书出来就整排都歪了。
每层高度30cm左右,(书的宽度32开是15cm,16开是21cm)
节省空间的话进深做到25-30cm就足够了,如果想在书前面再放些装饰,进深可以做到33-35cm。
不定做柜子的话,也可以只用搁板打造出一面书墙,不过用隔板的话要注意受力问题,宽度不适宜做太宽。
还有一种更省空间的做法是定制下面这种抽拉式书柜。
书总是乱扔?
要做好收纳一个大书架可不够
不知道你会不会也跟我一样,因为喜欢看书,尤其小时候电子书还没普及的时候,在家里基本上走到哪都拿着书,家中的各个角落,书桌上、床头边、沙发上都可以看见一两本书, 从小到大都被妈妈骂总是把书乱扔。
对于我们这种喜欢“随地看书”的书虫,除了要有一个集中收纳的大书架,全屋都应该有收纳书的地方,可以随时随地看书,随手收纳,这样书才不会乱扔。
工作区的书架是必须,用来放和工作学习相关的书。
客厅放一些不用费力理解的小说杂志,家人在看电视的时候你在旁边随便翻翻书,不用一吃完饭就躲在各自的房间里,呆在一起各自做自己做的事不是更好?
家里有过道的话也可以放一排矮书柜,不会让空间显得局促压抑,同时收纳、装饰两不误。
家里的畸零空间也充分利用起来,木隔断上也加上搁板当书架。
梁柱附近的凹凸位置可以做成壁龛,加上搁板做成嵌入式书架。
卧室在床的旁边当然也要有放书的地方。
在书香中安然入睡,伴着未完的故事入梦,是平淡日常中的小幸福。
家是一个非常私密的空间,每个人的家都因为其主人的不同,而散发着独一无二的个性和魅力。
家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体现,每个角落都应该是依照着我们的个性去设计,是我们个人魅力的无声表达,唯有这样,家才能称之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