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文化的源头之一
长和朋友把酒言欢,因家住良乡,常窥“堇鼎”。我个人认为称呼它为“燕鼎”为更准确。商周之际,“堇”这个人因为这只鼎名传后世了。多亏这只鼎,燕文化又有热度了。是的,燕文化!这就是我要寻找的祈盼的那飘动在我本性中,心灵上的彩虹。尽管时隐时现,但那是我生命的本色!王亥、上甲微、秦开、燕昭王、乐毅、燕太子丹、荆轲,卫满、燕人张翼德,刘秀,烈火金刚、平原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狼牙山五壮士……
我个人觉得燕文化是华夏文化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从她形成之日起,就影响着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形态。燕文化出现的历史是最早的,传说时代就出现了,是有出土文物可以比照研究的,脉络十分清楚。
堇鼎出土在1974年,出土于编号为 253号的墓葬中。因为铸鼎或曰鼎的主人名“堇”,所以,习惯命名为堇鼎。
堇鼎通高是62厘米,口径47厘米,折沿方唇,口微敛,直耳,鼓腹,兽蹄形足。重41.5公斤。
注意“鼓腹”这一造型,肚腹下部鼓起,而不是通体发圆全器型发鼓。这是个地方特点。
堇鼎的内底有三个圆形浅洞,分别与三足相对应。两耳外侧各饰一组两头相对的龙纹,口沿下饰一周由六组兽面组成的兽面纹带,每组兽面纹均以凸起的扉棱为中轴的鼻、额组成,三足根部各饰一组兽面纹,兽面纹下饰以三道弦纹。
鼎腹内壁铸有铭文4行26字,记述了燕侯派堇前往宗周,为太保(指的是周召公)奉献食物的事。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召公奭以其长子就封于燕,而自己留在宗周辅弼王室的记载,填补了文献史料对西周燕国记载的不足,进一步证实了北京琉璃河地区的燕都(董家麟遗址为中心)即当时古燕国的始封地。也是北京市城市建设的起始地。
不论是从制作工艺还是造型,功能上看,堇鼎和处于黄河流域商周遗址出土的同类器物完全相同。是目前为止,北京地区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但是,堇鼎等一批青铜器是突然出现,这批青铜器时代是一致的,内容也相近,看来是外来的工艺技术,在同一时间里的作品。
说明了三千多年前,北京地区突然之间,具有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同中原地区在政治、文化、经济各方面形成了统一的整体。
这批外来的人群和他们所代表的是何种文化呢?
燕文化有何来龙去脉呢?
关照自然的燕地土著文化
房山的农业发生的时代早至9000年至7000年。这从镇江营和塔照遗址出土的陶器和骨质农具可以得到印证。
农业和气候的关系很大,播种采摘,必须按照一定的季节或者温差来进行。当时,肯定是没有二十四节气表之类的准确历法的。那么,新石器时代的人怎样来确定季节的变化呢?推测,一个是靠自身的体验,寒暖自知,人之常情。但是,那时的人是没有这种自信的,他们对天气气温的变化还处于莫名其妙的状态,惊讶于四季的递嬗。但是,在长期的观察中,他们发现了一个有规律的现象,那就是大雁南飞,为寒霜将至;小燕北归,衔春暖到来。而且,燕子将巢筑在土著居民的草棚屋檐下,和人显得关系特别密切。于是,燕子成为他们眼中一种神圣的鸟,它关乎着寒暑和收成。所以,在新石器初期开始各聚落结盟,确定族徽标志的时候,当时,尚无民族夷夏之分,生活在包括房山、涞水、涿州、易县在内的一些以血缘关系为主的聚落,选择了燕子作为自己的标记,燕子成为这几个聚落的原始图腾。这其中,包括后来称为“商”或“殷”的这个民族。
当然,也有以其它动物为图腾的,比如位于易县的“狄”,他们的图腾就是“雉”,何种原因尚不明底里,但是,有一点十分明确,当时这一代的“雉”的数量还是很多的,也可能是肉食来源之一。雉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在冬季的时候,在雪地里迷路,容易撞在树干上,易于捕捉。
这都是分析,没有确切证据。
“燕”代表一大群聚落的事情,应该产生在红山文化时期。在此时期,华北至辽西一带龙图腾、猪图腾、熊图腾、凤图腾乃至云图腾都产生了。燕子作为一种图腾,被后来的人称为“玄鸟”,也就是黑色的鸟,又称作“鳦”, “鳦”在古文字领域,一直以来被训诂为“燕”。由于从北方南下的商部族打败了曾经有很大势力的夏部族,“玄鸟”就成为他们的专署。这是因为后来不但军事占优势地位,文化也占优势地位的种族和民间的口耳相传,又被当时采风之人记录下来的缘故。
除了后来演变为“殷商”国家的部落之外,实际上,以燕子为图腾的部落还是有很多的,包括后来统一中国的秦部族,开始时期也是以燕子为自己的图腾标志的。这中间反反复复经历了近千年的变化,秦民族才由燕图腾改变为鹿图腾。后人只把商朝肯定为是燕图腾,写进了《诗经》等典籍,二十世纪初期开始研究,有的学者认识到,玄鸟(燕子)并不是商族的专署图腾。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发掘殷墟,发现有些陪嫁的铜器上面,有明显的燕图腾的族徽标志,才用地下出土文物证明燕图腾是一个比较广泛应用的图腾。琉璃河遗址的被发现和发掘,确定了周代燕国的都城所在,了解到燕图腾涵盖着燕山南北和易水、拒马河、永定河、大石河流域的新石器原始居民。
我们所说的“燕文化”,缘起于燕地的土著文化,就是指的是以燕为图腾和族徽的土著居民。他们在“京西”、“保北”(保定北部)地区和周围地区自己发展起来的从新石器时代到周召公封燕时代的文化,跨度在4200年——800年之间,而后发生了许多形态和内容上的变化,广泛流传,直至如今。以往,也就是早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郭沫若、于省吾、傅振伦、金景方、候仁之诸大家都推测,在这里肯定有一个土生土长的文化,而且也基本肯定,这个文化也是以“玄鸟”也就是燕子为图腾。再向前追溯,国学大师王国维也有此见解。不过,他推测的范围比较狭窄一些,只包括房、涞、涿、易四县等京西地区,即易水、拒马河一带属于土著燕国的范围。
当然,在上述大家的那个时代,由于地下出土文物少,没有进行大规模科学的发掘,所以,只能根据部分流传的器物和文献中的只言片语进行推测。1949年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后,社会终于得到了安定,考古事业正常进行,完全可以说明这个时代的遗址得到了发现发掘并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很多出土的器物证明了诸大家的远见卓识。而且,在旧石器时代之后,新石器时代还展露出多姿多彩的面貌,并且和他们一直想弄清楚的燕文化连接了起来,这恐怕是诸老先生们没有料到的。当然,他们若看到如此丰富的考古成果,一定会欣喜万分的。
公众号编辑部
顾 问:凸 凹 颖 川
主 编:刘泽林
副主编:刘剑新 陈 北
编 辑:张 烨 釗 琋
投稿邮箱:ydwhtg@163.com
请您点击标题下方蓝字“燕鼎文化”或长按二维码扫描关注燕鼎文化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