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脉穴位:至阳
至阳 Zhìyáng
“至”,极也。“阳”,阳气也。穴内气血为纯阳之性,故名“至阳穴”。又名金阳穴,“金”,肺金之气也。“阳”,阳气也。金阳名意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纯阳之气。
至阳穴最主要的作用是补心,有的人经常感到心慌、胸闷、心跳时快时慢、心悸,此时按摩至阳穴就仿若打了“强心针”,整个人会觉得心暖,从而改善症状。
至阳穴所在的位置,阳气达到了一个顶点。至阳穴在人体后背第七胸椎之下。为什么强调七呢?因为“七”这个数字有一个特殊的含义。在十二地支当中,阴阳的兴盛正好是六支,比如阳气从子时开始升发,到午时达到极点。第七支“午”在这里起着兴衰转承的作用。因此,我们也可以把至阳穴理解为阳气到达了顶点,即将由盛转衰的穴位。
至阳穴是后背督脉上阳气最盛的地方,自然是阳光普照,全身受益,正所谓'至阴飓飓,至阳赫赫,两者相接成和,而万物生焉。'所以,这个穴位能够治疗的疾病有很多。对于现在经常泡在酒桌上的人来说,这个穴更是随身携带的法宝。因为按揉它能够很好地改善肝功能,而且现代医学也证实,按摩至阳穴能够降低黄疸指数。
但是,至阳穴最乐于'效忠'的还是我们的心,有的人经常感到心慌、胸闷、心跳时快时慢,尤其是心里有事的时候,这种现象很严重。这时候就可以按摩至阳穴来调整。如果身边有亲人的话,最好趴在床上让亲人帮忙按摩,那样可以感受到来自亲人的温情,给身体多加入一分'爱心健康'。如果独自一人,也不用难过,自己动手一样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手弯到后背,用食指和中指合力使用,力度可以加强一点,给至阳多加一点动力,心慌气短的问题要不了多久就能解决了。
至阳穴为督脉经阳气隆盛之处,至阳穴有调理十二经气升降、宽胸利膈、畅达三焦、和调腑脏之功能。其主病范围之广为诸穴少有,除前贤所辑各证之外,尚能治疗头痛、失眠、嗜睡、梦游、遗尿、郁证、脏躁、排汗障碍、心律失常、脊髓病变、脾胃病、肝胆病、紧张病、疲劳综合征等疾患。
有一个至阳穴,人体还有一个至阴穴,两个明显有阴阳关系的穴位,
至阴穴足太阳膀胱经脉上最后一个穴位,《说文》曰:“至者,飞鸟从高下至地也。” 《易·坤卦》:“至哉坤元。《注》至谓至极也。”有到达阴位,或者阴极的意思。为了能明确穴位属性,先了解一下自然界如何区别至阴与至阳,或者说至阴至阳的本意是什么?
至阴穴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包乎地,天以地为中心,天地参合,地为阴的极致,为至阴;而地又以地下的水泉为中心,地与地下水泉合参,地下水泉为至阴。关于至阴《内经》提到三处:
一是,中央脾土为至阴,应合于天以地为中心;又说脾土不独主时,占每一季节的最后十八天,脾为其它四脏的中心。
二是,肾主水为至阴,应合地以地下水泉为中心,肾水位居下焦,在中焦脾土之下。脾胃为后天之本,主滋养五脏藏精,因此为至阴;肾主水藏精,主五脏之先天之精补给,因此为至阴。
三是,《内经》还介绍了至阴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足太阳膀胱经之气是水之气,至阴穴为五腧穴的井穴,井主出,是脉中阴精气化而出,阳由阴中出。
我们知道至阴穴有良好的助产功效,常用于孕妇临盆时胎位不正,婴儿生长于羊水中,是水中之阳,胎儿出生是阳从水中出生,是阳出于阴,这一特点与至阴穴完全一致,因此至阴穴可帮助阳从阴中出。
至阳穴
至阳在自然界又该如何定位呢?如果至阴是阴位之极,那么至阳就是阳位之极,阳位极点当属白天天空的穹顶。至阳穴是督脉上的腧穴,位于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数七在河图中是火之成数,“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关于河图之数以前讲过多次,这里不再重复了。
督脉统一身之阳,而至阳穴的主治却以清热为主,主治包括咳嗽气喘,身热等病症。作为阳之极的腧穴为什么不是用来驱寒,反而清热呢?
背为阳,腹为阴;督脉统一身之阳,任脉统一身之阴;天为阳,地为阴;昼为阳,夜为阴,所以督脉为阳中之阳,应白天的天空,而至阳在督脉背部的中点,是天空的中心,应天空的穹顶,所以称为至阳。俗话说高处不胜寒,至阳为阳之极,是因为其所处的位置最高,但其气却寒冷,因此至阳穴当以清热,降气为主要功用,应天气降为雨。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七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七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胸胁胀痛,腹痛黄疸,咳嗽气喘,腰背疼痛,脊强,身热。
穴位主治歌诀:
至阳利胆可退黄,阳中之阳善通阳,
黄疸胃痛不嗜食,哮喘心痛连脊强。
配伍:
1.配曲池、阳陵泉、脾俞治黄疸;
2.配天枢、大肠俞治腹胀、肠鸣、泄泻;
3.配内关、神门治心悸、心痛。
4.配阳陵泉、日月主治胁肋痛、黄疸、呕吐;
5.配心俞穴、内关穴主治心律不齐、胸闷。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案例:
例1:失眠
赵×,男,32岁,教师。诉因婚变困扰,1年来白天困倦,夜不能眠,食欲不振,每以烟酒代饭。脉沉弦,舌胖,苔腻发黑,任督二脉多处压痛。至阳尤甚。辨证:思虑伤脾,气化不行,水火不济,阴阳逆乱。治以通阳运脾、调理升降之法。穴取至阳,注射当归液2毫升。当夜即能安睡,共治6次而愈。
例2:头痛
白××,女,57岁。1年来终日头昏脑胀,每于午后发作剧烈头痛,伴恶心多唾。曾经他医针灸治疗50余次,只偶而有效。脉沉弦,舌胖质红,苔腻黄,经络诊察发现至阳穴轻触即痛。诊为湿热头痛。遂取至阳穴,施合谷刺法,针上拔罐。1次头痛减半,3次而愈。
例3:躁烦
王××,男,46岁,工程师。诉3个月来阵阵心烦起急,性情暴躁,胸膈满闷,入睡困难。脉沉弦,舌胖边红,尖生芒刺,苔腻黄,至阳穴压痛。辨症:阳郁化热,心肝火旺。治以通阳泻热之法,穴取至阳,施合谷刺法,针上拔罐。治后立觉心胸豁然,3次病除。
例4:遗尿
苏×,11岁。自幼夜间遗尿,无1日间断,睡眠过深,家长常于夜间呼唤捶打令其起床排尿,但极难唤醒,翻身又睡,终至尿床。检查:舌胖淡,苔腻滑,脉沉弦,至阳穴明显压痛。辨证:湿郁阳闭,入夜感阴,静极至迷,故而遗尿。穴取至阳,针上拔罐,以通阳启闭。结果当夜即能唤醒,五次后夜间可自已起床排尿。
受此案启发,后来每遇睡眠过深、梦游、嗜睡等患者,即刺其至阳穴,亦多收速效。我曾治一位嗜睡患者,骑车在路上竟能摔倒而睡,亦由刺至阳而获愈。
例5:排汗障碍
刘××,女,32岁。1年前外出郊游,于树荫下小睡半小时许,醒后感觉身冷,半月后发现天热时头面胸腹大汗淋漓,唯后背无汗。脉沉滑,舌胖苔白滑,脊柱及肋骨多处压痛。辨证:寒中经脉,阳郁气闭,营卫失和,玄府不通。治以温阳通闭调和营卫之法,穴取至阳,施以温针,经治12次而愈。
例六:心律失常
何××,男,51岁,工人。1年多来,反复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每次发作均需急诊救治。1986年7月28日故症复发,头晕、恶心、胸憋、气促,血压90/60mmHg,心电图示P波不清,ST段轻度下降,T波平坦,心率218次/分,舌胖淡,苔水滑,脉细数难辨。急诊室邀予行针灸治疗。遂治以通阳复脉之法,穴取至阳、合谷刺,待气感传遍背胁胸腹后,持针守气6分钟,心率突然减为96/次分,心电图恢复正常,血压升至120/80mm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