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众家 第56期】(俞胜散文)沂蒙桐花遍地香

沂蒙桐花遍地香

作者:俞 胜yusheng
 

 

  没来沂蒙山区前,我以为这里山高林密,山峰相连,畏途巉岩间有瀑布奔流,奇石突现。不是吗,许多的山区都是如此。像同为革命老区的大别山区、桐柏山区,走进去真个是“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没有一里平。”

  来到沂蒙山区,才发现自己关于山区的概念是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这里并非群山相连,山和山之间还有开阔地。山是石头山,一些生命力极强的草木挤出石头缝隙,让山在这个草木葳蕤的季节渲染上了写意的绿。山也不高,多平顶。放眼望去,酷似一座座城堡,当地人把它们称为“崮”。沂蒙七十二崮,孟良崮只是其中一座普通的崮。然而,它的名气却最响。因为有那场以它命名的战役,因为山上有“击毙张灵甫之地”。

  张灵甫,一个末路的英雄,在这里演完了他一生的悲剧。

  一个时期,有喜欢通过颠覆一切来标新立异的人说他并非儒将,实乃一介莽夫。不然,怎么会在孟良崮身死名灭为天下笑?至于他的抗战功绩,也是夸大美化云云。这些都不正确。先说前面,张灵甫的确是位儒将。他当过小学老师,1924年还上过北京大学,虽然没有修完四年哲学本科。但那个年代,能去大学读书的有几个人?去大学读书能去北京大学读书的又有几个人?不仅是因为他上过大学,腹有诗书气自华。既称之为儒将,除了儒雅的风度,他还有儒雅的爱好。张灵甫写得一笔好字,因为这笔好字,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也拿青眼视他,甚至不惜结成忘年交。如果人生的轨迹不发生改变,顺着这条路走下去,张灵甫可能会成为一位大书法家。要知道,1920年代,后来成为著名书画家的张大千尚在勤练“三代两汉金石文字,六朝三唐碑刻”。也许,张灵甫还可以成为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师兄冯友兰是北大哲学系1915级学生。而在他之后,1931年秋,著名国学大师钱穆才到北大哲学系任教,且常以早年未能进入北大读书为憾。张灵甫成为大师一级人物的概率有多高,自然不言而喻。

然而,那不是我们今天这样祥和安宁的时代,那是一个“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时代。张灵甫遂投笔从戎。

  一步步从文弱书生转变为铁血硬汉,张灵甫身经百战。据史料记载:武汉会战中的万家岭战役,面对被日军先行占领的高地——张古山,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下,张灵甫自告奋勇学邓艾偷渡阴平,亲率突击队从山后攀绝壁而上,为成功歼灭日军第106师团立下了汗马功劳。1939年南昌会战,他右腿中炮弹负重伤,不顾医生再治疗一月可以痊愈的劝阻提前归队,带伤参加长沙会战,从此留下残疾,被称为“跛腿将军”。1943年常德会战,张灵甫亲率突击队救援常德,迫使日军退出,被蒋介石誉为“模范军人”。 1945年在湖南芷江保卫战(雪峰山战役)中大获全胜,被称为“常胜将军”,获三等宝鼎勋章。抗战胜利后,张灵甫升任整编74师中将师长。

  现在驳斥质疑张灵甫是抗日英雄的说法。2005年,在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张灵甫的长子张居礼终于光荣地替父亲领到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国务院颁发的一枚抗日纪念章。这枚抗日纪念章就足以让那些信口雌黄不攻自破。

  将军百战死,却并没有死在抗日的战场上。1947年的5月,那个英雄的末路,总给人一种苍凉和悲壮的震撼。68年后的今天,我来到沂蒙山区,眼前的孟良崮屹立在蓝天白云下面,显得是那么的肃穆。

  孟良崮上缺水,重装备上不去,石头山又难修工事,熟读《三国演义》的张灵甫岂能不知,他怎么可能是第二个“拒谏失街亭”的马谡?还是粟裕将军说得好,张灵甫的“孤军深入”,实际上是深谋远虑的诱敌深入之策。你想想,当年,周边国民党军四十多万,开到孟良崮最多不过一两天的时间,而凭借74师的强大军事实力与孟良崮的险要山势,在此坚守一两天不成问题。

1947年的5月11日,张灵甫走了一步险棋。他是一个喜欢冒险的人,这一点从武汉会战中,他亲率突击队从山后攀绝壁而上,攻占日军占领的高地张古山,就可看出来。在高手那里,险棋往往能出奇制胜,成为一盘胜券在握的稳棋。这一回,张灵甫以为自己下的就是这盘出奇制胜的稳棋。他踌躇满志,他运筹帷幄。不惜以自身作诱饵,吸引住解放军,然后外围四十多万国军再形成反包围,围歼华东野战军主力,还不易如反掌。1947年的蒋介石已处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作为蒋介石的爱将,张灵甫希望止住国民党军节节败退的颓势,他的心情太迫切了,他想力挽狂澜,挽大厦之将倾。我曾想,1947年的5月,熟读《三国演义》的张灵甫是否把自己想成了“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诸葛亮?

  棋局已布,高手过招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精心考虑到,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有人认为,张灵甫的棋局本来不错,是作为“卒”的整83师李天霞援师不力,不肯拱卒过河。如此说来,张灵甫还不是一个真正的高手,因为他不具备左右自己棋子的能力。他布的还是一着危机四伏的险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张灵甫岂不知李天霞与自己不睦。他走了这一步险棋,除了立功心切外,可能还和信赖他的统帅驾驭军队的能力有关。

  张灵甫在孟良崮战役之前,在给蒋介石的信中直陈时弊:“以国军表现于战场者,勇者任其自进,怯者听其裹足,牺牲者牺牲而已,机巧者自为得志,赏难分明,罚每欠当,同床异梦,各自为谋。匪则进退飘忽,来去自如,我则一进一退,俱多牵制。窃以为不谋之以改进,则不足以言剿匪矣。”似乎弊端已明,兴利除弊,弊就可能转化为利。更何况他的统帅亲自下令:“畏敌不前者杀!作战不力者杀!”握有这样的尚方宝剑,张灵甫以为必能稳操胜券了。

  张灵甫至死也不会明白,他洞幽烛微,满盘棋子,精心布局,却忽略了棋外的功夫——真正的高手功夫在棋外。他至死也不会明白,他进行的这场战争是非正义与正义的较量;他至死也不会明白,他进行的这场战争是一只困兽与一群斗士的较量,他沉溺于人民战争的海洋,他必然会输,必然会一败涂地。

  孟良崮战役,我军兵力何止二十万,因为还有九十二万的支前民工冒着纷飞的战火,为子弟兵运送弹药和粮草,乃至冲到杀敌的第一线。据有关史料记载,在孟良崮战役期间,鲁中区训练了一千余名爆炸能手,组成六十多个爆炸袭击队,配合作战。鲁南地方武装出击临淄公路,炮击费县城,收复百余村庄,并破坏临蒙公路,直逼临沂城郊。还配合滨海武装,斩断临郯公路,切断敌两条补给线,钳制敌人四个旅不能增援孟良崮。滨海区地方武装作战六十多次,毙、伤、俘敌一千五百余人,控制村庄五百余个。为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

  男人去了前线,沂蒙山区的妇女们也不甘落后。她们为子弟兵摊煎饼、纳军鞋、救伤员。有一次,子弟兵要紧急过河,在没有建桥材料的情况下,她们跳进齐腰深的河水中,肩扛门板,搭起了一座人桥。

  战场情况复杂多变,敌我双方分秒必争。当年的6纵司令员王必成回忆抢夺黄崖山之战时仍感慨不已:倘使国民党军先我一分钟到达山顶,阻击25师的战斗,乃至整个孟良崮战斗恐怕就是另一番场景了。

  而来到沂蒙山区的国民党军,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不但找不到食物,行军时连个向导也找不到。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里,有一张张灵甫的戎装照。照片上的他完全可以用帅气这个词来形容,国字脸,剑眉豹眼,嘴角紧抿,里面有的是得意与自信。黑白照,也许是翻拍过来的缘故,他的眼神显得很空茫。我觉得,这份空茫倒也符合一个悲剧英雄的一生。

  我们来到孟良崮的这天是4月29日,春天即将过去,夏天将要到来。沂蒙山区的桐花正开得馥郁,紫色的花,一嘟噜一嘟噜地聚在一起,花形极普通,像一只只小喇叭,却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让人心醉。像沂蒙山区的老百姓。

  再过17天,就是张灵甫将军68周年的忌日了。68年前,那个桐花开放的季节,空气中弥漫的却是硝烟的味道。往事并不如烟,往事没有飘散,它依然历历在目。它在时刻提醒我们,不应忘记那个虽有桐花开放却没有桐花飘香的日子。更不应忘记我们共产党人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这句话振聋发聩,时时促人警醒。

(载《江海晚报》2015年6月1日)

(原创作品,作者授权发表)

作家档案俞胜,1971年出生,男,安徽桐城人,科学技术哲学硕士。著有中短篇小说集《城里的月亮》等。作品入选《新实力华语作家作品十年选》《中国散文排行版(2014)》等多家文学选本。曾获安徽省首届鲁彦周文学奖中篇小说奖等省部级文学奖项多次。中国作协会员。《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文艺评论》等报刊有关于其小说创作情况的介绍。

(0)

相关推荐

  • 若荷|沂蒙山上好风光

    沂蒙山上好风光 若荷 "人人哪个都说哎沂蒙山好, 沂蒙哪个山上哎好风光. --" 抗战时期,一曲<沂蒙山小调>传遍大江南北,鼓舞着无数军民的斗志.也让祖国人民从此认识了 ...

  • 【征文选登】朱卫军/镌刻在沂蒙大地上的丰碑(散文)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刊所发作品,同步在微信公众号.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今日头条五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朱卫军 壹 知道孟良崮这座并不很高但却称得上伟岸之 ...

  • 山东这些戴着帽子的山,不简单

    ▲在山东蒙阴县,有一座座坡度平缓的低山丘陵,山顶都戴着一个小帽.图源/网络 中国境内的山千变万化,各领风骚.在山东省蒙阴县岱崮镇,会看到独特的一幕:一座座坡度平缓的低山丘陵,山头酷似一座座城堡,顶部平 ...

  • 学习沂蒙精神,领悟成败根源 | 阳春三月,跟着导师去研学

    课程目标 1.学习沂蒙精神,领悟成败根源: 2.领会坚持做一件事情,做到完美极致的重要性: 3.学习记叙文.议论文写作方法. 课程内容 1 [沂蒙红色影视基地] 这里是红嫂救伤员的真实发生地,是当年沂 ...

  • 孟良崮五记

    心中的孟良崮 打12岁在平阴上初一时看电影<红日>,就知道了山东有个孟良崮,知道了在孟良崮我军全歼了国民党的王牌军之首七十四师.当时,我对影片中那个在战斗胜利后,穿着"国军&qu ...

  • 【文艺众家第131期】尤鹏||行走在花马的故乡

    文艺众家第三期主题活动征稿:故乡,那已经消逝或正在消逝的......时间:11月19日至12月18日.形式:散文.小说.书法.绘画.摄影.欢迎各位老师积极参与.发表在平台的作品,除了打赏的稿费外,点击 ...

  • 【文艺众家 第45期】(小说阅读)三姨太的海燕

    (原创作品,作者授权发表) 三姨太的海燕 作者:高淑霞 北屋里三姨太正在画画,她身穿一件浅紫色镶边锦缎旗袍,脸色绯红,手握画笔在调色盘上轻转慢沾,待笔头熏满颜料,提笔在画布上涂抹勾画,天边那末火红的彩 ...

  • 【文艺众家 第46期】(文行天下)北京之夏

    北京之夏 作者:张国领 A 作者:张国领 <北京之夏> 翻开日历才发现,今日立秋,北京从今天起已进入丙申年的秋天了. 立秋以后秋天肯定是来了,但夏天并没   有立刻消失,按照夏日那暴燥的脾 ...

  • 【文艺众家 第47期】(老闵谝传)“埃及艳后”有多艳

    "埃及艳后"有多艳 作者:闵生裕 老闵谝传  "埃及艳后"有多艳 一度征服古罗马恺撒大帝和其继任者安东尼奥,号称"埃及艳后"的克丽奥佩特拉据 ...

  • 【文艺众家 第48期】(旧岁月.旧物什)远去的乡村符号之——簸箕

    远去的乡村符号之--簸箕 作者:乔加林 随着时间的流逝,儿时的一些经历情景却愈加清晰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寻找儿时记忆时迫使我将过去的回忆记录下来.簸箕就是其中之一. 簸箕,一种是器具名称,另一种是指纹 ...

  • 【文艺众家 第49期】(文行天下)父亲是一部永恒的书

    父亲是一部永恒的书   作者:王德兴 舞文弄墨多年,但写父亲的却没有几篇,并非我不想写,而是因为父亲的内蕴太丰富,所以不敢轻易动笔. 父亲1943年参加教育工作,足迹遍布故乡周围的数十个村庄.他的为人 ...

  • 【文艺众家 第50期】(文行天下)叫魂

    叫     魂 作者:刘汉斌 向日葵的花开在套海农场的土地上. 向日葵的花开在河套大地的胸膛上. 向日葵的花开在我从梦中被笑醒的脸上. 向日葵的花开得遍地都是. 整整一个夏天,我一直沉浸在套海农场三十 ...

  • 【文艺众家 第51期】(奇.趣)松甫的石头会唱歌

    松甫的石头会唱歌 作者:张国领zhangguoling 在石头爱好者的圈子里,都说石头收藏家罗松甫的石头会唱歌.可我却从来没信过. 今年六月的一天,当我在安徽蚌埠的石头市场上终于见到罗松甫的时候,还是 ...

  • 【文艺众家 第53期】(笔忆挚爱)奶奶的一生

    奶奶的一生 作者:陈庆礼 奶奶活到90高龄,无病无恙,安详辞世,她的子孙和亲邻们都说这是她一生苦修的福分和结果. 奶奶出生在上世纪初,她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农村妇女.打我记事起一直到送奶奶走,她长年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