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言大辞典:治乱

【人主诚明,以言取人,理也,以才取人,理也,以行取人,理也;人主不明,以言取人,乱也,以才取人,乱也,以行取人,乱也】语出《亢仓子·君道》。君主如果确实贤明,就是根据言论用人,国家也能治理好。根据才能用人,国家也能治理好,根据德行用人,国家也能治理好;君主如果不贤明,根据言论用人,国家也会混乱,根据才能用人,国家也会混乱,根据德行用人,国家也会混乱。说明领导者个人素质的好坏是国家治乱的直接的决定因素。

【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语出《荀子·大略》。人们对正义的追求胜过对财利的追求,便是治平之世;对财利的追求胜过对正义的追求,便是衰乱之世。义:正义。利:财利。克:胜过。

【凡欲为治者,无不欲其吏之清也】语出晋代傅玄《傅子·重爵禄》。凡是想使国家安定的,没有不想使官吏清廉的。说明官吏清廉是实现国家安定的一个重要条件。

【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语出宋代吕祖谦《东莱博议·葵邱之会》。天下的形势如果不强盛就必定会衰弱,天下的安定如果不发展就必定要倒退。说明建立安定的政治形势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会长盛不衰,长治久安。治:安定,太平。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语出清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国家的安定或者混乱,不在于一姓的兴亡,而在于天下人民是痛苦还是福乐。意谓国家兴亡取决于人民。治乱:安定和混乱。一姓:指最高统治者。忧乐:痛苦和欢乐。

【天下治,则人上行;天下乱,则人上文】语出《朱子语类·论取士》。天下安定,人们就注重品行,天下混乱,人们就注重文辞。说明人们的行为取向为政治形势和社会风气所左右』也说明从人们的行为取向上即可见出社会政治状况的好坏。治:安定。上行:注重品行。上,崇尚,注重。上文:注重文辞。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语出《宋史·岳飞传》。文官们不贪取钱财。武将们不畏惧死亡,这样的话,天下就太平了。意谓文臣武将如果都能奉公无私,国家就会安宁无事。《朱子语类·论官》:“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天下当太平。”惜死:怕死。惜,吝惜,舍不得。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语出《老子》七十五章。老百姓之所以铤而走险,是因为统治者过分地保养自己的生命,所以逼得老百姓铤而走险。说明老百姓“轻死”,是由于统治者剥削太重、不顾人民的死活造成的。轻:不重视。厚:重,多。

【圣人之治,独治者也,圣法之治,则无不治矣】语出《尹文子·大道下》。依靠圣明之人治理天下,只能使天下安定于一世;依靠至善至美的方法治理天下,那么天下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安定。说明治国应当靠“圣法”而不能仅仅依赖“圣人”。独治:一人治理;此指使当世安定。圣法:最完美的方法。

【尧舜之人,非生而治也;桀纣之人,非生而乱也,故治乱在上也】语出《管子·霸言》。尧舜时的百姓,不是天生就好治理的百姓;桀纣时的百姓,不是天生就爱作乱的百姓。所以,治与乱的根本原因是在上面。尧舜:唐尧和虞舜,古时相传为圣明之君。桀纣:夏桀和商纣,古时暴君。

【至理之代官得人。不理之代人得官】语出《亢仓子·臣道》。天下大治的时代官署能得到适宜的人才来主持,天下混乱的时代人们能得到理想的官职来快意。意谓治世官得其才,乱世人得其官。至理之代:天下大治的时代。不理之代:天下治理得不好的时代。

【观往事,以自戒,治乱是非亦可识】语出《荀子·成相》。回顾过去的事情,自己引以为戒,治乱、是非也就可以认识了。戒:警惕。识:认识。

【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众而禁不变者削】语出《韩非子·心度》。时代变化了,但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改变,国家就会混乱;耍聪明的人多了,则禁令不改变的国家就会削弱。移:改变。能:才能,这里指耍聪明、玩弄智巧的人。

【乱极则治,暗极则光】语出清代洪秀全《原道醒世训》。混乱到了顶点,就会变为安定;黑暗到了极点,就会转向光明。二句话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坚定信念。。治:安定。

【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语出《六韬·文韬·盈虚》。君主不贤明,那么国家就危险,人民就混乱)君主很贤明,那么国家就安定,人民就守法。说明领导者的品质好坏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安危治乱。贤圣:贤良圣明。洽:安定,此为守法之意。

【君使民慢,乱将作矣】语出《左传·庄公八年》。国君使百姓放纵,容易发生祸乱。慢:放纵。作:发生。

【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语出《管子·治国》。社会安定的国家往往就富裕,而社会混乱的国家往往就贫穷。说明国家的贫富与国家的社会政治状况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常:经常,总是。

【怨之所聚,乱之本也】语出《左传·成公十六年》。怨恨聚集多了,是祸乱的根源。本:根本,根源。

(0)

相关推荐

  • 权术谋略:解读领导,粉饰贤明标榜自我,该使用怎样的心计权谋?

    [出自] 资治通鉴 宋纪二 [译文] 北魏国主拓跋焘为人壮健勇敢,沉着稳重,无论是攻打城池,还是两军对阵,短兵相接,都能亲自冒着乱箭飞石,身先士卒.他的左右士卒相继倒下,或死或伤,他却神色自若,毫不畏 ...

  • 贞观之治与《群书治要》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在贞观初年下令编纂的一部典籍,汇集了唐朝以前经.史.子之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精髓,是创建"贞观之治"的思想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治国理政思 ...

  • 《大学》学习整理笔记之二十九

    <大学>学习整理笔记之二十九 原文: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大学> 译文: 所以说,统治者发布的命令同自己的行为相反,老百姓是必然不会服从的. 原文: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 ...

  • 中国名言大辞典:忧国

    [一寸山河一寸金]语出<金史·左企弓传>.极言祖国山河之珍贵.清代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诗:"寸寸山河寸寸金." [一自胡儿来饮马,春波惟见断冰流]语出宋代 ...

  • 中国名言大辞典:忧民

    [一身如可赎,万死又何辞]语出清代陈确<又咏>诗.用我一个人如果可以换得天下人免受酷旱的威胁,那么我即使死上一万次,也决不推辞!二句诗表现了作者关心人民疾苦的崇高思想境界.本诗开头四句是: ...

  • 中国名言大辞典:悼亡(一)

    [一夜思亲泪,天明又复收.恐伤慈母意,暗向枕边流]语出清代周淑嫒<元日哭先大人>诗.元旦这天,我一夜未眠.思念已故的父亲,泪流不已.天亮了,却又担心母亲看到自己流泪的样子,会给她带来更大的 ...

  • 中国名言大辞典:变化

    [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语出<韩非子·解老>.万物必定有茂盛和衰败,万事必定有松弛和紧张.弛(chi迟):放松. [久卧者思起,久蛰者思启,久懑者思嚏]语出明代刘基<司马季主论 ...

  • 中国名言大辞典:辩证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语出<庄子·天下>.一尺长的棍棒,每日截取它的一半,永远截不完.形象地说明了事物具有无限可分性.捶 (chui垂):通"棰",棍,杖. ...

  • 中国名言大辞典:喜逢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语出唐代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人一生中能有几次放声大笑的时候?这次相逢,应当开怀畅饮,一醉方休.二句诗表现了作者与故友相逢宴饮的兴奋心情.斗酒: ...

  • 中国名言大辞典:条件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语出<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喻指一切都准备停当,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山中人不信有鱼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鱼]语出<颜氏家训·归心>.住在山区的人 ...

  • 中国名言大辞典:忧伤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语出唐代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诗.一旦像贾谊那样被贬到长沙,向西望,就再也看不到长安城中的家了.二句诗以贾谊自比,写出了告别长安时忧伤苦闷的心情 ...

  • 中国名言大辞典:豁达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语出宋代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倔俭>词.只要我心中这点浩然正气犹存,就可以领略千里吹来的浩荡长风.二句词以"一点"和"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