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起源与祭祀先祖观察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节也称端阳节、重五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称谓众多,本身就表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神秘莫测,流变的多元走向。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从古至今,一直众说纷纭。比较有影响的有龙节说、夏至说、驱邪祛病说、浴兰节说、恶月恶日说、历史人物说等。在历史人物说中,屈原说影响最为深远广泛。对于这一蕴含着深邃丰厚文化内涵的重大传统节日,上述说法或本其源,或追其流,论析精辟,见解独到,但总不免有盲人摸象之嫌,或失之偏颇,或主观臆断,无法让人信服。端午节起源之谜之所以扑朔迷离,神秘诡谲,除了其产生时间过于久远这一重要原因外,还与华夏各族群迁徙、分化、融合等诸多历史变革,史前历史记忆断层、古历法的多变以及汉语言的进化演变有着密切关系。破解端午节节俗之谜,恐怕还是只能紧紧围绕端午节的核心要素,于被漫长历史岁月遮蔽了诸多零散信息碎片中寻找发现线索,以还原一幅真实的端午节起源历史拼图。

考古成果充分表明,至少在8000年前,我们先民就已经能制作舟船了。在距今约7800年的湘西高庙遗址,出土了绘有帆船的陶器,虽不是实物,但胜似实物。距今约8000年的环太湖流域跨湖桥遗址,则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发明制作舟船的重要意义以往可能被严重低估了。舟船的出现,让我们先民可以在河流湖泊中来去自如,是我们先民对大自然的一次征服。盘古之“盘”,涅槃之“槃”,周易之“易”,在甲骨文、金文中的核心符号就是“舟”。“盘”的初义就是驾驶舟船沿水中小洲四周行驶,后引申为盘曲、围绕;“易”的初义就是舟船在水中行驶,因两岸景色不断变化,或者水流水势不断变化,后引申为改变、更改、变化。华夏文明的核心理念“易”以及阴阳文化的源头,就在史前南方河流中前行的舟船上。我们先民关于女娲的记忆,就是造人、补天,但并没有发明制作舟船一事。在《山海经》中,西王母是圣山昆仑的守护神,是至高无上巫权的掌控者。如果去除后世对西王母的仙化、妖魔化成分,西王母的真实历史形象就是母亲神、南方稻作部落的酋长。西王母“牛首人身”形象,实际上向我们暗示了其南方稻作部落酋长这一身份。昆仑之所以成为华夏文明的圣山,是因为昆仑并非山,而是我们先民祭祀先祖神的神圣场所,是我们先民的精神高地。在编撰《山海经》人们看来,部落子民的信仰图腾问题才是西王母关注的重心所在,制作舟船似乎还层次不够。

蚩尤与发明制作舟船的联系,主要体现在蚩尤形象与盘古、伏羲两位始祖神形象的重合上。根据苗瑶两个族史诗、歌谣、传说,盘古、蚩尤就是南方苗族的创世神,盘古就是瑶族的先祖神。蚩尤的“牛首”形象,只有在视蚩尤为祖先神的苗人那里,才有最直观生动地呈现。苗人村寨,可以说无牛不成为其村寨;苗人服饰,也可以说无牛就不成为其服饰。汉民族盘古开天地的神话,隐喻的可能就是发明舟船这一重大史事,而并非传统观点认为的创造世界。在苗瑶两个兄弟民族的洪水神话中,是一个巨大葫芦让苗瑶先民在滔天洪水中幸免于难。这个巨大葫芦,也就是闻一多先生考证的盘古。真正让他们幸免于难的,只可能是盘古发明制作的舟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