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太溪治百病——张士杰

援物比类应用太溪
《灵枢●九针十二原》:“ 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
《灵枢●本输》:“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者中也,为腧”。
《针灸大成》:“太溪(一名吕细),足内踝后五分,跟骨上动脉陷中。男子妇人病,有此脉则生,无则死。足少阴肾脉所注为腧土。主久疟咳逆,心痛如锥刺,心脉沉,手足寒至节,喘息,呕吐,痰实,口中如胶,善噫,寒疝,热病汗不出,默默嗜卧,溺黄,消瘅,大便难,咽肿唾血,痃癖寒热,咳嗽不嗜食,腹胁痛,瘦脊,伤寒手足厥冷”。
于兹可见十二原以及肾原太溪之功用,若援物比类,将....扶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其下者,并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惨诸络而温肌肉”(《灵枢.逆顺肥瘦》)等理论参合,则太溪之治疗范围,势必更加广泛。
盖中医自有方技以来,至仲景为《伤寒杂病论》,以平脉辨证而格物致知;设六经及脏腑等病脉证并治,以论疾病,始见辨证一词。其法,为中医之发展,做出极大贡献而为后世之楷模。惟仲景为该书,虽撰用了《素问》、《九卷》及《八十一难》等方技,并运用了经络腑腧,但总属侧重方脉之著作,于针刺则较少论及,而针灸又毕竟有其“ 凡刺之理,经脉为始”及“凡刺之道,毕于终始' 等法则,而终始又必以经脉为纪。因而《灵枢●终始》指出:“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此等论述皆为针灸临床所必须遵循之根本法则。不然,象十二经是动及六阳之手阳明是主津,足阳明是主血,手太阳是主液,足太阳是主筋,手少阳是主气,足少阳是主骨及其所生病,以及开、阖、枢失司等,寓援物比类于其中之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则难以方脉辨证概括或取代。因此,“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等理论,亦皆为用针者所不可或缺之方法。兹援引《素问●示从容论》之例以说明之,“雷公曰:于此有人,头痛筋挛, 骨重,怯然少气,哕噫腹满,时惊,不嗜卧,此何脏之发也?脉浮而弦,切之石坚,不知其解,复问所以三脏者,以知其比类也'。此例,若不触类引申;则易辨为:①厥阴根起于大敦,其经气与督脉上会于巅顶而主筋,头痛筋挛,乃厥阴经气为病。②少阴根起于涌泉,为生气之原而主骨,骨重少气,乃少阴经气之为病。③太阴根起于隐白,与胃以膜相连,哕噫腹满,时惊,不嗜卧,乃太阴经气之为病,因之就三经而施治。而同篇中之黄帝曰却对雷公之问做了如下之分析:“今子所言, 皆失八风菀热,五脏消烁,传邪相受,夫浮而弦者是肾不足也,沉而石者是肾气内著也,怯然少气者是水道不行,形气消索也,咳嗽烦冤者是肾气逆也。一人之气,病在一脏也,若言三脏俱行,不在法也”。明张介宾之《类经》将之注释为:“头痛者,以水亏火炎也;筋挛者,肾水不能养筋也;骨重者,肾主骨也;哕噫者,肾脉上贯肝膈,阴气逆也;腹满者,水邪侮土也;时惊者,肾藏志,志失则惊也;不嗜卧者,阴虚目不瞑也;病本于肾,而言三脏俱行,故非法也”。这就更清楚地说明此例仅调肾以治即可。否则,若不比类,倘面临“若视深渊,若迎浮云”之疾,必将若迎浮云而莫知其际,而舍本逐末。因此,“善为脉者, 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即审视色脉予以分析,再加以综合,使类者比之,以尽格物致知之道。“以起百病之本”而“治之极于”。如是则可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做到补泻勿失,用针稀疏,不然,将“不知比类,足以自乱”。

太溪穴

“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中医学乃多学科之交叉而应,用整体动态平衡观,以辨证为基础,进而再“览观杂学,及于比类”的一门科学。而现代整个科学领域正在兴起的广泛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科学思潮,其整体论(系统论)的思维方式与中医之思维方式,以及现代全息模式与中医之诊治方法,均极相似。认识论也给人以启示,即分析和综合是互为制约的,既要精密的分析,也要高度的综合。因此,随着中医辨证分型之越来越细,和其他学科一样,高度的综合也就更加必需,否则,浩如烟云之证型,必为处方配穴之不便。兹将个人效法援物比类应用太溪之验案举例说明如下:
(一)足少阴是动病
姚某某,女,56岁。六年来晨起至日暮,双目不欲睁而如瞑状,整日胸闷,悬心,短气,脘痞,嘈杂,进食可稍缓解,少顷诸症又加剧,饥则恶心而不欲食,屡治罔效。脉浮弦,沉取微滑,舌质淡,苔白微厚。
援物比类:阴蹻、阳踽,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当为内眦), “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目之瞑与不瞑,皆踽脉使然,“踽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肾之阴盛阳衰,脾土不得温煦,故而嘈杂脘痞,肾不纳气则短气胸闷,“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心如悬,若饥状”。因而为之针刺肾原太溪,得气有如鱼吞钩,诸症当即缓解。共针四次,病衰大半。
按:此例若不依据是动及奇经等寓援物比类于其中之理论而只靠“辨证”则难以论治。此外阴踽盛,阳踽衰,似应补阳踽以治,而援物比类,阳病治阴,刺太溪以调坎中之阴阳,较诸刺阳踽之疗效,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不得卧
陈某某,女, 38岁。患失眠十余年,若环境欠宁静,则通宵达旦不寐,曾多方治疗,罔效。脉浮弦沉弱,舌体瘦小质微红,苔薄白。
授物比类:此病例乃阴虚之不得卧,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法,为之针双太溪,得气有如鱼吞钩,当夜即一觉睡至天明。
按:若仅应用脏腑辨证,则不得卧之病因可分为心脾血亏、阴亏火旺、心胆气虚等等,而其临床表现也不尽一致,故治法亦有所不同。而应用援物比类之法,则不论何脏所发之不得卧,皆可按“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而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而调肾以治。盖因肾者先天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滋肝木复贯中土而上济心肺,肾者主液,入心化赤而为血,流溢于冲任为经血之海是也。
(三)多卧
要某某,男, 58岁。患发作性睡眠症十余年,昼间不论行动坐卧,皆可入睡,乃至时常头破血流,入夜则卧不安枕,形成睡眠倒错,屡治罔效。脉弦滑,舌胖淡有痕,苔白厚微腻。
援物比类:卫气者,出于阳则目张而寤,入于阴则目瞑而卧。患者之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而阴踽满,不得行于阳则阴阳不相交,故昼不精,夜不瞑,阴踽乃少阴之别,为之刺太溪以调肾中之阴阳,未及十次而愈。
(四)耳无所闻
田某某,女,55岁。患原发性高血压二十年,服药少效。近二年来,听力日益减退,迄来诊之日,已近完全失聪。耳科等检查,除双耳鼓膜略凹陷外,余无异常。脉浮弦沉弱,舌质淡红,苔薄白。
援物比类:患者乃肾气不充则耳无所闻,为之调肾以治,针双太溪,得气有如鱼吞钩,病立已。
(五)腹中穀穀,便溲难
冯某某,女,70岁。二年来脘部漉漉有声,痞而且胀,稍用力收缩腹肌时,则腹响响然而益殺穀,小便短涩,大便秘。曾经多种方法检查而未能明确诊断,服中西药物罔效。两脉弦而来盛去衰,舌光绛无苔。脘部扪诊有振水声。
“厥而腹响响然,多寒气,腹中毅穀,便溲难,取足太阴'
援物比类:腹乃脾土之郭,太阴之气厥于内故腹响响然,太阴湿土主气,为阴中之至阴,故寒气多而穀穀然如水湿之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地气不升,天气不降,则舌光绛无苔,且溲便难。此例之症征乃真寒假热,至虚而有盛候之象,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用益火之原法,为之针双太溪,得气有如鱼吞钩,腹响响、穀殺立已,脘部扪诊亦未再闻振水之声。
(六)欠
王某某,女,50岁。患神经官能症20年,病之所苦为晨起即精神萎靡,倦怠懒言,并呵欠不止,直至夜间就寝方已,廿载不愈,脉浮濡沉涩,舌淡红,苔白微腻。
援物比类: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阳气盛则寤。阳者主上,阴者主下,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盖卫气之行于阳者,自足太阳始,行于阴者,自足少阴始,阴盛阳衰,故应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而援物比类用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之法,为之只调足少阴之太溪,未及十次而愈。
(七)唏
赵某某,女,23岁。因情志拂郁而发癔病性昏厥,虽经针刺治疗而解除意识朦胧,但因有人语之曰:“此病非放声痛哭于针刺之当时则难已”。因之而抽咽不止,日数十发。来诊时,已时近一载尚不已。两脉沉弦,舌质淡红,苔薄白。
悲哀气咽而抽息谓之唏,经云:“此阴气盛而阳气虚,阴气疾而阳气徐,阴气盛而阳气绝,故为唏。补足太阳,泻足少阴”。此例发病乃因悲而致,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于中,故而气消,气消则阳虚而阴盛,因之而唏。
援物比类:阳病治阴,取太溪,针到病除。
(八)哕(膈肌痉挛)
《灵枢●口问》“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正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补手太阴,泻足少阴”。
满某某,男, 60岁。三年来,时发呃逆,每逢发作,至多二、三日而已。1978年夏天再次发作时,虽服多种药物及针剌等治疗,逾一周尚不已,呃逆频作,每分钟十余次,痛苦异常。.两脉沉弱,舌质淡红,苔薄白。
援物比类:此例乃肾阳不足,肾气沿冲脉而逆之哕。为之针双太溪穴,得气有如鱼吞钩,立已。翌日虽又曾发作,但频率已大减,共为之治疗三次,随访三年未复发。考足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胸中,肺根于肾,故哕之标在于肺胃,而哕之本在肾,补手太阴为助肺之阳,泻足少阴乃下肺之寒。故对因有故寒而致之哕,均可用之以调。《素问.骨空论》:“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故仅刺太溪亦可治疗因阴虚阳亢或肾阳不足、火不归原所致的肾气不藏、沿冲脉逆冲而上之哕,包括较为难治的中枢性呃逆。
(九)奔豚气
《金匮●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南京中医学院编《金匮释义》引尤在泾注曰:“肾伤于恐,而奔豚为肾病也。豚,水畜也;肾,水脏也。肾气内动,上冲咽喉,如豚之奔,故名奔豚。亦有从肝病得者,以肾肝同处下焦,而其气并善上逆也”。故而针刺太溪治疗此发作性疾患,效果显著。
杨某某,男,58岁。十年动乱期间,因惊恐而罹此疾,时常发作,连年不已。来诊自述,有气自小腹上冲心胸,心中烦乱,呼吸短促,手足发凉,欲吐不能,痛楚异常。两脉沉弦,舌质淡红,苔薄白。
援物比类:此乃肾气厥逆之奔豚,为之针双太溪,当即病解,随访未复发。
(十)梅核气
《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医宗金鉴》:“咽中有炙脔,谓咽中如有痰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即今之梅核气病也”。此病,多由情志郁结所致,男子患者亦不少见。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故刺肾原太溪即可起到散结降逆之作用。
杨某某,女,43岁。一年来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服半夏厚朴汤加减之汤药多剂不愈。两脉沉而微弦,舌质微红,苔薄白。
援物比类:此乃肾气冲逆之征,针太溪,一次病衰大半,两次痊愈。
按:梅核气一证,《医宗金鉴》 认为乃七情郁气,凝涎而生,故仲景用半夏厚朴汤主之。其中半夏、厚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利饮行涎,紫苏芳香以宣通郁气,俾气舒痰去,病自愈。而临床体会此病如无胸满心下坚等兼证者,服此方常不如愿,远不如按肾气冲逆而针太溪为妙。
(0)

相关推荐

  • 一针太溪治百病——张士杰(二)

    灵素馆 以有形调无形 以无形治有形 ● 无法胜有法 法无定法 一叶知心巫娜 - 茶界 II (二十一)便秘 王某某,女,32岁.十余年来,每隔3~5日方有便意且排出困难,大便呈块状,纳少,烦急易怒,口 ...

  • 一针太溪治百病——张士杰(一)

    灵素馆 昨天 以有形调无形 以无形治有形 ● 无法胜有法 法无定法 一叶知心巫娜 - 茶界 II 援物比类应用太溪 <灵枢●九针十二原>:" 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 ...

  • 一针太溪治百病——张士杰(三)

    (二十一)便秘 王某某,女,32岁.十余年来,每隔3~5日方有便意且排出困难,大便呈块状,纳少,烦急易怒,口干欲饮,周身乏力,左下腹可触及粪块.脉见芤象,舌胖而淡暗,舌根部苔黄膩. 援物比类:肾者胃之 ...

  • 一针太溪治百病——张士杰(转载)

    灵素馆 援物比类应用太溪 <灵枢●九针十二原>:" 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 ...

  • 一针太溪治百病——张士杰(完结)

    灵素馆 昨天 以有形调无形 以无形治有形 ● 无法胜有法 法无定法 一叶知心巫娜 - 茶界 II (六十六)腱鞘囊肿 张某某,女,36岁.二年前,右手腕部掌侧发现一肿物,黄豆粒大小,半球形,局部酸胀不 ...

  • 一针太溪治百病——张士杰(七)

    灵素馆 昨天 以有形调无形 以无形治有形 ● 无法胜有法 法无定法 一叶知心巫娜 - 茶界 II (六十一)麻痹性斜视 秦某,女,15岁.于一岁时因眼疾曾来京于某院眼科检查,诊为"先天性斜视 ...

  • 一针太溪治百病——张士杰(五)

    灵素馆 今天 以有形调无形 以无形治有形 ● 无法胜有法 法无定法 一叶知心巫娜 - 茶界 II (四十五)大隐静脉炎 白某某,男,38岁.右下肢沿大隐静脉径路之腹股沟.股骨内侧髁及小腿比目鱼肌部疼痛 ...

  • 一针太溪治百病——张士杰(六)

    灵素馆 今天 以有形调无形 以无形治有形 ● 无法胜有法 法无定法 一叶知心巫娜 - 茶界 II 援物比类应用太溪 <灵枢●九针十二原>:" 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 ...

  • 一针太溪治百病——张士杰(四)

    灵素馆 昨天 以有形调无形以无形治有形●无法胜有法法无定法 一叶知心巫娜 - 茶界 II (四十一)痉挛性斜颈吴某,女,23岁.左侧项强伴阵发向右斜颈三周,于骨伤科诊为环枢椎半脱位,手法复位后,项强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