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咖啡的正确模式
喜欢苦咖啡的都是有故事的人。咖啡经常和浪漫、时尚、品质生活联系在一起。无论什么季节,只要你随便走进一家咖啡店,点上一杯咖啡,读上一本书,再难熬的岁月也会暂时静好。
看似简单的一杯咖啡,其中的故事却是源远流长,只是舶来的文化,在传播上多少有点差异。今天讲两个我在喝咖啡上的尴尬事给你解闷。
上大学的时候,对咖啡的全部理解,就是甜中带苦的速溶咖啡。
那会,在离学校很近的地方有一个叫康乐的港式餐厅,是全城最洋气的地方。店不大,老板是一位香港人。第一次去那里吃饭,就遇到了一件很尴尬的事,当时在座的除了自己家人还有很多客人。
帮助点餐的是一位中年男士,熨烫服帖的衬衣上搭着一条深色领带,修剪整齐的头发向后梳理得整整齐齐,后来知道,他就是这家店的老板。当我点了一杯咖啡时,他和蔼地问,“是什么咖啡?”这把我问蒙,哪里知道咖啡还有分类啊。于是在头脑中飞速搜索相关知识的同时,眼睛在餐厅各种海报上转着,看到一张图上咖啡和拿铁两个字写到一起。于是试探地说,“点一杯拿铁?”老板顺着我的眼神看了看那张海报。说,“你是点一杯拿铁咖啡,还是拿铁?”看着我一脸迷茫,为了不让我在众人面前尴尬,老板把我请到咖啡机柜台前,小声地讲:“拿铁不是咖啡,在意大利语里是牛奶的意思,如果你点一杯拿铁,就是一杯牛奶。拿铁咖啡,才是咖啡里加入牛奶和奶泡。”
奶泡是啥?当时我也不知道,只好满脸通红地说是拿铁咖啡。从那以后,永远地记住啥是拿铁了。
其实现在看,很多的店把拿铁就默认成拿铁咖啡,比如星巴克,你点一杯拿铁,就是拿铁咖啡。如果你点的是一杯抹茶拿铁,就如前面老板所说,牛奶加抹茶,还是沿袭了传统意义上拿铁只是牛奶的定义。
有了第一次的教训,以后点咖啡就非常小心,也学了一些关于咖啡的知识。然而,并没减少尴尬事情的发生。
有年冬天,在杭州,连阴雨一月未停,湿气透过层层衣服渗透到骨子里。在密密的小雨里走进了一家两岸咖啡店。刚进店,暖风合着咖啡香迎面吹来,收起伞,找了一张靠近空调口的桌子坐下,拿起桌上的餐巾纸擦去头发和身上的水渍,拉开了棉衣的拉链让暖风更近地吹进身体。
翻看菜单,点了一杯卡布奇诺和一小块慕斯蛋糕。环顾四周,因为时间还早,店里人很少,一曲《玫瑰人生》低缓的男中音不时送到耳朵里,看着窗外雨中赶时间的人们,期待着一杯热热的咖啡和美味甜点的到来。
其实,这个时候我还分不清卡布奇诺和拿铁的区别,只是觉得卡布奇诺的名字更加好听。
咖啡上来,奶白的拉花在咖啡基底上细腻地微微颤动着,端起来,香气扑面。轻轻地呡上一口,滑爽醇厚,只是咖啡并不是很热,温温地让人失望。于是叫服务员过来,想把咖啡加热一下。一会,穿着黑色围裙的咖啡师走了过来,低声说:“不好意思,女士,您点的是卡布奇诺,它的特点就是拉花奶泡温度不能过高,以免影响泡沫细腻。这杯咖啡如果加热,奶泡就不存在了。想喝热咖啡,美式是比较好地选择。”咖啡师认真地给我上了一课,汗颜之余,也学到,凡是有拉花的咖啡都不会温度太高。
关于喝咖啡闹的笑话还有很多,对咖啡的认识也是在一次一次的尴尬中增长,慢慢地分清楚了什么是美式、什么是拿铁、什么是摩卡,也知道了自己到底喜欢喝的是哪种咖啡。
写文章这会,已经做好了一杯手冲咖啡,正在冒着热气,呵呵绝对是热咖啡……
上一篇:火锅也混迹在时尚圈
佳丽陪你一起看细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