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都要过去了,春天才来!
1
妇女节过去有几天了,女神、女王、女霸总那几天在朋友圈掀起的热浪不亚于一场文化运动。不仅是今年,我发现这些年整个新媒体和商业领域到处都飘散着这样的气息——
女性崛起了!(不仅是觉醒)
女性真的崛起了吗?我看不见得。商业领域和新媒体圈子里的“女王”们多,只能证明商业上讨好女性是一条正确的道理。而新媒体上女性意识的大幅提升,只能证明从事新媒体的编辑多数都是年轻姑娘们。
大家在渴望崛起,想象崛起。
在我看来,女性真正的崛起还是在社会分工中能占有更加平等的资源,能更好的受到保护而不被蛮力侵犯,有选择的自由。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个世界感受到女性力量。
马云说过“我相信这个世界只有女性好,世界才会好”的话,很多人觉得这是讨好,这话也许有讨好的成分,但却是事实。
我对女性力量最初的启蒙来自于我奶奶,她一生泼辣的做派和不容置疑的自信来自于自己和男性相比毫不逊色的个人能力,用现在潮流的话来说,就是又美又飒又能干。哪怕到了80多岁高龄了,她依然活得自信无比。
去年,老太太跟我数落一个亲戚家的媳妇,说姑娘没礼貌,吃饭时不断在盘子里扒拉挑拣。我怕她是过于站在老一辈的角度爱挑晚辈的毛病,就劝她:
老太太听完一言不发盯着我看了一会。我以为她要数落我,心里有点毛。结果她摇摇头,
这种护犊子的劲儿显示的分明是“我的后代,不可能存在这种教养”的自信,以及“就算你有那么一丝丝不够妥当的行为,我也相信你很快就会改掉”的警告。
看,女人要是看得起自己,连护短都这么霸气和自信。
2
。
我也很在意亲人之间的绵长亲情,认为彼此在生的时间里应该懂得主动施予和享受获得。但相比电影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突然阴阳两隔后的难以承受,我更留意的是生活中父母和孩子在相互交织的各种复杂关系中艰难前进的情感变化。
多数人在父母突然离世后,会表现出极大的悲情,认为自己有未尽的孝心,父母走的不安,留下了再也无法补救的遗憾。或许父母的确走的不安,但即便他们没有走,那些子女认为的遗憾,就真的会得到弥补吗?
因为那些活着的在生活中一起经受岁月打磨的亲子关系,是要经历无数社会和人性考验的,是需要用各种方式巧妙处理的。这非常难。
所以,如果拿《你好,李焕英》来表现家庭伦理关系,反倒是大鹏的《吉祥如意》更是一种现实的真实缩影,更值得深度探讨。
不管家庭的关系有多和谐完美,成员之间的关系依然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强者与弱者的关系,只是有了情感纽带,所以才会稍微比社会中其他关系显得更错综复杂一些。那些曾经风华正茂的父母们,在逐渐老去后,性情会变,从主宰家中的一切到只能通过各种手段迂回试探才能得到重视,这种变化不过是社会关系在家庭的缩影而已。
年轻时几个孩子打架,他们在分不清对错的情况下会各打五十大板,而在老年后,孩子们打架他们便会一边思考客观情况一边权衡利弊,最终可能会把天秤偏向于最有利于自己的那一方,对错成为其次。
有些人老后,原来的暴脾气会收敛很多,甚至有了一些讨好的行为,若说是活通透了的话,应该还不单纯是,主要是已知无力用暴脾气来主导什么,因为能力在逐渐式微。有些人则会脾气变大,试图通过一些以前没有的激烈手段引起其他人注意。所以人越老越像小孩,那是因为越老越弱势。
我的一位姑姑说,她有次给我奶奶打电话,人老了看不清,耳朵也不太好,老人家接起电话就聊起来,一直在吐槽她。她一开始也没敢打断,后来才感觉出老太太把她错认成了其他女儿。吐槽了半天,老太太才发现自己“露馅儿”了,一下子尴尬了,慌忙中像个孩子一样自言自语:
姑姑说她能理解,老太太在她面前能数落其孩子的不好,当然也就能在其他孩子面前数落她的不是了。人老了这样来回骂孩子很普遍,一方面为了发泄一下不满,一方面也让听着的孩子有种“自己才是那个最受老父亲老母亲信任的孩子,其他的都不是省油的灯”的存在感。
所以在生活中,对待年幼的子女多像朋友一样平等交流,对待渐老的父母尽量别去干扰和较真,有心的尽心,有力的尽力,保持一份有生之年的亲情互惠,莫贪莫强求,去掉功利心和亲情绑架,尽可能的理解一些无心之失,能保持住这份心,大概就是亲情走到最后的最好归宿了。
所以,探讨亲情最大的诚意其实还在生者之间,希望我们更能界限分明的爱与被爱。
上一篇:只要没人管,你爱穿啥穿啥吧!
我是村头小芳
只说我们村里的事
也可能是胡言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