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知识 | 袁庭栋:漫话“先生”

“先生”一词作为一种专称,在我国已使用了三千来年,其间有若干变化,但总趋势是使用范围愈往后愈广。
在先秦文献中,“先生”之称,最早见于《论语》。而且,在不同地方有并不完全相同的含义。清人陆以湉《冷庐杂识》“先生”条对此有一段简要的分析:“经书'先生’之称,名义各别:《论语》'先生馔’,谓父兄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谓成人也;《孟子》'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谓师也;'先生将何之’,谓学士年长者也;《仪礼·士相见礼》'若先生异爵者’,谓致仕者也。今人称师曰'先生’,而凡当尊称之者亦曰'先生’,盖其所由来远矣”。
孔子讲学图
先秦到秦汉时期,“先生”的含义较多,然其最主要、最基本的含义是“古者称师曰先生”(《初学记》卷18引《释名》,今本入《释名补遗》);“先生,老人教学者”(《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郑玄注)。除了这种基本含义和上引《冷庐杂识》所举之外,还有:老成之人称“先生”(如史游《急就章》颜师古注);博士等学官称“先生”(如卫宏《汉旧仪》:“博士……史称先生”);术士称“先生”(如《史记·蔡泽列传》中称相面术士唐举“吾闻先生相李兑”);工匠称“先生”(如《庄子·人间世》中木工匠石的弟子对匠石说“先生不肯视”);丈夫称“先生”(如《庄子·让王》中列子之妻对列子说“先生不受”);文人自称“先生”(如褚少孙在补《史记·三代世表·序》中就自称“褚先生”)。至于《诗经·大雅·生民》“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中的“先生”不是名词,而是一个偏正结构,即“最先出生”,与我们这里所谈的“先生”是不同的。
“先生”的本义是否就是“先出生者”,即比自己年长之人?对此,古人就有不同的意见。《战国策·齐策三》“三先生”,高诱注:“先生,长老先己以生者。”又《宋卫策》“乃见梧上先生”,高诱注:“先生,长者有德者称。”《孟子·告子下》“先生将何之”,赵岐注:“先生,老人教学者。”以上几种解释(还有前面已引述的《礼记·曲礼上》郑玄注)基本一致就是认为先于自己出生的年长者,又令人尊敬,故而称之为“先生”。
可是,更多的学者不同意此说,因为古人有不少时候对年纪并不比自己大的人也尊称先生,如上述《孟子·告子下》所称的先生,是孟子尊称宋牼,当时,孟子已年逾七十,比宋牼年长。特别是屈原在《九章·桔颂》中明确讲过:“年岁虽少,可师长兮!”可见我们的祖先“论资排辈”并不那么严格,非年长者不师不敬。所以,不少学者认为“先生”的本义不是“先于己出生”,如《韩诗外传》卷6第11章:“问者曰:'古之知道者曰先生,何也?’曰:'犹言先醒也。’”贾谊《新书》专门有《先醒》一篇,认为“先生”者,“此博号也,大者在人主,中者在卿大夫,下者在布衣之士。乃其正名,非为先生也,为先醒也”。这种解释,虽不能令人完全信服,但比“先于己出生者”要合理一些。
自先秦以来,“先生”是一个使用范围很广的称谓。不仅一般人使用,皇帝对臣下也以“先生”称之,如汉武帝称东方朔。不仅尊称别人,文士们还用作自称。除前所述的褚少孙自称“褚先生”外,陶渊明也自称“五柳先生”。梁元帝萧绎在《金楼子·序》中自称“先生”,说他“以先生为号”。这以后,“先生”成为文人别号中常见之称。
东方朔像
唐宋以后,“先生”之称愈用愈广,几至于滥。北宋仁宗时,谢绎在一封奏书中指出:“近岁不逞之徒,托言数术,以先生、处士自名,秃巾短褐,内结权倖,外走州邑,甚者矫诬诏书,傲忽官吏。请严禁止。”(《宋史·谢绛传》)清人王应奎在《柳南随笔》卷1更有如下感叹:“古者师曰'先生’,……未尝混施也。今则不然,同辈而先生之矣,后进而先生之矣,医卜而先生之矣,商贾而先生之矣,甚则舆台皂隶而亦先生之矣。方正学谓君子之于名,必使尊之者无过,受斯名者无愧而后可。况'先生’之为义,汉儒以'先醒’释之。今日众人皆醉,谁为先醒者?乃尊之者不以为过,受之者不以为愧。举世披靡,亦可叹矣。”王应奎是康、乾时人,他还未见到身后更为“可叹”之事。清代末年,“上海高等妓女,世俗所称之'书寓长三’是也,亦称先生而不称小姐”(徐珂《清稗类钞·称谓类·老师先生》)。
若我们读晚清小说,就可见到这类称呼。如专写上海青楼的《九尾龟》,书中的名妓陆兰芬、金小宝、陈文仙、陆婉香等,一个个都是被称为“先生”的。
在古代文献中,“先生”可以简称为“先”或“生”,称“生”者常见,也不大会发生误解。《汉书·高帝纪》二年八月“以魏地万户封生”,颜注:“生犹先生。他皆类此。”这里的“生”指郦生,即郦食其。《汉书·贡禹传》中载有汉元帝给贡禹的一道诏书,约一百字的文字中就有九个“生”,都是对贡禹之称。特别是读书人,称“生”者不少,《史记索隐》在《儒林传》的“鲁高堂生”下注释说:“云'生’者,自汉以来儒者皆号'生’,亦'先生’省字呼之耳。”除高堂生外,我们比较熟悉的汉代学者如伏生、贾生、董生、辕固生、欧阳生等。在《汉书·贾谊传》乃有“诸生”之称:“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很明显,这里的“诸生”,就是“诸老先生”的省称。

影视中的郦食其形象

由于“生”如同“先生”一样使用愈来愈广,就在汉代,“生”已不仅是“先生”的简称,连老师对弟子也称“生”了。如《后汉书·郑玄传》载,郑玄之师马融称郑玄为“郑生”;又《延笃传》注引《先贤行状》载,延笃的老师唐溪典称延笃为“延生”。很明显,这也是老师对自己所赏识的弟子的一种爱称。
一个“生”字代表两种相反意义的情况,在《史记·叔孙通传》中反映得十分典型。叔孙通被诸弟子尊称为“叔孙生”,为“先生”;他称弟子也叫“生”,叫“诸生”、“儒生”。这种用法,已与后来“先生”、“学生”并用的情况大致相似了。秦汉以来,受经者称经生,习儒者称儒生,入学者称学生,及门者称门生,乃至读书者称书生,年幼者称童生(科举制下有老童生,那是特殊情况),启蒙者称蒙生。结果,“生”的主要含义由最初的授业的“老师”之义,衍变为受业的“学生”之义。在今天,单言一个“生”字,已完全不再有当初“老人教学者”之义了。
“先生”又可简称为“先”。《史记·晁错传》“学申韩刑名于轵张恢先所”,《集解》引徐广曰:“先即先生。”又《匈奴传》“其儒先,以为欲说”,《集解》的解释是:“先,先生也。《汉书》作儒生也。”《汉书·晁错传》“公卿言邓先”,颜注:“邓先,犹云邓先生也。”不过,这种省称法在汉以后不再使用,只是王士禛在《香祖笔记》卷11认为:“今人称先生,古人亦有止称先者。……后世中官称士大夫曰'老先’,亦有所本。”
从“先生”之称,又引出“老先生”之称。前引《汉书·贾谊传》的“诸老先生”,就是最早出现的“老先生”,而后世也常有用者,如朱熹称刘元城为“老先生”(见钱大昕《恒言录》),这里的含义与今并无二致。但这一称呼同“先生”一样,后来也起了变化。在明代,“京师自内阁以至大小九卿,皆称老先生,门生称座主亦如之,盖称谓之最尊者也。外省则佥、宪以上,悉以此称巡抚”(王世贞《觚不觚录》)。除此之外,“明时称翰林曰老先生,虽年少,总称老先生”(钱泳《履园丛话》卷3《老先生》)。到了清代,范围更有扩大。《香祖笔记》卷1载:“京官旧例,各衙门称谓有一定仪注,不可那移,如翰、詹称老先生,……自康熙丙子祭告回京,见闻顿异,各部司及中行评博,无不称老先生者矣。”到乾隆时,更是“一登两榜,未有不'老先生’之者”(《柳南随笔》卷1)。到了清末,又为之一变。陈康棋说:“康祺入都,在同治初……'老先生’三字,则贵贱上下,满朝无一人称者。”(《郎潜纪闻二笔》卷8《京师官场之称谓》)
这里再顺便谈一下“后生”。无论古今,“后生”都是一种不含尊卑的中性称谓,这是与“先生”不同的。“后生”之称,最早见于《诗·商颂·殷武》:“寿考且宁,以保我后生。”这里的“后生”,就是以后出生的子孙。故而“后生”可泛指后辈,如《论语·子罕》:“后生可畏。”再加以引申,就用来称呼比自己年轻的男子,如鲍照《三代少年时至衰老》诗:“寄语后生子,作乐当及时。”到唐宋以后,一直至今,“后生”都是青年男子的一种代称。再发展一步,“书生”、“后生”之“生”也就成为男性的代称了,如戏曲中的“生”,乃至“老生”、“须生”、“红生”、“小生”、“武生”之类,就是典型的例子。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1989年第9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