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的邬先生,能量到底有多大?情报网涵盖整个大清官场!
雍正王朝里,老四胤禛的谋士邬思道,几乎跟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一样,是个“多智而近妖”的存在。
可以说,胤禛最后的胜出,除自身宫廷斗争素质过硬以外,剩下的大半都靠的是邬先生这盏“指路明灯”,否则早就在一件件层出不穷的事件中,像个没头苍蝇一样撞得头破血流,被踢出夺嫡的局子了。
本期追剧哥的话题,就是跟大家探究一下这个算无遗策的邬先生,究竟是什么来路,为何又能迸发出如此巨大的情报信息能量?
邬先生的出场,可以说很早,早到电视剧开篇的黄河水灾爆发前。
为什么这么推断呢?看看年羹尧就知道了。
年羹尧是四爷府的包衣门人,老四将他调到浙江当杭州将军的参将,其中一项秘密进行的任务,就是寻访邬思道!而年羹尧也不负所望,成功地将邬思道从牢里给解救了出来。
更厉害的是,年羹尧的意识还特别敏锐,不管有没有参透四爷寻访邬思道的用意,他都十分上心,竟然安排亲妹妹年秋月去侍候。
也就是从邬思道和年秋月的生疏情形来看,两人相处的时间还不太长。由此可以推测老四和老十三抵达扬州,与年羹尧就邬思道的情形进行接头的时候,邬思道应该刚从牢里出来没多久。
可见老四早就在布置自个儿的参谋班子了,而且他的眼光是又毒又准,邬思道果然成了他夺嫡成功之路的首席谋士。
那么,老四是怎么盯上并发掘出邬思道这个人才的呢?
首先是职务之便。
要弄清楚老四出场时的职务,还得借助扬州筹款赈灾时与老四斗法的任伯安。
当老四说看着眼前的这位时任江南巡盐道的任伯安面熟时,任伯安回复的话语中,便蕴含了诸多值得解读的信息量。
“下官曾在吏部衙门供职”
第一句从侧面证明老四胤禛是分管吏部的阿哥,两人应该是在工作场合打过照面,所以老四感觉在吏部供过职的任伯安面熟。
但两人应该没正经打过交道,因为彼此身份悬殊。康熙后来在总结百官行述一案时,曾说任伯安是“未入流的小吏”,任伯安接触不到贵为皇子的老四胤禛,逻辑上说得通。况且,任伯安走的的八爷党路子,不去刻意巴结四王爷,也属正常。
正因为老四是管理吏部事务的阿哥,所以才能安排年羹尧到杭州当参将,进而秘密交代年羹尧寻访邬思道。
至于老四为何知道会有邬思道这个人,而且还认定这个人非常有才?就在他们第一次会面时,老四背诵出邬思道十几年前所写的文章时,就已经较为完整地交代了。
邬思道的“知名度”,源自于十多年前的江南科场舞弊案,当时的邬思道作为科场舞弊的受害者,和众多落第学子搞出了一场类似示威游行的大动作。而从他写“大字报”来看,当中他扮演的还是发起人、领头者的角色,否则也不会沦入朝廷特别要抓捕的名单。
老四正是通过这个公开性事件,关注上了邬思道这个人,并且对他的人品、气度非常认可。
接下去,我们要进一步探究的,是老四胤禛为什么会有邬思道这方面的人才需求,难道黄河水灾阶段,老四就想夺嫡当太子了?所以才网罗谋士?追剧哥觉得还没到这一步。
而之所以老四要网罗邬思道搭建班子,很大一部分的动机还是出于“工作的需要”。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老四当时的身份级别可知,而第一次交代老四级别的,恰恰又是任伯安:
“愿为四贝勒爷和十三贝子效劳”
看,老四扬州筹款赈灾时的级别,是“贝勒”。
清朝对皇子的级别划分,从低到高是贝子、贝勒、郡王、亲王,而且康熙时期、雍正前期的这四个级别,可不光光是工资待遇,而是可以在朝会上参与帝国大事讨论的实职!
一个好汉三个帮,既然是要参与政事,甚至接受差事亲临第一线办差,就不得不配备一套具备较强战斗力的班子。老十三胤祥,还是包衣门人年羹尧,以及其后相继出场的田文镜、邬思道、李卫,不管在外界各自是什么身份,实质上都是老四的私人班子。
而老四发掘邬思道,除了职务的便利和工作的需要外,扩大到更大的范围看,他也是在顺应明清官场上已经成型的一项传统,那就是——“绍兴师爷”!
前面铺垫了这么长文字,追剧哥终于要切入本期正题,邬思道的能量和情报网之谜了。
老四继位为雍正皇帝后,田文镜和诺敏围绕着山西藩库库银真相那段,李卫曾带着邬思道前往山西,在酒楼包厢里为田文镜谋划对付诺敏,席间李卫说过一句话:
“邬先生是绍兴人,是按价钱出主意的”
这就对了!邬思道是绍兴人,而且走的就是绍兴师爷的路子。
绍兴这个地方,自然居住条件十分适宜,再加上经过东晋永嘉之乱、唐朝安史之乱、南宋靖康之变三次北方士族的大规模南迁,逐渐聚集了大量人口,并且形成了文风鼎盛的局面。比如剧中的邬思道,又比如现实中的民国大文豪鲁迅先生。
但人口的密集,必然又将产生就业的压力。
从横向来看,绍兴那块地就那么点大,当然容纳不了太多的就业人群。从纵向来讲,古代的读书人讲究个“学而优则仕”,可科举录取的进士名额每三年就那么几个,大部分读书人是进不了官场的,而且身处绍兴这么个读书人汇集的区域,就连给人教书的名额,也是十分紧俏。
于是,绍兴地区的读书人就走出家乡,兴起了一股替官员们当幕僚的风潮。
为此,绍兴当地还兴起了一门“专业”,那就是专门学习古代衙门里的刑名、钱谷、文牍等具体的业务处理,以便将来能充当各级官僚的私人顾问。而且这款师爷培训教育,还很注重总结实战经验,学子们出道前经常游走于绍兴本地,向退休的前辈或彼此间交流研习。
邬思道出生于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也是经历过绍兴当地的幕僚教育,而且还是汇集了一两百年间众多师爷们经验智慧的教育!这是一门十分注重与人打交道的学问,怪不得邬思道对康熙的读心术把握得那么准,原来是童子功打得扎实啊。
比如追比国库欠款,邬思道游说老四去接这个差事,用意就是让康熙看到老四为父分忧的孝心。
可搁在刑部冤狱的差事上,邬思道又坚决反对老四去捅这个马蜂窝,因为太子是老四的亲兄弟,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康熙都不希望看到一个儿子去整另一个儿子。
这就是邬思道的厉害之处,通过阅读康熙的文字作品,几乎完全摸透了康熙当皇帝、当父亲为出发点的心思,指导老四对症下药,将夺嫡之路规划得步步为营,每件事都能做到康熙的心坎里去,不断获得好感。
同时,邬思道对弘历的教育也很成功。通过传授看待事物的方法论和处理问题的思维能力,拿曹操借打猎考察曹丕的典故,引申出对康熙热河狩猎的看法,使得弘历第一次出手,就得了个明黄如意的头彩!
不过,这还不是邬思道身上迸发的全部能量。
除个人过硬的素质外,邬思道还掌握着一张强大的“绍兴师爷关系网”,谦虚点讲,邬思道是这张关系网的受益人之一。
绍兴师爷这个词,很明显带有很强的地域性色彩。
就像名声显赫的山西晋商、安徽徽商等商帮,在各地兴建会馆,构建起覆盖全国的关系网一样,绍兴师爷这个群体,也按照师生、血缘、同学等关系,组织成了一张互相交流的情报网。
清朝时期,官员们大多关注于迎来送往的套交情,具体业务大多落在了幕僚身上,而幕僚大多数又是来自于绍兴,那岂不是绍兴人就把控住了大清全国的官场信息流?
这就是邬思道强大的情报来源!这张情报网的第一次显露威力,就在张五哥替人顶死的刑部冤狱爆发阶段。
当时,老四和老八都想主动请缨,去清理刑部的冤狱。
但老四进宫之前,听了邬思道的分析,内心中不想接这个差事,所以决定在装出一副捅一捅刑部马蜂窝的愤慨之情,收割一波康熙的好感后,再用装病的套路躲过差事。
但这个决定,老四没跟邬思道明说,搞得邬思道以为老四听不进去自己的话,还要去接刑部冤狱的差事,转头气呼呼地要收拾包袱罢工走人。老四对此的第一反应是:
“谁走漏了风声?”
请注意,老四向康熙请命的事,知情人的范围很有限,除了康熙,就是老四和老八。而老四又没对邬思道明说,那这个老头子是怎么晓得老四请命清理刑部冤狱的情况的?
显然,不会是康熙方面透出的消息。
不是康熙、不是老四,那就只剩下老八了。
但老八和邬思道是没直接信息交流的,那么就只能是老八对八爷党透露康熙要派老四清理刑部冤狱,而八爷党众官员中,许多人手底下用着绍兴师爷,这个情报也就在绍兴师爷的“微信群”里传开了。
由此可见,邬思道为老四带来的,不仅是在充当谋士方面十分对口的专业知识,而且还有一张效率极高、信息精准的情报网。老四得此一人,往后的夺嫡之路,也就有如神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