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埃迪亚物”演绎了一场当代艺术神话
艺术家展望
“此次展览很像是一场有始有终的梦的游戏”
展望在讲述最新展览“埃迪亚物”时讲到,就像是在拍摄一部电影,而他则是那位导演,撰写剧本,调度演员,电影上映;同时也很像是一个神话故事,讲到这里想到了小时候看“聊斋”,书生挑灯夜读悄然入睡,然后邂逅一段或美好或凄惨的爱情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当观众或喜悦或悲戚的时候,最后书生突然醒来发现只是一场梦。当时不懂看到的只是妖魔鬼怪,现在再去看的话,会发现里面讲述的都是人生至理。
展览现场
回到展览,展望这次的呈现也很有如此味道,一切始于他整理自己的创作,想要看看自己作品诞生的那一瞬间,整理的过程中资料越来越多,在此基础上展望与长征图书团队耗时一年完成了一部特殊的印刷品《物之边界》,其内容囊括展望自1988年至今的艺术实验创作历程中的种种“埃迪亚物”的起始瞬间。《物之边界》借用塔罗牌(扑克牌?)的形态,邀请观者参与互动,既可以单张作为单位对单件作品进行阅读,也可以任意排布,组成不同“埃迪亚物”之间的意义网络。
此次展览也源起于这本书《物之边界》,展望从中挑选了22件作品进行展示,而这本书同时作为第23件作品出现在了展览当中,当然,最后它作为作品也会被收录进自身之中,互为作品。
怎么样,是不是很有神话故事的意味,由一个“idea”开始,为我们呈现了一段精彩的故事,只不过故事的主角是艺术家各个时期的作品,所以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展望会讲自己像做了一场梦一样,因为他就是那位“书生”。
展览现场(图片来源:长征空间)
当然,这里想要说的并不是“梦”,而是梦中呈现出的“至理”,在这里就是展览的主题“埃迪亚物”,尤其是其中的“物”,究竟是什么赋予了其神奇的力量,让其有了独立性亦或者神秘性,展望举例道,“比如一种材质或者一个物件,它可能是某个时代信息的凝聚体,就像宗教里面的某种物件一样,我们在谈论时讲的都是神或者道这样虚无缥缈的东西,这个物件与普通的物就是不一样的,一般的物我们叫东西,那为什么物件和普通的东西不一样呢?是其中的神性?亦或者是含有某种精神的本质?”
他还讲到,还有像玉佩,标了价格就会觉得是一个商品,但如果是一个人已经用了一辈子,每天都把玩的玉佩,拿来送给你,意义就又不一样了,同样材质的东西,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意义?
再比如展览现场,展示有一尊铸铜的《小仙山》雕塑,这件作品被艺术家摆放在祭拜烧香的殿堂上供着,从2013-2019六年时间,铜面逐渐被熏黑,真实的祭拜环境成为雕塑材质的天然着色剂,在信仰的能量场围绕之下,雕塑本身被赋予“宗教”圣器的意义。
《小仙山》 2013–2019年铸铜、香火着色,90 × 45 × 55 厘米
所以,展望在这里想要探讨的是雕塑自身最核心的问题,因为在当代的概念下这个问题没有讲清楚,那就是在人的参与下,“雕塑”与人的心灵、灵魂、观念、价值之间是什么关系?
“这是值得我们讨论的事情,下一步怎么做,我们谁都不知道。”
所以展望讲到,我们在看待艺术家的作品时,不仅仅要看作品的外在形式,更为重要的是要理解艺术家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他的价值观是什么。
此次展览展望也有一个收获,就是展览的作品可以是各种媒介和形式的,但一定要有一个核心的概念和指向性,它们反映出来的概念一定要是一致的,这样的展览才有意义,才能直指问题的核心。
《双系统》2009年,石膏,尺寸可变
《地下》1990年,泥、综合材料,16×16×16厘米
YC艺术网:首先请您谈谈此次展览“埃迪亚物”,这是怎样的一个展览?
展望:展览原定是3月份举办,因为疫情的原因一直推迟到了7月份,同时,也正是因为疫情,我不想把展览做的太复杂,所以不断的精简,从最初的的三四十件作品减到了现在的22件作品,作品更集中在“物件”的概念上,所有的“物件”又都有idea出现的那种瞬间。
YC艺术网:展览主题为“埃迪亚物”,为什么会取这样一个主题?
展望:idea的意义是非常具体的,同时也有将观念,直觉和主意混合的意涵,但翻译成中文“主意”,表述是不准确的,我们在讨论的过程中,长征空间的总监提议可以用“埃迪亚” 音译,从声音和字的层面来说,和我的作品的感觉很像,所以就选择了这样的主题。
《中山装躯壳 1#》1994年 铜,80x72x39厘米
《禁忌》 2007年,任何材料 尺寸可变
YC艺术网:是您凭直觉的判断选择定的?
展望: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艺术家的第一判断,真的是来源于直觉,对于艺术家来说直觉是最重要的,创作不是靠理性分析出来的。
什么是直觉?
是一种说不清的一瞬间的判断,那个瞬间是什么?从哪里来的?这是很有意思的地方,我们可以暂且认为是一个人所有的综合能力在一瞬间的体现。比如我们教学生创作,教授的都是基本的能力,真正的创作是教不了的,他们创造的是什么?我们任何人都教不了,也无法替他们完成。我们每个人都有那种瞬间的灵感。
“埃迪亚”是直接的音译,主题的后缀还有一个“物”,中文是“物件”的意思,英文还有对象,事物的意思。这一概念与我学习雕塑有关系,我们对“物”的感觉比较敏感,但在这里的“物”是超越了雕塑的概念的。
《石隐 2#》2012年,亚克力树脂,180×73×38.5厘米
《一根不死的光》2013–2019年 汉白玉,176×20×6厘米
比如一种材质或者一个物件,它可能是某个时代信息的凝聚体,就像宗教里面的某种物件一样,我们在谈论时讲的都是神或者道这样虚无缥缈的东西,圣物在这里则可以理解为是这些无形思想的落地,这也是关于雕塑本源的问题。这个物件与普通的物是不一样的,一般的我们叫东西,那为什么物件和普通的东西不一样呢?是其中的神性?亦或者是含有某种精神的本质?
还有像玉佩,标了价格就会觉得是一个商品,但如果是一个人已经用了一辈子,每天都把玩的玉佩,拿来送给你,意义就又不一样了,我们称之为“信物”,同样材质的东西,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意义?
我觉得艺术应该追求的是这个东西。哈利魔法科学www.68jiameng.com/special/hlmfkxjm/mofakexuejiamengwap.html
《莫比乌斯环》2019年,嫦娥火箭3号碎片
《马种学——复原一只大约公元十世纪的石雕马》
YC艺术网:为什么会特别强调“物件”的概念?
展望:“埃迪亚物” 代表了我追求的那种“物件”的感觉,它来自雕塑,但同时也不是雕塑的概念。雕塑的概念从偶像崇拜而来,总有一种为人服务的感觉,但物件不一样,比如我身上挂了一件玉佩,挂了一辈子并不为谁服务,我送给你他可能就成为一件信物,“埃迪亚物”探讨的是这种感觉,所以在展场里面可以看到,作品都不大,但每件作品都凝聚了很多的东西。
比如展场中的作品《小仙山》,我在道场里面放了六年,表面的颜色是香火熏出来的,原本就是一件普通的作品,但现在它的意义完全不一样了,具有了某种“神性”,所以我希望通过展览让大家对物件的理解能够更深入一层。
为此,我还专门写了一篇论文,继续讨论“观念性”雕塑,这里要注意不是“观念”而是“观念性”,别人总是把“性”字去掉,其实这两个概念是不一样的;还有一篇马上出版的《再论观念性雕塑》,当然在这里讨论的重点不是名词,而是“观念性雕塑”究竟意味着什么?
《假山石 164#(六面假山石)》2013-2019 不锈钢、六面造型与六面底座
《石膏像》2015年,石膏,193×107×130厘米
《空间弯曲的?小宇宙》2019年 不锈钢黑钛板、不锈钢
《非对称假山石》2017年,不锈钢
《一平米地皮》系列 2015–2018,不锈钢,100×100厘米
YC艺术网:您能否深入的讲讲?
展望:当物和观念真正意义上达到不可分的时候,就变成了上面讲到的带有信仰的“物件”,我想要讲的是这样一件事情,一般的雕塑概念太简单了,还处在视觉、手艺或者感官的层面。
观念性的物件代表的是艺术家的一种价值观、精神和想法。
YC艺术网:您如何看待雕塑在当下的概念?或者您还认不认同这一概念?
展望:就像我经常讲自己是当代艺术家,只是擅长用雕塑的手段来处理物件一样,雕塑要走出自己的怪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因为艺术史到了当代,雕塑是没办法书写的,如果还用以前的雕塑语言来论述当代艺术中的雕塑创作,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部分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如果慢慢的大家能够达成一种共识的话,雕塑的评价系统和批评系统都会改写,同时,这也对艺术发展是有贡献的。
其实观念艺术也好,装置艺术也好,艺术史已经讲的非常清楚了,但雕塑的事情没有讲清楚,因为有“人”的参与,跟人的心灵、灵魂、观念、价值是什么关系?这是值得我们讨论的事情,下一步怎么做,我们谁都不知道。
“隐形”系列作品之一 2017年,数学算法生成,不锈钢敲制
“隐形”系列作品之一 2017年,数学算法生成
《隐形 6# (火山石)》2018年 火山石、88 × 52 × 250 厘米
YC艺术网:展览作品之间距离是相等的,为什么会这样来设置?
展望:是因为互联网这个时代对我的影响, 我一直对互联网有个概念,就是所有的事情被拉平了,重要事件与一般新闻在互联网中是同样的存在,这给我一个全新的当代社会的概念,这是一个当代的展览,可以对此有所体现。
但这时候感觉还缺点什么,我的学生曾建议我把所有作品都动起来,那就是将平等的距离打乱,但我觉得有几件作品动起来就足以改变现状然后又可以随时回到等距离。所以在展厅中可以看到三件会移动的作品,它们增加了展览的烟火气,这是神来之笔,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行为。
还有一个小因素,展览中的作品我是按照年代挑选的,最早的可以追溯到1990年,最近的是2019年,但我并没有按照年代线性的顺序进行放置,顺序是打乱的,所以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不会用线性的观念去理解,会发现不同年代的作品都可以乱拼。被称做《藤蔓》的那件作品可以体现这一想法。那件作品还有一个粗俗的名字叫《群交》。
《物之边界》(2020年)
YC艺术网:展览还有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作品《物之边界》,这是怎样一件作品?
展望:其实,这是展览的第23件作品,是一本扑克牌书,但是它不在展场里面,而展场中的22件作品却都包含在这件作品中。同时,这本书作为一件作品也出现在书中,也就是说它们互为作品。
扑克牌里的页码是按照年代顺序做的,但观众在看的时候是可以像洗牌一样将顺序打乱,可以选择按照年代顺序看,也可以随便跳跃着看。
YC艺术网:展览的缘起也与这本书有关?
展望:其实源于我整理自己的创作,将它们放在PPT中,整理所有作品诞生的那一瞬间,正好画廊要做展览,当时灵机一动,就以此为基础,做成一幅扑克牌,然后从里面挑选出来22件作品,所以展览可以说是从这副牌开始。
然后经过不断的简化,再到“埃迪亚物”的出现,最后又进入到这副牌里面,变成最后一件作品。
很像是一个神话故事,打开一本书,里面开始呈现波澜壮阔的各种故事,当一切喧嚣落地,最后又归于平静,合上书本就像一切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很像是一场有始有终的梦,最后的结局是一缕青烟回到那本书中。
我觉得艺术跟神话始终分不开的。而且我认为艺术不应该是严肃的,它就像我们的生活态度,人生态度,甚至于政治态度,最好是游戏性的。游戏的智慧就在于它可以翻来覆去的重新洗牌,输了可以再来。它是所谓一语定乾坤的反面。
YC艺术网:您之前的创作就和民间神话或者宗教有关系,比如《补天石》,展场中呈现的《小仙山》。
展望:其实古代的很多成语故事就是很好的观念艺术,比如“负荆请罪”,“杞人忧天”等就是观念加行为的结果,前者还运用到了现成品材料,我给学生讲课的时候经常用到相关的故事,不然的话学生们听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