缑氏往事(三十七)

缑氏往事之三十七:肉夹馍

小时候,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供有灶君。通常,在锅台附近的墙壁上,贴张灶王爷灶王奶的合影。

我经常盯着望,果然是神仙,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再仔细看,他们的眉眼鼻,竟生得一模一样,问母亲是什么原因,她总搪塞过去。图上还印有字,“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又问是啥意思,母亲便不再搪塞,解释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正月初一,灶王爷回家,我便就似懂非懂了。

大年三十贴对联,有一副袖珍型的,贴在灶王神龛的两侧。上联:上天言好事;下联:回宫降吉祥;横批:一家之主。

长大后,终于知道了相关传说。原来,祭灶这天,灶王爷要上天庭见玉帝,当面作述职报告,即汇报全年工作。仔细想来,同人间的机构管理模式,一样一样的。据说当晚,全家人必须到齐,老灶爷要点名儿;而且,必须把老灶爷招待好,以便他见了玉帝,多替一家人讲好话。

如此说来,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受监督的。至于奖惩机制,大概是诸如“人在做,天在看”,“好人有好报”,“人不报答,天报答”之类。也好,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或许,正是这朴素的善恶教育,让我长大后,时常念着,得做点善事,不然,灶王爷见了玉帝,咋表扬我呢。

关于祭灶的日期,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俺们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官气影响较重,因此,祭灶多为腊月二十三。

(有资料显示,南方远离政治中心,祭灶日便为腊月二十四;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祭灶日定在腊月二十五。)

有些地方,祭灶习俗颇为隆重,程序和祭品也非常讲究。我们不然,相对简单很多,只有一点,同所有国人一样,那就是,日子快到了,开始盼着回家。

中国人嘛,既然相聚,肯定离不开好吃的,哪个节气吃什么,先祖们早替我们规划好了。祭灶节,俺们老家人,是吃肉夹馍。

吃肉夹馍的习俗,不像粽子和月饼,有考究和说法,乡亲们更管不了那么多,好吃最重要。于是,到了腊月二十三,十里八乡,俺们家家户户都要吃。

如今的缑氏街上,随处都有,几块钱一个,我每年回家一次,上街遇上了,一口气买回十来个,全家当饭吃,算是解个恨。只因小时候,每年只能吃一次,那种渴盼,那种体味,是现在的孩童,永远无法想像的。

肉夹馍的主菜,一般采用卤制好的猪面肉,通常是,从街上买块儿现成的,回家后,切成薄薄的片儿,再切些白菜丝儿,一起装盆,将姜蒜捣泥,兑酱醋成汁儿,浇在肉片儿菜丝儿上,加佐料调拌均匀,即算做好了夹菜。

夹肉的馍,是一种面饼,家乡人称作火烧。现在的缑氏街上,有很多卖火烧的摊儿,买着吃是极寻常的事,三十多年前,应该也有,但不记得买过。父亲偶尔起早拉煤,太重的体力活,他会半路买个火烧补充体力,总舍不得吃完,定会给我带半个回来,那种美味,之后几十年,再没遇到过。

儿时过祭灶,火烧馍全是自家烙的。头天就把面发上,当天,父亲上街买猪头肉,母亲在家接面。冬天气温寒,不容易发酵,有时,面盆还需放在温水上热着,我就会有点等不及,时不时到厨房看看,再跑到村口,去迎一下父亲。

母亲总是边笑边安慰我,她知道孩子们,盼望这天好久了。终于,父亲出现在村口,自行车的车把上,挂着提兜儿,提兜儿里,细麻绳系着一块熟肉。我拎起肉,飞快地送过去给母亲,母亲一边念叨着,灶王爷别计较,一边切下一小片儿,塞到我口中,嘴里那个香啊,心里那个美。

吃过午饭,母亲开始烙火烧,因不同于平日烙馍,我坚持要呆在旁边看,从头到尾,不离开半步。

因为父母的溺爱,做饭这种家务,我极少动手,长大后啥也不会,然后悔已迟。到广东后,想念家乡面食,花钱难买,幸亏当年观察仔细,记忆深刻,最后,竟基本都会了。烙饼,蒸面,包饺子,炸油条,全是到广东后,无师自通,一款款都让我摸索成功了-----论仔细观察的重要性。

晚上,是祭灶的时刻,一个个完整的肉夹馍,另加一包芝麻糖,摆在灶王爷神位前,父母领着全家,虔诚的拜过,大意即是,让灶王爷吃好喝好,上了天宫,替我们一家多说好话,来年保佑我们全家人健康,富足。大家都压抑着食欲,必要的程序走完,就可以大饱口福了。讲起来不好意思,经常撑得晚上睡不着觉。毕竟,一年只有一次。

参加工作后,每每发了工资,我就去街上买块猪头肉,买根青瓜,买几个烧饼,带回家里,简单一加工,就成了肉夹馍。奢侈点儿,卤牛肉也买过,再不必经历那种渴盼的煎熬。

来广东后,饮食方面,自己成了刚断奶的娃,常常需要人牵挂着。听我不时念起,胡辣汤,肉夹馍,水煎包,老公也就上了心。他从珠海打包过胡辣汤,从郑州打包过烧饼,从不同地方,打包过各种各样的水煎包。2000年的一天,他去广州出差,回来时,给我带了两个陕版肉夹馍。

陕版的肉夹馍,老家也有,或称白吉馍。味道也还好,只是里面夹的肉,剁成了碎泥,过于软烂,相比起来,仍是大不相同。

那日,从配件市场路过,看见一个卖肉夹馍的流动摊儿,小伙子是河南人,肉夹馍却是陕版的,只能聊以慰藉。家乡版的肉夹馍,在广东从没见过,市场上卖的卤猪头肉,亦不是同种味道。凡是故乡的,永远都保留着那份特别。

时代在发展,家乡人将肉夹馍的工艺,发挥到了极致,创造了大名鼎鼎的偃师顾县肉合,其连锁店,布满中原各地,缑氏街上应该也有。

有人说,偃师府店肉合也不错,其实,我每次回家,这两种都会去尝尝,吃不出区别,都那么好,真为家乡人骄傲。

喜欢我的文字

作者:周银霞  (网名:周清明,念北)  洛阳 偃师 缑氏 人,70后,现居广东中山。

(0)

相关推荐

  • 立居旧俗:灶王爷的故事

    文/丛良民 从前,大凡人家不论户头大小都有一个灶台,一日三餐,烧饭做菜.在灶壁顶端用砖瓦砌一个小神龛,门楼上雕刻飞檐翘角,门柱上贴着一付两指宽的大红对联,曰:"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quo ...

  • 祭灶王爷书

    公元2016年,岁在丙申,时维腊月23日,灶王爷辞灶日,特备祭礼祭于灶前:自我分家立灶,幸爷爷照管,使得生活美满,福乐多多,家人平安,事业兴旺,拜谢了再拜谢. 妻儿等尊我为主,撑起家业,实则你为一家之 ...

  • ​灶神的传说 /王新民

    灶神的传说 王新民   旬邑民谚"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过了腊八就是年近了."过年盼早,盼到祭灶"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是旬邑民间过小年,祭灶的日子. ...

  • 缑氏往事(十七)

    缑氏往事之十七:包饺子 阳历十二月中下旬,杂事渐渐增多,各种应收款应付款需要处理,不但费时间,更需要精力,生就那么点儿智商与情商,几乎耗尽了.忙得不可开交之时,冬至一天天临近,任我千方百计劝解自己,都 ...

  • 缑氏往事(三十九)

    缑氏往事之三十九---认干爸干妈 小时候,我身体很弱,经常半夜发烧.依稀记得,母亲抱着我,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她一边小声作着祈祷,一边用脸庞贴近我的额头,感触我的体温和呼吸.我时而迷糊,时而清醒,在母亲 ...

  • 缑氏往事(三十八)

    缑氏往事之三十八:小笼包 小姨上中学时,是个篮球运动员.四十多年前,她曾无意讲起过一件事,听者有心,被我记住了.她说,有一次,她们去缑氏参加篮球赛,午饭吃的小笼包,老师带来的,满满一大袋子,不但味道美 ...

  • 缑氏往事(三十六)

    缑氏往事之三十六:鸡汤米线 小时候上缑氏街,极少进过饭店.赶会时,总是带点馒头或烙饼,顶多,大人给买两个水煎包. 上高一时,有次遇集会,我利用中午时间,上街买鞋带儿,刚好遇见母亲,现在还记得,她带我吃 ...

  • 缑氏往事(三十五)

    缑氏往事之三十五:老海瓜子 2012年,写舌尖系列时,实在太冒失.那时,我经常逛<缑氏吧>,胡乱编了个网名,叫"娘家在缑氏".因急于和老乡们分享,常常下笔就写,写完就上 ...

  • 缑氏往事(三十四)

    缑氏往事之三十四:水煎包 我很佩服自己的胆量,无德无能,居然起了写字的心.大概是无知者无畏罢,也就无惧前方之茫茫. 念起老家,心中就会充满力量.所以,必须带着故乡上路,我的文字需要营养.唯故土之厚爱, ...

  • 缑氏往事(三十三)

    缑氏往事之三十三:小麦,小麦.  我们小时候,暑假只一个月,在其前后,另有两个农忙假,六月收麦子,九月收玉米,各半个月.       寒假吃的好,暑假玩的好,最怕农忙假,尤其是收麦子.面对丰收,经历过 ...

  • 缑氏往事(三十二)

    缑氏往事之三十二:偃师二高 前段时间,整理<缑氏往事>,写到收音机时,提起了我们的实习老师陈秋霞女士.文章底部评论区里,有同学给我留言,"周,想想办法,打听打听咱们的秋霞老师吧& ...

  • 缑氏往事(三十一)

    缑氏往事之三十一:狗狗 我这人自小怕狗,各种各样的狗,我都怕.老远看见狗,我就要躲在人后走:躲在男人后面,也躲在女人后面,躲在老人后面,也躲在小孩子后面.总之,只要有第二个人,我都会寻求保护,简直怕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