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宁中《小学数学课程的变化-对教学的启示》
大 家 谈
史宁中教授:《小学数学课程的变化
-----对教学的启示》
这段时间从各种渠道了解到一些关于新课标做的部分具体修订,也听了一些关于课程内容的改革之处,但是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改动,改变之后我们接下来又如何把握教学的节奏和脉络,心中疑惑真的是不少。恰好朋友推荐学习了史教授的讲座,感觉收获太大了,可谓是将我之前心中的那些疑惑几乎一扫而光,真是深受启发,同时也引起一些思考。所以,及时记录,方便有需要的朋友们一起来学习。
史教授在讲座中谈到以下几个内容:本次课程改革所要引发的变化是什么?几何更注重直观,增加尺规作图。代数加强论证,强调认识的整体性。一定要抓住单位紧紧不放,在相同单位下才能开展一切研究。这些变化对教学的启示有哪些?核心素养具体是什么内容?三会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有哪些不同表现,具体是什么?如何关注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下是讲座内容
01小学阶段的核心素养
02小学数学课程的变化趋势
03小学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感悟人为规定的量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度长度单位“尺”:一尺约合23.1厘米。按十进丈、引。
《孔子家语》说:“布手知尺,布指知寸”
量容量单位“升”:一升为两手所捧。按十进斗、斛。
衡重量单位“铢”:-铢为0.65克,起于黍
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 为一钧,
四钧为一石。
04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于学会思考,史教授以学习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为例,关于面积推导中方格纸的使用给出了很好的建议。他说:尝试在学生对高的变化会引起面积变化这一现象有感觉和体会时,这个必要的时候再提出概念,让孩子们体会概念学习的必要性,让孩子们知道概念是一种对数学现象或对一种自然现象的表达。如果孩子们自己得到结论的话,老师再引导孩子通过方格纸进行验证这种发现,这是很有必要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怎么知道孩子们会不会想问题?最关键的是让孩子们能提出自己的问题来。
如果孩子们能自己提出有数学意义的问题,那表明孩子们会思考问题,孩子们自己能得到一个问题的结论,也说明他们会思考问题,甚至孩子们能论证一个已知结论的正确性,也说明他们会思考问题。
论证孩子闷会不会思考有这样三个步骤:
一、老师把条件和结果都给他们,看他们能否讲出其中的道理来:
二、老师给出情境和问题,他们自主地推出结论:
三、还有一种问题,本身就是孩子们自己提出来并解决的。
说到情境,史教授说,现在大家很注重选取情境,情境当然重要,但问题本身更重要,什么情境都能提出问题来,就看提出和研究的是否是与数学的本质有关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