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产伤性疾病

新生儿产伤性疾病
定义
ž  新生儿产伤(birth injury)是指分娩过程中因机械因素对胎儿或新生儿造成的损伤
ž  高危因素有产程延长、胎位不正、急产、巨大儿、母亲骨盆异常及接产方式不当等
ž  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常见的部位有头颅、软组织、骨骼、周围神经、内脏等
一、头颅血肿(cephalohematoma)
定义
ž  由于产伤导致骨膜下血管破裂、血液积聚于骨膜下所致
ž  常由胎位不正、头盆不称、胎头吸引或产钳助产引起
临床表现
ž  血肿部位以头顶部多见,常为一侧性,少数为双侧
ž  在生后数小时至数天逐渐增大
ž  因颅缝处骨膜与骨粘连紧密,故血肿不超越骨缝,边界清楚,触之有波动感,其表面皮肤颜色正常
ž  如由产钳牵拉或胎头吸引所致,皮肤常有溃破或呈紫红色
ž  血肿机化从边缘开始,故在基底部形成硬环,逐渐至血肿中央部,吸收常需6~8周,血肿大者甚至需3~4个月
ž  由于血肿内红细胞破坏增多,常致黄疸加重或黄疸持续时间延长
鉴别诊断
ž  先锋头(caput succedaneum):又称产瘤或头皮水肿
ž  分娩时头皮受压,血管渗透性改变及淋巴回流受阻引起的皮下水肿
ž  多发生在头先露部位
ž  出生时即可发现,肿块边界不清、不受骨缝限制,头皮红肿、压之凹陷、无波动感,出生2~3天即消失
ž  有时与血肿并存,待头皮水肿消退后才显出血肿
ž  帽状腱膜下出血(subaponeurotic  hemorrhage)
ž  出血发生在头颅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的疏松组织内
ž  因无骨缝限制,故出血量较大,易于扩散
ž  头颅外观呈广泛性肿胀,有波动感,但可超过骨缝
ž  出血量大者,眼睑、耳后和颈部皮下可见紫红色瘀斑
ž  常伴有高胆红素血症、贫血,甚至失血性休克
(图片来源:人卫出版社有限公司,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为谢)
治疗
ž  无并发症的头颅血肿不需要治疗
ž  血肿伴高胆红素血症达到光疗指征者应给予蓝光治疗
ž  血肿继发性感染者需抗感染治疗
ž  必要时需外科切开引流
二、锁骨骨折(fractureof clavicle)
ž  是产伤性骨折中最常见的一种,与分娩方式、胎儿娩出方位和出生体重有关
ž  难产、胎儿转位幅度大、巨大儿发生率高
ž  骨折多发生在右侧锁骨中段外1/3处,此处锁骨较细,无肌肉附着,当胎儿肩娩出受阻时,S形锁骨凹面正好卡在母亲耻骨弓下,容易折断
临床表现
ž  大部分患儿无明显症状,多因其他情况摄胸片时发现
ž  仔细观察可发现患儿病侧上臂活动减少或被动活动时哭闹
ž  对锁骨进行常规触诊发现双侧锁骨不对称,局部软组织肿胀,有压痛
ž  患侧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
治疗
ž  青枝骨折一般不需治疗
ž  对于完全性骨折,可请小儿外科医生会诊处理
ž  随着婴儿生长发育,肩部增宽,错位及畸形可自行消失;也可在患侧腋下置一软垫,患肢以绷带固定于胸前,2周左右可形成骨痂
(图片来源:人卫出版社有限公司,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为谢)
三、臂丛神经麻痹(brachial plexus palsy)
ž  是新生儿周围神经损伤中最常见的一种
ž  由于难产、臀位、或肩娩出困难等因素使臂丛神经过度牵拉受损
ž  足月及大于胎龄儿多见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上臂型

中臂型

下臂型

受损神经

第5、6颈神经根

第7颈神经根

颈8至胸1神经根

临床表现

·        此型临床最多见

·        患侧整个上肢下垂、内收,不能外展及外转

·        肘关节表现为前臂内收,伸直,不能旋后或弯曲

·        腕、指关节屈曲

·        前臂、腕、手的伸展动作丧失或减弱

·        肱三头肌、拇指伸肌为不完全麻痹

·        临床上较少见

·        腕部屈肌及手肌无力

·        如第1胸椎根的交感神经纤维受损,可引起受损侧Horner综合征,表现为瞳孔缩小,睑裂变窄等

原始反射

受累侧拥抱反射不能引出

受累侧拥抱反射通常不能引出

握持反射弱

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
ž  磁共振可确定病变部位,肌电图检查及神经传导试验也有助于诊断
ž  预后取决于受损程度,若损伤为神经功能性麻痹,数周内可完全恢复
ž  生后第1周开始做按摩及被动运动,大部分病例可于治疗后2~3个月内获得改善和治愈
ž  如为神经撕裂则多留有永久性麻痹
四、面神经麻痹(facial nerve palsy)
ž  常由于胎头在产道下降时母亲骶骨压迫或产钳助产受损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损伤
ž  面瘫部位与胎位有密切关系,常为一侧,眼不能闭合、不能皱眉,哭闹时面部不对称,患侧鼻唇沟浅、口角向健侧歪斜
ž  治疗主要是注意保护角膜
ž  多数系受累神经周围组织肿胀压迫神经所致,故患儿预后良好,多在生后1个月内能自行恢复;如因神经撕裂持续1年未恢复者需行神经修复术治疗
本章小结:
新生儿出血症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导致体内某些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活性降低的出血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轻重程度不等,予以维生素K治疗有效。
新生儿血糖紊乱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可为暂时性、亦可能为持续性,治疗以维持血糖稳定为主、同时需去除原发诱因。
早产儿代谢性骨病需引起临床上的重视。

---------------------------------------------------------

以下是可爱的原创凑字数内容

1、为何要加原创:加原创只为可以添加话题标签。

2、为何要添加标签:添加话题标签后可以按照内容分类,方便大家阅读。

3、声明:该内容以九版内科学内容为基础编制,为方便大家学习考试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为谢!!!

本文章并非作为疾病诊治依据,如有不适,请到医院就医。

儿科学属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其研究对象是自胎儿至青春期的儿童,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儿童体格、智力发育水平和社会适应性能力。

2.研究儿童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技术,不断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3.研究各种疾病的预防措施,包括免疫接种、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的筛查、科学知识普及教育等,这是现代儿科学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内容,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4.研究儿童中各种疾病的康复可能性以及具体方法,尽可能地帮助这些儿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乃至完全恢复健康。

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儿科学也不断向更深入专业的三级学科细化发展,同时也不断派生出新的专业。儿科学的三级学科分支类似内科学,主要以系统划分,如呼吸、消化、循环、神经、血液、肾脏、内分泌等。此外,还有传染病和急救医学等特殊专业。小儿外科学则为外科学下的三级学科。上述学科虽然在分类上与内科学相似,但是其研究内容及内在规律与成人差别颇大,应予以注意,不能混淆或替代。

新生儿医学和儿童保健医学是儿科学中最具特色的学科,其研究内容是其他临床学科极少涉及的方面:新生儿期的死亡率仍然非常高,占婴儿死亡率的60%~70%,此期疾病的种类和处理方法与其他时期有诸多不同,是一个非常时期;儿童保健医学是研究儿童各时期正常体格生长、智力和心理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通过各种措施,促进有利因素,防止不利因素,及时处理各种偏离、异常,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由于某些年龄阶段的儿童具有特殊的临床特点,近年来发展出了围生期医学。围生期医学实际上是介于儿科学和妇产科学间的边缘学科,一般指胎龄28周至出生后不满1周的小儿,由于此期受环境因素影响颇大,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而且与妇产科的工作有密切联系,需要两个学科的积极合作来共同研究处理这一时期的问题。随着医学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儿科学必将向各个分支纵深分化,新的学科、边缘性的学科必将继续应运而生。然而,儿科学的分化发展趋势绝不是儿科学自身的肢解终结,在学习和研究儿科学某一分支学科时,切不可忽略对儿科学基础和学科总体的潜心研究和关注。

与其他临床学科相比,儿科学有其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儿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儿童。儿童时期是机体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阶段,因此表现出的基本特点有三方面:

①个体差异、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都非常大,无论是对健康状态的评价,还是对疾病的临床诊断都不宜用单一标准衡量。

②对疾病造成损伤的恢复能力较强,常常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对比较严重损伤的转归可以为自然改善或完全修复,因此,只要度过危重期,常可满意恢复,适宜的康复治疗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③自身防护能力较弱,易受各种不良因素影响导致疾病发生和性格行为的偏离,而且一旦造成损伤,往往影响一生,因此应该特别注重预防保健工作。下面从基础和临床两个方面具体说明儿科学的主要特点。

一、概况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儿科学系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上海第一医学院儿科学系、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儿科学教研室。儿科学系为国家重点学科和“211工程”重点学科。儿科学系主要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科学各专业组成,同时还包括复旦大学其他附属医院的儿科专业。儿科学系的主要职责是承担复旦大学医药卫生各专业的儿科学教学工作,同时又是儿科医院综合性的教学和学术职能部门,还承担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教学相关事务。儿科学系办公室设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现任系主任是黄国英教授,副主任为陈超教授。

二、教学工作的发展历史

儿科学系的名称随学校名称的变化而数易其名,1952-1985年称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儿科学教研室,1985-1990年称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儿科学教研室,1990-2000年称上海医科大学中山临床学院儿科学教研室,2000年称复旦大学医学院儿科学教研室。2002年3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决定撤消教研室建制,组建27个系,儿科学系是其中之一。
建国初期为加强儿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卫生部于1953年批准上海第一医学
院建立儿科系,开始招收儿科系学生,这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儿科系之一。陈翠贞院长兼系主任,儿科系有4个教研室:基础儿科教研室、系统儿科教研室、临床儿科教研室、儿科传染病教研室。1953、1954、1955年招收了三届儿科系学生,每届30多名。1956年儿科系迁往重庆,成立重庆医学院儿科系,约1/3教学骨干和医师到重庆工作,我院儿科系停止招生,1960年最后一届儿科系学生毕业,儿科系正式撤消。在建立儿科系的同时,医学系儿科教研室一直存在,仍然负责医学系的儿科教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