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被“快餐式提问”带进坑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原文标题:《确认偏误。》

经纬投资创始人张颖微博发了段文字,原文内容大概这样:

说实话,经常会碰到一些创业者、投资人、企业家大佬们,在交流对话时,一上来就一连串式问题,快速拿走他们想要的信息答案与反馈;但等你回问他们时,他们往往就会进入待机状态,一个词一个短句地给你回复。

或者根本就不留时间让对方有同等时间去问他们关心的问题,这样的人不管用什么“大佬时间宝贵”等言辞,核心还是自私为主,几次之后我会远之,没有互换互利尊重,交流也没有意义。

该段话在朋友圈引起大量哗然产生共鸣,多数人关心“说的太对,并称自身也遇到过,身边就有”。

这种一连快餐式提问,从践行者角度得到的答案真的有效吗?还是只能作为参考依据的佐证?

首先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快餐式提问?

简单场景开始,你一定知道快餐,譬如中午加班,忙得要命,胃部发出鸣叫声音,大脑快速响应饥饿信号,点份外卖入口即食,满足其需求。

来,换个场景,你在工作中有重大问题需要选择决策,但无法确认哪条更加精确,此刻就会寻求同事帮助,于是就会出现快餐式提问场景,譬如“老王,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其实每个人大脑博弈时已经有期许答案,不过是想得到一个有利证据加以肯定而已。

大脑是懒惰的,它每秒钟要处理大量信息,当它得到自身想要的答案后,接下来交流时刻,它便会选择性过滤信息,过滤的信息都是自己潜意识中不想看到的,也就会造成“不耐烦、待机状态”等。

种种交流场景看似有效,实则并无太大价值,得到一堆别人的经验,自身没有验证的观点,很容易让决策者因信息熵增而产生“证实偏差”。

什么是证实偏差?

证实偏差(Confirmation Bias)也叫“确认偏误”,它一般指在一大堆证据里面,人更容易注意、记住和相信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忽略相反的证据。

比如去电商平台购物,多数人一般会先看评价,若负面评价占比高于内心阈值,便不会选择这家;比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在公司你喜欢位小姑娘,偶尔她微微一笑都能让你春心荡漾,跟身边朋友表达时,你也会寻找各种优点来阐述她。

从思维角度出发,偏误核心在于不管事实是否正确,均偏向支持自身的成见与猜想,内心倾向于某种假设或规则,而很少去验证它们。

这背后和大脑处理上下游信息三大系统有很大关系,分别为注意力认知神经机制、记忆系统与认知系统。

注意力认知神经机制

人脑是由大脑、小脑、间脑、脑干组成,其中脑干内含有广泛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混杂的区域,统称为脑干网状结构(barain stem reticular formation)。

它拥有上行性网状激活和下行投射功能两种功能,这种反馈投射机制主要维持中脑网状结构和丘脑继续对分组的皮质进行激励脉冲发放,以维持该分组的思维活动继续进行,也即维持对当前思路的“注意力”。

这种注意力神经机制主要承载信息带来的注意力“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条通路的控制机制,分为警觉、定向、执行三功能。

警觉是持续注意和觉醒两种状态,一种对即将出现的刺激进行反应的准备,即相对警觉(phasic alerting),另一种是固有警觉(tonic alerting)。

前者是外部信号引起的反应准备,主要受自上而下刺激驱动影响。比如你现在准备坐过山车,在马上要启动的前三分钟,相对警觉系统就额外聚焦,映射执行层为“扣紧安全带,抓紧座位栏杆等”。

而后者更多是种持续无目标的警觉状态,主要受到内在动机的驱动和自上而下的控制。是不是难理解?举个例子:电视新闻经常说老人出门一定要谨防上当受骗,网络诈骗渐渐走进人们视野,远离外汇、理财、博彩等相关敏感词汇,谨防上当受骗,这便是持续警觉状态。

警觉系统主要依托于注意力调解系统,而持续注意的相对警觉十分依赖右脑,它对我们接受信息的处理也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定向系统与执行系统

注意的定向系统功能是从各种感觉器官输入的信息中,选出有意义或与当前活动相关的信息,并最终将注意力实现在一个实体或目标上,也称之为对信息的筛选过滤器。

实验研究,定向注意系统由背侧系统和颞侧系统两部分组成,其中背侧系统主要在顶额页区域以及额叶眼区,主要负责的是有意注意的加工。

是不是很复杂?举个例子:有孩子的家长经常听老师说,孩子上课总是不集中,总是开小差,写作业拖拖拉拉,小动作比较多,核心训练的便是“定向系统”。

同时成年人也有这种情况,譬如到公司忙了一天,晚上写日报时发现所做工作就2~3个,感觉效率很低,其本质也是定向注意系统过于分散的原因,它对大脑新皮质层有意无意抓取的信息没有相关组合排列,就无法聚焦。

那么注意的执行系统是什么?

它有很多别名,譬如监督(supervisory)系统、选择(selective)系统、冲突解决(conflict resolution)系统和集中注意(focussed attention)系统。

其主要有两个核心功能,其一对信息自上而下的控制,其二监视和解决各神经区域之间额冲突,比如计划与决策、错误侦查、调整思想与情绪、克服习惯行为等。

什么意思呢?举个简单例子:现在有两个英语词red和green摆在你面前,red这个词用绿色的签字笔写,green词汇用红色签字笔写。让你在各种随机组合情况下,分别按照颜色快速读出英文词真正意思,然后比较下读取时间。

在两个英文词组同时黑色的情况下,大脑识别速度相对快,若有意干扰,则效率便会降低,这便是注意系统在自上而下的控制“决策”,防止行为出现偏差。

看到这里,那么注意力的认知神经机制对信息有什么影响吗?

如果从自上而下角度,即大脑出发到眼睛,我们所处理信息的方式为“既定的目标调动大脑已知信息”,而已知信息本质就会基于旧场景进行建模、储备。

如果从自下而上角度,即眼睛看到信息审视反馈给大脑,我们所处理信息方式为“先看到、思考,再存储记忆”,而新信息就会找匹配场景;若无场景,它就会形成记忆碎片,这些碎片将会是下次处理事情的依据。

信息的记忆与处理

注意力认知神经机制中的警觉、定向、执行三功能都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其中成年人最为重视的应该是“定向系统”,多数人在工作中目前往往会精力匮乏,其部分原因在于外界因素影响。

比如写作时跳出微信、网页弹窗,每次不经意的点开动作,都会使定向系统分散,久而久之大脑的认知资源便会耗散,除日常锻炼聚焦以外,我们在来看大脑是如何记忆与处理信息的。

如何记忆信息?

美国精神卫生研究院神经学专家保罗· 麦可里恩在1970年提出的三脑理论(Triune Brain Theory)中指出,人有三大记忆系统,分别为“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系统”

瞬间记忆一般保持时间在1~2秒内,也叫感觉记忆,视觉后象是瞬间记忆的例子,在瞬间记忆中,信息是以感觉痕迹保存下来。比如你在逛购物APP,某个店铺商品详情页颜色特别亮眼,与其他店形成鲜明对比,大脑就会瞬间记忆它,但你进去逛一圈发现没有喜欢的商品,30秒后就会忘记。

如果瞬间记忆的信息加以处理,当意识到瞬间记忆信息对自己有用时,可能会转移为短记忆,否则就会消失。短时记忆被称为瞬间记忆与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阶段,它有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环节,一般不复述的情况下只有5~20秒。

根据研究表明,记忆广度与内容有关,如果呈现的是无关联的数字、字母或无意义音节,记忆广度就相对比较短;如果内容是有意义,能够匹配已有脑中预知编码,就可以扩大“块”的容量来增加广度。

长时记忆是能够保持许多年甚至终身的永久性记忆,它的容量似乎无限,主要是由短时记忆内容加以强化而来,也有由于印象深刻一次形成的。比如你去蹦极的场景,在多数人的脑中会形成长期记忆,因为它足以强化和刺激警惕系统,从短记忆到长记忆转化。

19世纪末期,H·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中指出,人长时记忆的信息和组织若没及时调动使用,也会有遗忘的规律,比如小学时学过的公式、读过的诗词。

人在工作中一般会用到长记忆,调取方式有两种:回忆和再确认。这两种形式提取信息都需要运用一定策略,即依靠一定线索和选择一定中介,这方面大脑一般会采用“搜寻理论”。如:领导让你做份市场调研报告,这时大脑首先就会搜寻以前是否有成型框架方法论或看过相关文章,然后找出再确认。

大脑提取信息是根据信息意义、系统等来搜寻记忆痕迹,使痕迹活跃,回忆起有关项目,那么这些信息就一定对吗?其实未必,只是建立模糊框架在脑中而已。

如何处理信息?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大脑是信息加工系统,其关注的核心是刺激输入和反应输入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即“信息加工的过程”,信息加工的方式通常最常提到的有两种,平行加工与序列加工。

平行加工(parallel process):也叫并行加工,即同时对多个刺激进行加工,认知心理学自60年代创建以来,由于受到图灵机与冯·诺依曼计算机的影响,认为人脑的信息加工活动以序列化方式进行。

序列加工(serial process):又叫串行加工,即每次只对一个刺激加工,完成后再加工下一个刺激。

这个问题也是认知心理学争论的焦点之一,比如,你在阅读本文时加工完前一个词再加工下一个(序列加工),还是同时对知觉范围内的刺激进行加工(平行加工)?

比如在下图,请你分别从下面两幅图中搜索出三角形。

尽管两图中需要加工的图像的数量特别大,但你第一反应和准确率是完全相同的,原因是你对这些图像进行了“平行加工”。

平行加工主要处理简单信息,它的流程大概为:通过信息的输入、登记、编码、存储、改造或丢失、提取、输出等实现最后反应。

比着平行,序列加工相对复杂一些,它当中包含“理解、推理、消化”三个过程,它需要将信息按照一定顺序进行处理,比如我们常说的背单词的拼写、记电话号码,此时信息是需要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好才有意义。

其中某个细节出错,可能会让信息失去原本的含义,如果我们把平行加工命名为“短时记忆”,那么它包含:对词语短时记忆、句子短时记忆、数字记忆三个板块。比如:π = 3.1415926 5358979,可能很多人只记得前面;比如:English,你需要学会语法,音节等多个模块排列组合。

平行加工与序列加工的水平高低,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某种层面来说,人们常讲的智商、智力更能反映一个人是否“聪明”(例如很多学者发现这两种类型的加工水平高低,比单纯智商水平高低对学业成绩有着更强的预测性)”。小时候说一个人学习能力强不强,其本质就是“平行与序列”加工能力的综合运用。

从认知过程而言两者是一起运行的,并且没有先后顺序,可以说我们做的大部分脑力活动都需要这两种加工方式共同参与,当然它不仅是一种能力,更代表着不同加工风格,至于哪种风格,可能是自动的,也可能是受到意识控制的。

认知系统的形成与迭代方式

认知分为先天的和后天塑造。先天的比如密集恐惧症,深深印在记忆里、遗传到骨子里;后天则为内容、经验加工后塑造的,认知概念形成基本还是两个方向,一个是自上而下,一个是自下而上。

自下而上生成认知

小屁孩时,你看到一只鸟,母亲跟你说这是一只鸟,下次你再看到,你就问,妈妈这是鸟吗?得到肯定回答后,你就会把这个长着翅膀会飞的客观事物称为鸟。

再之后你看到一架飞机飞过,老师告诉你这不是鸟,你就会很疑惑,然后自动把鸟这个词的属性进一步缩小,会飞的不仅是动物,还有机器,这就是自下而上认知加工。

自上而下生成认知

上学起老师教你的历史、数学课本上看到的知识,长大后的社会经验统称为自上而下的认知。

比如“思维”这个词,当你得知这个词时,你会比较陌生,因为这个词的客观主体很抽象,不像上面提到的鸟,这是外界切切实实可以观察到的。而思维这个词需要后天不断思考,总结抽象概括,从而得到它具有的属性。如书上有句话说:思维是种心理活动,然后你就会知道思维是属于一种心理现象。

在不断的认知中,逐渐会把这个抽象概念与具体形象结合起来,比如后来你就会知道在决绝问题时就是思维的过程,把抽象的概念与实际观察到的现象相结合,这就是自上而下获得认知的过程。

复杂信息的认知

工作中你每天总要看很多报告,做一些艰难的事情。没办法,我们都在推动社会进步,而这本质背后其实是对问题后面“信息的再处理”。

人的大脑从5~30岁属于建模阶段,此时是建立自身知识体系、大量摄入基础学科内容塑造基础认知时期。30岁~50岁这个阶段塑造模式基本成型,这时大脑的主要任务就变成完善模型,也就是在不改变根基的情况下微调各种参数。所以你会看到小学时英语不好,30岁以后学习难度就比较大。那么我们再来看复杂信息如何迭代认知的。

为了方便理解我用图片概括,如上图所示,复杂信息是零散信息的汇总组合,它也可能是一份报告、白皮书,如果我们想要理解,就需要拆成单一要素。

大脑序列加工的前提是信息的各个成分之间是有相关关联,或有某个需求存在的,比如你要做份PPT,那么就需要找各种信息汇总,然后美化成为一个整体。

那么在加工过程当中,就会出现证实偏差,譬如“你得到的信息是否准确来自于报告、研究材料、论文,还是来自于网络上道听途说。”再比如你在网络中看到某明星离婚事件传得沸沸扬扬,但本人从来也没回应,这便是没有证实的信息,所以信息的准确起到巨大作用。

除娱乐新闻外,对工作中信息加工悟性的高低、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也直接决定序列加工后某个整体的准确性,这便是迭代认知的过程。

但是大脑总是趋易避难、爱幻想,就是在记忆之前就假设记忆的内容是固定的,这就是思维定势。人的理性脑反之更容易思考,但趋于感性和本能,我们便会简化其信息,这就会造成最后的证实偏差。

所以复杂信息能够迭代认知,但在信息经过注意力神经机制、大脑处理信息模型、记忆模型的预测编码过滤后,似乎信息也不那么准确了。

锻炼奖赏系统的回路

大脑的社会痛苦与物理疼痛共用同一套神经认知网络,所以大脑感到愉悦幸福与吃到美味食物、受到他人赞美时,就会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从而就会不断强化回路。

多巴胺的底层原理

多巴胺是种神经递质,它有三个功能:运动控制、行为控制、学习记忆。

站在确认偏误角度主要说下什么是行为控制?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动机系统,即奖赏系统、上瘾机制。动机系统分为奖赏系统与惩罚系统,奖赏主要是由多巴胺来实现,掌控欲望;而惩罚的核心与恐惧、损失有关。

现在我们对多巴胺有模糊的认知后,借用《自控力》当中的话来说,多巴胺主要一种“我想要”的冲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欲望。记住不论是色欲、食欲、趋易避难,收藏欲也好,本质都是多巴胺在作怪,它也是漫长进化而来的,基因通过多巴胺操纵欲望,让人及时获取水和食物。试想下如果我们对这些不感兴趣了,那基本就没有进步与再生的能力。

所以总结来说,欲望是保证生存繁衍、万物竞争的底层机制,而驱动欲望的介质便是多巴胺。

确认偏误层面来说,多巴胺可以让我们错误规避,即犯错后惩罚系统让大脑接收教训,下次不再犯,但多巴胺无法避免“正向强化的一切”。

比如:我们总喜欢一些性格、年龄、未来前途测试的软件,其核心也是透支欲望,在确认偏误中,造成心理因素。最重要的一点为“波丽安娜效应”。什么是波丽安娜效应?

波丽安娜这个名字来自于美国一部畅销小说《Pollyanna》,小说的女主是一名很乐观的女生,所以心理学界就借用其名字,来形容多数人普遍就是很乐观的。

简单来说,我们很容易对别人对自己正面的描述表示认同,并且会不断强化,因为研究证明,在潜意识层,人脑会更倾向于关注“乐观、积极向上的信息”。或许没有人会喜欢别人直言不讳地说你“这有问题、那有问题”,除会得罪人外,别人也不愿意听。

就像“性格测试”,我们多数时候愿意去接受的,就是对自己某些程度正面地分析;而面对有些较为负面的,我们会说:“这一点都不准。”但“准”与“不准”,其实只是根据我们对于自己性格的印象来判断而已,所以那种测试本质显示的是一种想要别人了解的态度,是一种安慰跟寄托。

这也解释了工作中,为什么预期的结论更容易被相信是真实的。事实证明,人们会降低自己的标准从而接纳符合预期的证据。

所以,从多巴胺奖赏系统来说,波丽安娜效应会让大脑接受的信息,加上一层对自我认识的强化滤镜,也就造成“人们大多偏向于对他们自己的正面描述表示认同”。

怎么打消这种偏差?

其一,从唯经验论改为唯事实论,经验固然重要,但经验太多会造成线性思考,还记得上述中的30~50岁大脑塑造阶段的心智模式吗?

它属于完善模型,而非打破从零开始建模,这也就有了30岁后很多人求稳定,而不愿意冒险,因为微调的决策在自己“舒适区”,而建模决策属于“伸张区”。唯经验论能够参考的重要因素在于“复盘后如何失败的”,这些信息虽不能保证成功,但能避免老路。

其二,竞争假设分析法,这也是我工作中经常用的,你的竞争对手在怎么做?大概分为8个步骤,分别为:

确定假设方案,列出事实证据,

制作矩阵图考察证据,改善矩阵,

质疑假设,质疑证据,

报告结论,找到逆向指标。

其三,采用正测试策略,基于各种事物证据,推论尝试探索性测试,均衡地考虑各种观点,证明一个特定观点后,再往后进行推演。

正是所谓的找到预期性规律底层的“偶数”,运用互联网话说,基于最小MVP后,慢慢完善推进,因为一般来说积累反馈的信息量越大,表明预先的假设至少是部分正确。但当假设过于简单时,积极反馈的信息可能就比较少。

其四,证伪论,从反面去思考,举个例子,比如说天下乌鸦全是黑,天鹅是白色的,这两句话均具有可证伪性,因为你去找白乌鸦、黑天鹅就可以了。

伟大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之所以提出证伪论,就是反对经验,主张科学具有人性方面,即科学理论可能错的。同时他还认为证实和证伪间的不对称性,即经验证实所需要的经验次数是无限的,但经验证伪却不同,一个伪经验就足以推断出这个结论是伪结论。

所以犹如查理·芒格在告知投资人时反复强调,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可能就找到了答案。

最后总结:回到开始,对别人一连串珠式提问,对自己的判断决策真有效吗?有效:心中未解答案,别人给你了肯定语句。无效:得到一些没有佐证别人碎片化经验。

所以,在这个不确定性变化世界,我们怎么才能防止“确认偏误”呢?除了对上述底层信息的认知外:

其一多看行业报告,吸取前沿准确基金趋势洞察,因为钱流动的地方代表市场的方向;

其二多看对手的失败经验,寻找在哪里跌倒。

其三多拥有批判性精神,问完为什么,顺便问句“依据哪里来”;

其四做事之前别想着我这么做对不对,思考“我还有哪些错误的判断没想到”;

其五多实践,少空想。

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祝你成功。

部分关键文献参考:

1.警觉与时间期待效应综述

2.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瞬时、短时、长时记忆

4.平行还是序列?——视/笔译认知加工模式实证研究述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

(0)

相关推荐

  • 如何改善记忆?你需要先了解这些

    作者丨索菲菲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对人类的记忆建模 记忆,是人类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再度进行知觉的方式.既是一切自我认知.社会交往和思维活动的基础,又是一 ...

  • 认知天性读后感

    认知天性这本书,帮你解决.读的慢.读不懂.读完就忘的难题!本篇主要讲利于人类大脑重要的一些学习模型,让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拒绝无效努力! 我们都是不尽职的学习者 一丶我们学习有三个误区 (1)轻松学习 ...

  • 如何决策。

    本文大概7500字,如何做好决策. 这是智远的第0149篇成长笔记的分享. 让我们先从一则故事开始: 某天中午吃过饭同事喊你一起"开黑"娱乐下,你打开手机屏幕中弹出消息提示,&qu ...

  • 重新认识心与脑的功能

    老子曰:"一阴一阳谓之道".宇宙间的一切都是由"一阴一阳"构成的.关于"道",无论是专家学者或者平民百姓,都有各自的先天和后天因素,所以都有 ...

  • 正视借调弊端,谋定而后动:怎样才能不被“借调”带进“坑”里?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不要一遇到"借调"就盲目答应.建议首先运用本文所述的思路和方法,全面深入地加以分析,谋定而后动! 借调指用人单位之间因工作需要而采取借调工作人员的 ...

  • 医生科普:孩子一岁前容易遇到的坑,妈妈要避开别把娃带进坑里了

    自然界中能力越强大的动物,后代越是脆弱. 我们人类主宰着地球,人类的后代在刚出生的时候非常的脆弱,胎儿期妈妈各种担惊受怕,孩子生出来之后也没有自理能力,甚至连移动都需要妈妈的帮助. 一岁前的孩子叫婴儿 ...

  • 餐厅全案装修设计,最容易把门店带进坑且把门店干倒的做法有哪些

    品深餐饮全案策划设计机构10年来有幸服务了200多家餐饮品牌企业,实现了1000多家餐饮门店的落地成效,缔造了100多个品牌.在此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很多家的餐厅装修设计,接触了很多餐饮投资者和餐饮业主 ...

  • 餐厅全案装修设计中,最容易把门店带进坑且把门店干倒的做法有哪些?

    品深餐饮全案策划设计机构10年来有幸服务了200多家餐饮品牌企业,实现了1000多家餐饮门店的落地成效,缔造了100多个品牌.在此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很多家的餐厅装修设计,接触了很多餐饮投资者和餐饮业主 ...

  • 还在用大数据思维做培训评估?小心掉进坑里!

     专栏作者/叶韬 用一生逗乐上帝的绩效实践者. 前些日子,在思齐论坛分享了一个案例<培训开发的双场景聚焦>,结束后有不少同行找到我,表示对于N司借助全员能力扫描数据,实现学习项目的四级评估 ...

  • 买房子要把车位一起买了?提前知道,避免掉进“坑里”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增加了,汽车已成为一个家庭的标配.随着车子越来越多,停车越来越难.在过去,买房就只是买房而已,如今,买房还要考虑一个问题:买房时,有必要把车位一起买了吗?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开发商 ...

  • 重庆宝马女竟开车把人带进“沟”里?事实却令人难以启齿...

    重庆的道路相信重庆的各位都有亲身体验,而没去过重庆的朋友们也都有所耳闻.而近日就在重庆,一则新闻映入眼帘. 一辆宝马X3可能因为女车主不熟地形,居然将一辆停在路边无辜的小车"怼"下 ...

  • ​以苏麻离青来看元青花,极有可能你会掉进坑里!

    谈元青花必谈至正型,谈至正型必谈苏勃泥青(苏泥勃青,苏麻离青). 收藏圈里对元青花的认知,多来自一瓜半枣的零星鉴定知识,好似古代寓言盲人摸象的故事. 摸到鼻子的说元青花是圆筒形的,摸到身子的说元青花是 ...

  • ​以苏麻离青来看元青花:极有可能掉进坑里!

    谈元青花必谈至正型,谈至正型必谈苏勃泥青(苏泥勃青,苏麻离青). 收藏圈里对元青花的认知,多来自一瓜半枣的零星鉴定知识,好似古代寓言盲人摸象的故事. 摸到鼻子的说元青花是圆筒形的,摸到身子的说元青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