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笨小孩:央视曝光“差生”真相,别让这个病毁了孩子

 文丨 优宝
父母A:“一年级的小孩都是考双百,全班一个下90分的都没有, 我儿子考了65分……”
父母B:“小学一年级上学期刚过两个月,相比同龄孩子,我家孩子就落后得比较明显。”
父母C:“在班里,我女儿最好的成绩是考过一次倒数第三名,一般时候都是倒数第一、第二。”
这是来自三个真实家庭的抱怨,从小学成绩就这么差?那这些孩子肯定不是懒就是笨啊!
可随着这部央视纪录片《我不是笨孩子》的视角,却为我们揭露了一个不一样的真相。
阅读障碍孩子的世界
纪录片中三个家庭里的孩子分别叫校校、群晓、若汐,他们6岁之前还和其他同龄孩子一般无二,甚至还比大多数孩子更聪明一些。
可随着幼升小问题便逐渐显现出来,就像文章开头提到他们父母的抱怨,明明自己很尽责、想了各种方法引导孩子学习、帮他开窍,但愣是一点效果没见着。
第一集的校校从小的那股机灵劲便深得周围大人的喜爱,谁见了不在夸一句:“你家儿子长大了一定有出息。”
但自从上了小学后,校校先是在识字上磕磕绊绊,无论看多少遍,写多少遍,就是记不住,读不懂题,数学不好,记不住字母顺序,英语成绩更差的一塌糊涂……
他读的东西,都是脑子里联想出来的,比如“农民”能读成“农庄”。校校自己也说:“我看书的时候特别累,那个字都一闪一闪的。”
由于学不会,校校开始逃避学习,经常急得妈妈直挠墙,但对孩子却也是没法没法的。
在另一个孩子群晓家中又是另一番景象,妈妈对儿子要求极其严格,每天亲自教数字、拼音和汉字,制定了严格的计划并认真执行,几乎全年无休。
如此努力坚持到孩子四年级,儿子的听写速度依然缓慢无比,更糟糕的是教了那么多遍的一个字还能多笔少画,甚至写出一些不存在的偏旁部首。
为此妈妈也是没少着急上火,更一度与总护着孩子的爸爸差点闹离婚。
她家的儿子群晓对自己也要求很高,堪称同龄孩子中刻苦自律的典范。
但面对付出常人数倍努力却依然无果的结局,与妈妈日渐暴躁的情绪,群晓已经从原来活泼幽默的小话痨转变成一个沉默寡言的小男孩。
和他们比起来,第三个孩子若汐恐怕最为“不幸”的,因为不但她被母亲的日常“学习指导”是拿小棍儿敲、撕卷子、打骂哭喊,她还有一个学霸姐姐。
若汐每次看到姐姐的一大摞奖状心里都不是滋味,她就是那个最好成绩也不过是班级倒数第三的孩子。
有一天,老师吼她:“别人都能学会,就你学不会,不行你就退学吧!”当时年仅6岁的她当真了,吓得回家躲角落里默默流泪,饭也不吃,连着发了几天烧。
在班里被同学嘲笑、被老师批评,在家还要面对父母焦虑、烦躁的情绪。
这三个孩子最共同的一点就是,明明脑子里知道,但一下笔就是写不出来,而这便是典型的阅读障碍。
这不是什么精神或心理疾病,而是生理上的缺陷,简单说来就是一种大脑综合处理视觉和听觉信息不能协调而引起的一种阅读和拼写上的障碍症。
而且阅读障碍还并不罕见,一项对北京学龄儿童的调查显示,大约5%-8%的孩子有阅读障碍。
也就是说学校里30个孩子的班级,平均一个班就有3个“中招”,程度轻重不等。
在这些孩子眼里,读起书来文字在跳舞,看汉字还好,看英文会更为严重:
法国脑科学家Stanislas Deenu博士认为,这是因为文字出现的历史太短(5300年前),在一部分人的基因中大脑还跟不上它的发展。
其实我们的大脑中并不具备专门阅读的区域,一般人之所以没有受到影响,只是大脑各种功能协调、运行良好的结果。
但对有阅读障碍的人而言,负责将视觉信号转化成文字信息的那部分脑区没那么活跃,所以文字不能顺利转化成声音信号。
不过,当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通常也会给你打开另一扇窗。
是病也是天赋
与因为智力低下而引起的阅读障碍症有很大不同的是,一般的阅读障碍者智商都非常高,甚至不乏一些天才,比如达芬奇,爱迪生,爱因斯坦,肯尼迪等。
就连我们更为熟知的乔布斯,小时候也曾饱受阅读障碍的困扰。在一次采访中,他说:
“我认为阅读障碍并不是一种残疾,而是一份上天的礼物。
这意味着,我和其他的阅读障碍者可以通过图像来改变世界……相比于没有阅读障碍的人,我可以更快的读懂人们的表情、画作、建筑、景观和所有视觉世界中的景象。”
科学家们的研究发现,多数有阅读障碍的孩子确实有超乎常人的空间想象能力,他们在执行视觉图像任务时表现突出。
比如,有对比实验发现,在判断“立体图形是否成立”时,有阅读障碍组的速度差不多能快一半,这些特质使患病的孩子更容易在科学、医学、绘画和建筑领域有出色表现。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聊起自己最近的经历与感悟:
最近重温了电影《阿甘正传》,阿甘从小就是一个智力和身体都有缺陷的孩子,童年时期小伙伴们都嘲笑他,没有人愿意和他一起玩。
但阿甘的妈妈却从未放弃他,面对别人异样的目光,妈妈告诉他:你要知道,你和身边的一样,并没有什么不同,你要相信你自己。
面对人生的每一次挫败,妈妈始终站在他的身后支持他、鼓励他。
在妈妈无条件的爱中,阿甘从一个智商只有75分,不得不进入特殊学校的孩子,到成为橄榄球健将、越战英雄,他达到了许多身心健全的人一生也难以企及的高度。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只是花期不同,只要用心呵护,总有一天所有的美好都会如期而至。
在央视这部纪录片的最后,每个家庭的父母也都迎来了与孩子、与自己的和解。
校校的妈妈开始帮助孩子制定适合他的学习计划,教完忘了?没关系,再教,再忘了?再改、再教……
她说,“不会没事,咱们去学,只要努力没有什么做不好。”她开始相信滴水可以穿石。
群晓妈妈其实一直都将儿子的努力、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看在眼里,她对儿子说:
“你不管怎么样,爸爸妈妈都特别爱你,不是因为你努力,而是因为你做到今天这个样子特别棒!”
若汐的妈妈特意为小女儿准备了一张奖状,上面没有什么鼓励的话语,只有爸爸妈妈的名字和一颗爱心。
纪录片也一直跟拍了每个孩子后续的成长结果,毫不意外的他们都迎来了极大的改变,获得了很好的成就。
仔细想来,这些孩子最需要不是什么适合于他们的学习方式或方法,而是父母的理解,是能被别人接纳的自己不完美的一面。
他们需要这些,而每个正常孩子乃至我们自己也都需要。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