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方柏:一文学透《伤寒论》的53种发热

学习名医经验,领名医著作书籍

发热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治疗发热的水平往往最能看出一个医生扎实的基本功,而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述了发热的多种治疗方法,而各种表现的病机、治疗、预后转归均有不同。

何为发热之死症?

六经各经的发热有何特点?如何加以鉴别?

如何根据发热情况确定治疗准则?

本文将一一为您解答,全文约4000字,阅读时长约8分钟,请您耐心读完或收藏一下慢慢读。

彻底学懂《伤寒论》关于发热的论述。

正文分割线

发热一症,在《伤寒论》中有116条,约占条文的三分之一,分布在除少阴病篇以外的各篇当中,可谓是伤寒的一大主症。

有必要从不同的侧面对他进行深入探讨,充分揭示其理论和临床意义,从而推动仲景学说研究工作。

一、发热的提法

《伤寒论》的发热,包括病人自觉发热或医者扪之有异常热感。

仲景描述这一症状采用的提法有53种。

表发热时间的有:日哺所发潮热、时有微热、时发热、身热不去、潮热、续得寒热、更发热等;

表发热程度的有:发热、热甚、小有潮热、有潮热、面有热色身、微热、身大热、有热、身灼热、微热等;

表发热状态的有:烦热、蒸蒸发热、灼热、往来寒热、翕翕发热、恶热、其热持续在热势不罢、形似虐等;

表发热部位的有:足下热、其外有热、表里俱热、一身手足尽热、里寒外热、表寒里热等;

表鉴别意义或特殊情况的发热有:反发热、反悟恶热,却复发热等;

表发热与病机关系的有:必发热、热甚者厥亦甚、热微者厥亦微、暴热来出等;

与寒(厥)对举的有:发热恶寒、先厥后发热,厥少热多、先热后厥、不恶寒反恶热等。

以上仅择要举之,从这些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描述中可以看到,用体温表所反映不出的多种热型和低热、中热、高热、超高热的不同热势,同时还可使我们获得规律性的认识。

研究这些不同的提法,可以从乍看相同的发热中区别它们所代表的不同病机,

如“寒热往来”同“形似虐”,前者寒热无休作之常,为太阳表邪未尽,后者休作有时,为少阳常见之征。

“热势不罢”同“热续在”,前者言热势未减,系阳复太过,后者为热势减而尚未全休,乃阳气来复。

又如“翕翕发热”和“蒸蒸发热”,前者热势轻,病在表,后者热势重,病在里。

可见从发热的提法上,反映了仲景对它的高度重视和科学构思。

二、发热与六经

《伤寒论》六经除太阴经未明确提到发热外,其余五经均有发热。

太阳一经对发热的提法达26种,涉及54个条文,其中“发热”一词出现28次,

发热者热势一般之谓也。

“发热恶寒”一词出现5次,“无大热”出现5次,还多次使用了“微热”、“有热”等提法,

可见太阳病的发热一般不算太甚,而以“恶寒发热”为代表。

“恶寒发热”者,寒时亦热,热时亦寒之谓也。

它反映了寒束肌表,卫阳闭郁,营阴郁滞的病机,也反映了“太阳之上,寒气治之”的病理特点。

当然,太阳篇也有“灼热”、“热甚”、“表里俱热”等热势甚的提法。

而那是同鉴别、救逆、并病等条文同时出现的,本质上已不属太阳病。

阳明篇对发热有18种提法,涉及31条。

若将对潮热的各种描绘性提法加在一起占十条,可见潮热是阳明病的多见热型。

“潮热”者,似潮水之定时而至。

阳明旺于申酉,此时经气与邪气相争,故发潮热,反映了胃肠燥热实的病机。

它同“蒸蒸发热”(热气蒸腾,从内达外),“恶热”(发热而怕热)一起,

构成了阳明病以热自内发,热势甚为特点的热型,反映了“阳明之上,燥气治之”的病理特点。

《金鉴》云“阳明病有外症内症。

潮热、自汗、不大便,内症也,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外症也。”

内症说明里热与燥屎相结,腑气不通;外症说明燥热亢盛于内,充斥于外。

无论哪种情况,热型都是第一诊断依据。

少阳病发热条文有三,除“无大热”系鉴别条文外,“往来寒热”为其代表热型。

“往来寒热”,指寨已而热作,热已而寒起,定时或不定时发作的情况,

反映着邪气虽不太盛,正气却也不强,邪气既不能遽入于里,正气也不能祛邪出表,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的病理状态。

少阴发热共出四条,只三种提法,

(1)  “一身手足尽热”,为寒邪化热,脏邪转腑;

(2)“反发热”,“反”者,异乎寻常也,强调它的特殊意义,包括292条(阳气来复)、301条(太少两感);

(3)“里寒外热”,为阴盛格阳。

可见少阴发热,或为假象,或为兼证,或为病理属性的政变。

三种提法,代表着四种病机,反映着病情好转或危殆的不同情况。

厥阴对发热的提法有13种,涉及19条。

病至厥阴,正气衰竭,气血紊乱,阴阳失调,寒热错杂,

故基本(也是独有)热型为寒热胜复,表现为厥冷与发热交替出现。

盖阴寒胜则厥,然阴极生阳,当阳气来复,正气胜邪,阳气外张,则必发热;

如正气内怯,阳气衰退,又复转厥。

它反映了正邪交争,阴阳消长,因极而变的特点。

篇中又以“热势不罢”(332)、“热不除”(341) 反映阳复太过,以“热续在”说明阳气来复。

有一点值得提出,“发热”一词,篇中凡出现八次,其中四条与下利、厥逆并提,为阴盛阳脱之死候,与太阳等经“发热”之含义是不相同的。

此外,任宿乱和阴阳易差后篇中,头出发热五条,计四种提法。

其中394条“更发热”是病后余热不除的一个热型。

由于伤寒经不仅主一病,一病不独主一经,例如同是太阳,有伤寒、中风、温病、蓄水、蓄血及各种变症之异;

同一头痛,有在太阳、阳明、少阳和厥阴之殊,故每经各有多种热型,同一热型又可见于多经。

同时,疾病除普遍规律外,还存在着特殊情况,并受正气盛衰、邪势强弱、治疗当否和有无并发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再加上禀赋与个体差异,这就使临床的发热表现得各式各样。

仲景为了具体地反映这些复杂情况,使用了数十种提法;

为了教人得其要领,各经又总以一定形式示人以发热的特点,使有规可循,有法可依。

虽然如此,发热的范围还不止于这些,它存在于大量的省文条文中。

各经特有的热型,有时又以变异提法出现,如少阳篇265条只提“发热”,

然脉症合参后,显系往来寒热,这些都是应当注意的。

三、发热与八纲

深入探究仲景之书,可发现发热乃形成八纲之重要条件。

如“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这里将有无发热,作为辨外感病阴阳两大类之总纲。

又以“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作为辨寒热真假之依据。

这里仅用了病人的外在情况 “身大热”、“身大寒”,联系其对衣(热)的喜恶,即可对八纲中寒热两纲作出判定。

同时用“恶寒发热'、“翕翕发热”以表病之在表;

用“蒸蒸发热”、“恶热”以表病之在里;

用“潮热”、“表里俱  热”以表邪气之实;

用“反发热”、“里寒外热”以表正气之虚,从而为八纲的形成提供了依据。

并以整体恒动观,不断地用发热的纵横联系,具体地反映着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情况。

如从麻黄汤的“发热恶寒”,到麻杏石甘汤的“无

大热”(“大”,即大表之大,非大小之大,故“无大热”者,谓无表症也)到白虎汤“表里俱热”的变化过程,

可勾出一副从表到里,由寒变热的关系图;

从“潮热”之用承气,到“反发热”之用灸少阴,到“里寒外热”之用通脉四逆,到“发热而蹶,七日下利,为难治”的变化过程,

可勾出一副由实变虚,由热变寒的关系图;

同时还可从厥阴之“呕而发热” 的脏邪还腑,“下利有微热而渴”的阳气来复,

及“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的寒邪化热等,看到疾病在表面背后的真正属性。

可见尽管病有在各经的不同,主症也不止一个,然仅根据不同的热型,就可反映出表里寒热虚实的不同变化。

相反,同一热型,在不同情况下,又往往反映着不同的八纲属性。

如“往来寒热”,有半表半里之小柴胡证,有偏里之大柴胡证等。

可见发热灵敏地反映着阴阳量的差别和阴阳失调的情况,而这种失调,正是形成各种证候的根本原因。

故可以说离开了对发热的深入分析,八纲辨证是难以确立的。

发热是形成八纲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八纲中最直观,最易掌握的概念。

四、发热与诊治

《伤寒论》中的发热,不仅同其他伴见症一起,可对多种疾病作出诊断,同时也是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

如“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这里仅因出现“反发热”一症,即改变了疾病性质。

又如“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

这里“不恶寒但热”被作为判断病转阳明否的唯一依据。

发热在病机和诊断上的地位,决定了它在治疗上的意义。

发热同其他伴见症一起,作为遗方用药根据者,计67条,其治法包括了正治、反治、针灸等多种。

它的重要意义若被忽视,就会导致误治。

如“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仲景将“热甚”作为病性属实的典型症状,可见它在辨证论治中的重妥意义。

发热又是判断自愈、证候转化、变逆或死亡的一个重要依据。

全书用发热同伴见症结合,以判断预后者,共21条。

此外,《伤寒论》提及服白散后出现  “身热”,是对药物造成发热现象的最早记载。

五、发热的利弊

如果我们将太阳病的“发热恶寒”,阳明病的“潮热”,少阳病的“往来寒热”联系起来看,则可看出,它们都是正气抗邪的一种表现。

故《素问,热论》云,“热虽甚不死。”

如果我们把“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

和厥阴病的“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自愈”联系起来看,

可以知道病入三阴见到发热,原因之一是阳气存在或阳复胜阴,乃疾病向愈的希望。

相反,若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踡,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可见厥而无热,就是正气消亡。

也许有人要问,厥阴病的344、345条,均明言“伤寒发热...死”,难道此等发热亦表示正气存在吗?

答曰此两条属虚阳外越,阳气将绝,同前面所举少阴两条纯阴无阳本质相同,故均曰“死”。

然必将其最后一分阳气耗尽,方会毙命,观临终者体温急剧下降可知。

故即使如此地步的发热,亦代表着正气抗邪的最后努力。

综观之,寒乃邪气干正,热乃正气抗邪,寒之轻重,表现着邪之微盛,而热之有杏,代表着正之存亡。

伤寒发热条文如此之多,发热涉及面如此之广,而直接用白虎等清热剂者,寥寥数条而已,

这除了说明伤寒的感邪性质和仲景之重视病因治疗外,

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仲景并非认为发热对人体一概都是不利的。

故其治疗着眼点,总是令阴阳自和,而将发热情况作为实施这个治疗总则的重要依据。

拙意并非认为发热是有益的,只不过将这一重要主症具有的积极意义——抗邪力盛,阳气来复和正气作抗邪的最后努力的一面加以强调,从而帮助认识仲景的疾病观而已。

不言而喻,热势过高,发热过久,不仅可伤津耗液,甚至会引动肝风,逼乱神明;

也可壮火食气,使阳气在发热过程中受到损伤,

从而导致气阴两伤,乃至阴竭阳脱,阴  阳离决之严重后果。

故《伤寒论》在治疗上,除病在阳明用白虎外,病在太阳之表和厥阴之里,亦均用白虎。

对服桂枝汤反烦 (实即热)不解者,还采用了先刺风池、风府,以泄风退热。

可见必要时对发热还是采取了果断措施的。

同时对发热可能造成伤津耗液的问题,在治疗时亦充分予以注意,

如桂枝只取微汗,承气得下即止,以及白虎之用粳米等。

总之,既不是一见发热就退热,亦不是对发热不加处置,这一治疗原则,反映了仲景对发热的认识。

结语

本文通过不同侧面,探讨了仲景对发热的深刻认识。从而认为发热是六经证候规律的反映,八纲形成的重要条件,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和正气抗邪的表现形式。

END

以上就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刘方柏教授关于《伤寒论》论述“发热”的全部解读内容。希望能帮助各位有效中医师加深对于经典著作的理解。

(0)

相关推荐

  • 详解六经八纲辩证体系

    上一篇文章,我们讨论了张仲景的六经辩证体系,不能用<黄帝内经>的脏腑经络理论来解释,必须用八纲理论来分析六经辩证体系.可以说,六经是来源于八纲的,六经是从八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今天,我 ...

  • 刘方柏如在临证中不断学习《伤寒论》,在实战中使用经方学习经方

    足跟久痛温肾经 这个足跟痛恐怕大家临床都容易见到,一般都认为是风湿.外伤.受寒,或者骨性关节炎等诱发,临床都以炎症或者寒邪治疗,很多人都打封闭了,但效果一般.如果这类病人久治不愈的话,可以用温肾的办法 ...

  • 刘方柏顽固泄泻

    升阳益胃汤为第一方 黄连,葛根,马齿苋为特效药.

  • 名医刘方柏救肝开郁汤方

    发表者:赵东奇 郁证的范围很宽,凡人体气机郁滞,脏腑不和,气血经络失于通达调畅,皆可形成郁证. 当今社会,节奏迅速,竞争激烈,常致七情交战于中,五志失调于内,久之而成郁证. "百病皆生于气& ...

  • 名医刘方柏:2剂诸症平,麻黄汤的临症运用

    刘方柏教授在"讲透经方"现场授课 国家级名老中医刘方柏教授,是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导师, 献身中医临床躬身不辍50余年,临证善于把握方证病机,圆机活法. 对<伤 ...

  • 【刘方柏】常用经方在涉肾疑难证中的巧用(一)

    一.疑难病的治疗 这里首先需要明确三个问题. 第一,就是疑难病,什么叫疑难病. 疑难病是那些病因不明,病机难辨,病情复杂,症状罕见,表现怪异,常规治疗无效和公认的难治性疾病.关于病因不明,病机难辨,病 ...

  • 刘方柏: 三黄安神汤治顽固性失眠

    导读:此方由半夏秫米汤.防己地黄汤和验方僵蚕二黄汤(炙僵蚕.姜黄.天竺黄.远志.夜交藤)三方加味而成.刘方柏老师的经验,临床值得一试. 三黄安神汤治顽固性失眠 90后女孩交友,找相同爱好的人 广告 病 ...

  • 【刘方柏】常用经方在涉肾疑难证中的巧用(三)

    三.巧用经方 第三个问题我讲一讲巧用经方,什么是"巧用"? 如果我们按照刚才讲的道理来辨析涉肾疾病,这必然会拓展我们的视野,在遵循条文方证对应的同时,挑出条文,寻找潜藏在文字背后对 ...

  • 【刘方柏】常用经方在涉肾疑难证中的巧用(最全收藏版)

    一.疑难病的治疗 这里首先需要明确三个问题. 第一,就是疑难病,什么叫疑难病. 疑难病是那些病因不明,病机难辨,病情复杂,症状罕见,表现怪异,常规治疗无效和公认的难治性疾病.关于病因不明,病机难辨,病 ...

  • 刘方柏丨用活血化瘀法治愈20年皮肤瘙痒及泄泻

    患者,男,73岁.2000年3月7日诊. 1979年开始发现皮肤瘙痒,初为右颈部,渐及全身,无斑疹,搔抓后不溢血珠.每年五月份发作,痒时心慌不宁.开始几年冬春时症状可自行减轻,近六七年来全年不断,夜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