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中有多少“叫小番”一样的嘎调

《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嘎调是指京剧唱腔里,用特别拔高的音唱某个字所唱出的音叫嘎调。有时为了强化人物的情感,在唱腔中设计了大幅度的翻高腔——“嘎调”。用于唱嘎调的是阴平字。如:《四郎探母》《坐宫》【西皮散板】杨延辉唱“站立宫门叫小番”一句中的“番”字是阴平字,这个“番”字比前一个“小”字翻高了五度;《沙家浜》“此一去呀”的“去”是去声字,不宜高唱,于是就加了阴平的“呀”字,“呀”用嘎调唱出,同样达到了强化人物情感的需要。在京剧唱腔中,凡是用突出拔高的音唱某一字时,习称嘎调。如《红灯记》中李玉和唱“我迈步出监”一句中的“监”字等。

京剧《四郎探母》是角色齐全,唱腔动听的老戏,老年朋友已经看了几十年,百听不厌。最脍炙人口的就是铁镜公主为杨四郎盗令之后,台上大锣连打“串锤”,起西皮快板。杨四郎撩袍挑袖,站立于宫门,心神激荡时所唱的“叫小番”。这一声“嘎调”犹如青锋利剑,直刺清空。许多观众专听这一口儿,成为评价演员艺术高低的重要标志。

这出大戏,从清朝唱红,一直唱到现在,老一辈老生名家以及现今舞台上的中青年演员,“小番”叫了一百多年,始终脍炙人口。从声腔上讲,这一“名叫”要求演员在高八度音区上迸发出又亮、又长、又足的调子来,以抒发四郎延辉回营探母刻不容缓的情感。所以,这个迸发的“嘎调”,就必须是敞开胸怀,蓄足底气,收紧小腹、气出丹田,通过喉腔共鸣,爆发高、亮、美的激越之声。

从“小番”的叫法上讲,老生演员的艺术、天赋条件不同,师传、个人考究不同,其“翻”法也不尽相同。有人在“小”字一出,急速上翻嘎调,其“番”字如离弦之箭,直射清空,这是以“高亮”取胜。有的是在“小”字之后,拉长唱腔,再高迸“番”字,是以“足、亮”赢彩。还有的演员,比如五十年前的老唱片,已故老一辈艺术家管少华的“叫小番”,因为天赋好,是采取“楼上楼”的翻法,是在“小”字拖出长腔之后,又先在“番”字上拉长腔,以调节好气息,再高挑急翻,这种以“长亮”带高腔的翻法听着十分过瘾,有些痴迷京剧的朋友可能还记得。

其实,类似“叫小番”的高音区“嘎调”,在京剧老生声腔中尚有许多,如《定军山》里老生黄忠所唱“到明天午时三刻成功劳”一句的“天”字便是一例。

在净、旦两个行当的唱腔中,也有不少足以喝彩的嘎调音。

老年朋友记得当年已故名净金少山,嗓音天赋,黄钟大吕,一开口便是高音正宫调,所以他的花脸“嘎调”,游刃有余。《盗御马》里唱的“饮罢了杯中酒”的“杯”;《捉放曹》里“恨董卓专权乱朝纲”的“纲”;《锁五龙》里“不由得豪杰笑开怀”的“豪”。《二进宫》里“保国家全靠你杨家父子兵”的第三个字“家”……金少山蓄气收腹,后直射喷出,成为一代铜锤嘎调名净。

旦角也有不少激动人心的“嘎调”,如久唱不衰的《玉堂春》,当苏三唱西皮慢板“此一去有死无有还”的“去”字时,从真假嗓结合的旦角行腔中,就会迸发出让人肝胆撕裂的凄楚绝望之感。在《四郎探母·见母》一折中,老旦演员扮饰的佘太君所唱“一见娇儿泪满腮”的“腮”字,嘎调急翻时,佘太君手拄拐杖,全身抖颤之声、之情更是感人至深。《辕门斩子》一名《白虎堂》。高派老生(高庆奎)代表作在脍炙人口的唱段“忽听得老娘亲来到帐外”中,杨延昭面对母亲的求情,先是委婉拒绝,继而耐心解释,最后慷慨陈词。第一句,表现了因母亲突然到来的惊诧。接下来的“迎娘、见娘、拜娘”,行腔徐缓逶迤,唱出对老母的一片敬爱之情。“秦甘罗十二岁身为太宰,石敬瑭十三岁拜将登台;三国中周公瑾名扬四海,十岁上学兵法颇有将才,十二岁掌东吴水军元帅,他看着曹孟德缺少英才,在赤壁用火攻神鬼难解,烧曹兵八十万无处葬埋。这都是父母生非神下界,难道说小奴才是禽兽投胎?”以上十句向母亲申诉斩子根由,喷吐有力,言之凿凿, 理直气壮。“叫焦赞--”一声“嘎调”拔地而起,直冲云天,尖锐凌厉,势不可挡。表现了自己执法如山、不殉私情的坚定意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