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中东战争起因

作为一条国际通航的运河,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条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缩短了亚欧两洲路程的运河全程175km,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战略位置,才让它自开通开通以来,一直被当时的英法工业国家所控制,直到1956年的7月26日,埃及政府突然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所有的财产也将转交给埃及政府,英法国家为了重新获得控制权召开了多个会议,会议之后,英法两国向当时的联合国安理会提出了相关异议,但是在10月13日的时候,联合国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得到拒绝请求的英法两国决定用武力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于是,第二次中东战争就此诞生。

作为第二次战争的主要争夺目标,苏伊士运河曾经凭借自己的重要地位引发过多次战争。在英法两国做出了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决定之后,为了弥补两国兵力不足的问题,法国方面提出了邀请以色列加入此次战争的建议,作为中东地区的主要成员之一,当时的以色列与埃及方面有着很大的摩擦,由于当时埃及不允许以色列的船只通过当时的蒂朗海峡和苏伊士运河,两国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并日渐加深。

事实上,在法国提议让以色列加入此次战争之前,以色列就已经悄悄地制定了一个侵入埃及地区的作战计划,于是,在法国地处橄榄枝之后,1956年的10月13日,法国与以色列共同敲定的作战计划,当时的法国、英国已经以色列这三个国家的军事作战计划是彻底灭绝埃及,三方的会谈结束之后的不久,第二次中东战争正式打响,据记载,在1956年的10月29号,英国4.5万人的军队,加上法国的3.4万人,再加上以色列的17.5万军队开始了对埃及15万大军的突袭和侵占。

苏伊士战争经过

以色列当时的军队实力比英国和法国更为强劲,拥有十几万人的以色列军队,不仅配备了坦克、火炮等作战工具,其155架的作战飞机同样战斗力惊人,当然他们的敌人埃及也同样不容小觑,根据记载,爱情的作战飞机达到了255架之多,不过,飞机虽多,但能完成作战任务的驾驶员却很少,当时在这255架飞机中,仅有其中的一百多架能够完成对敌任务。

据说当时埃及的许多飞行员及专业作战人员都还在苏联地区接受正规的训练,所以埃及苦于有许多先进的重型设备却无法应用在实战过程中。在埃及的作战计划中,其重点防御地区是当时的尼罗河三角洲以及运河部分地区,也正是因为防御重点的偏差,致使当时留在西奈半岛的人仅有3万,而英法以三国的首要攻略目标却正是兵力稀少的西奈中部地区,于是在1956年的10月29日的下午5点,以色列军队的伞兵成功降落在了埃及军队的上空,在突破这一防御弱点之后,埃及的前线军队迅速得到了消息,并迅速支援了西奈地区的战斗。

在埃及军队进入西奈地区之后,原来以猝不及防之势攻击这一地区的以色列军队瞬间被其熟悉地形的优势步步逼入险境,10月31日的中午,以色列的两个军队进入了海坦谷地,并在此地遭到了埃及军队的伏击,占据地理优势的埃及军队在居高临下的情况下对以色列军队进行了猛烈的攻击,不过,在双方进行过激烈对战之后,占据了作战优势的以色列军队还是占领了这片谷地的东部地区。

为了实现原有的从中不开始突破防线的战争策略,以色列军队开始威胁西奈北部的埃及军主力部队,同时,他们决定配合伞兵的南线进攻模式,并对当时的阿布奥格拉进行了突袭,这一地区位于西奈半岛的东北部,由于其道路四通八达的原因,它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这就造成了双方对这一地区都势在必得的必然斗争。

埃及军队对于这一战略要地十分看重,在敌军还没有到达该地之前,其军队就对这一地区进行了战略加固措施,不仅修复并加固了水坝,还以此为中心建立了完整的防御体系。在1956年10月30号的中午时分,以色列军队正式进入了这一地区,当然,迎接他们的是等待已久的埃及军队的坦克以及火炮的猛然袭击,在这一次突然袭击中,尽管以色列军队留有防备,但却仍然损失惨重,在正面进攻失败之后,以色列军队采取了迂回的战略,他们准备先突破当时防御较弱的达卡山口,再进行迂回攻击的策略中,位于南部的以色列军队司令部调遣一批吸引注意力的军队来辅助这次的迂回攻击策略。

在多方的配合之下,迂回战术的第七旅以色列军队成功在当晚抵达了当时的乌姆卡特夫,不过,防卫的薄弱是相对的,所以他们在对这一地区发动进攻之时,仍然受到了埃及军队的顽强抵抗和许多炮火的正面攻击,埃及军队甚至对当时的以色列进攻军形成了围夹模式,最终以色列军队凭着其顽强的意志和突出的战斗以及人员优势,成功拿下了这一地区,在占领阿布奥格拉后,以色列的这支军队就分成了两路开始分别以向东西两个方向一步步的推进,并尽力地占领埃及军队的各个据点。

屡战屡败的埃及军队凭借着当时二十多个反坦克掩体所组成的防御工事一直在顽强抵抗,但是以以色列军队为首的多国联合军队攻势更为猛烈一些,所以顽强抵抗过一阵之后,还是没能阻挡住敌军的推进步伐。随后,在大多数埃及军队还停留在西奈地区抵挡以色列军队进攻之时,英法两国已经以保护运河的航运为理由,单方面地向埃及地区发出了最后通牒,英法两国在这次最后通牒中提出了以下要求:首先,他们要求埃及与以色列双方立刻停火,并要埃及允许英法两国的军队进驻到运河地区,如果不满足这两个要求,英法两国将立刻派兵前往埃及的领地干预这场战争,面对英法两国的这一番惺惺作态,埃及方面选择了言辞拒绝,而遭到拒绝后的英法两国正好得到了合适的进攻理由。

于是,在10月31号,英法两国的部分空军就对以色列的机场以及一些军事、经济以及交通设施展开了疯狂的轰炸行动,位于西奈地区的埃及军队也遭到了惨无人道的轰炸,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埃及政府遭遇损失,更是为了把埃及的主力军队阻拦在西奈地区,然后趁此快速地侵占埃及的大部分地区结束这场战争,然而,埃及此时已经识破了英法两国的最终目的,这其进行一次空袭之后,为了不成为瓮中之鳖,埃及军队就开始有组织地撤离运河地区,并且也开始逐步地撤出西奈半岛,即使是被困在乌姆卡夫特的埃及军队也仍然利用着夜晚的漆黑逐步撤退了出来。一直到11月2日的凌晨,备受围困的埃及主力军已经撤退出了以色列军队的主要攻击范围,尽管当时的以色列军队在陆地上对他们进行围追堵截,却依然无法阻止其撤退计划地顺利进行。

然而,埃及此时已经识破了英法两国的最终目的,这其进行一次空袭之后,为了不成为瓮中之鳖,埃及军队就开始有组织地撤离运河地区,并且也开始逐步地撤出西奈半岛,即使是被困在乌姆卡夫特的埃及军队也仍然利用着夜晚的漆黑逐步撤退了出来。一直到11月2日的凌晨,备受围困的埃及主力军已经撤退出了以色列军队的主要攻击范围,尽管当时的以色列军队在陆地上对他们进行围追堵截,却依然无法阻止其撤退计划地顺利进行。

根据记载,以色列发动这场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打破当时的埃及政府对于蒂朗海峡的封锁,所以蒂朗海峡周边的重镇才是以色列军队的主要攻击目标,在大多数军队都撤回之时,作为撤退队伍之中极少数腹背受敌的军队,驻扎在蒂朗海峡西岸的军队不得不与准备充分的以色列军队进行正面对抗,鉴于海上有英国皇家军队的封锁,而且陆地上又有敌人围困的原因,正面与之对抗的埃及军队只能孤军奋战,尽管埃及军队的作战能力以及抗争精神非常顽强,但是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他们还是在11月5日的破晓时分,丧失了这一重要领地。

为了乘胜追击并彻底解封埃及对于蒂朗海峡的封锁,在以色列军队获取胜利之后,英法的伞兵陆陆续续地在以色列的各个机场着陆了,随后,英法军队也开始用猛烈的炮火攻击当时的赛得港防御阵地,与此同时,英法两国的海军陆战队队员也开始逐步登陆埃及地区,在多方军队的共同进攻之下,尽管当地的埃及军民对此进行了激烈的反抗,却仍然逃不过失败的结局,埃及军队虽然已经以极快的速度向当地居民以及战斗人员报告了敌军降落的地点,但是协助消灭敌人的居民,还是没能完全遏制少部分降落在此地的空军,占领这一地区的行动计划。

当然,英法军队联合以色列进行的这一残暴的侵略行为,还是遭到了国际社会的谴责,鉴于战争的进展状况并不十分有利的现状,英法国家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协议,在1956年的11月6日,这场由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而引发的战争终于算是结束了。据记载,停火协议生效之后,英法军队在12月份就已经全部撤出了埃及地区,紧接着在第二年的3月份,以色列的军队有完全退出了埃及领地,据统计,在苏伊士战争的整个过程之中,面对着英法两国的连续六天的轰炸,埃及方面的死亡人数较为惨烈,几大城市设施更是遭到了严重破坏,其方面的损失不计其数。

总结

第二次中东战争的开始源于英法两国以及以色列对于苏伊士运火的归属问题的意见不统一,在战争过程中,作为友军的以色列充当了主要的“打手”角色,其作战流程也基本符合他们在作战之前所制定的计划。

而战争的结束也不仅仅只是因为联合国的调和以及国际社会的不满,苏联在结束此次战争的过程中也发挥了同样重要的作用。据记载,苏联在解决完匈牙利的问题之后,曾经给当时的以色列总统发过一封信,这封信其实就是在警告一次列,如果这场战争继续打下去的话。以色列这个国家可能不复存在,而收到此信的以色列也只能快速地接受了联合国不附带一切条件的停火建议,于是这场战争由此彻底结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