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评碎片化里的“你”
数字媒体和移动传播开启了碎片化的时代。我们不再拘泥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到外界信息。不过,如果我把艺考的评述考试,也贴上碎片化的特征标签,你能否认同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分众化传播彻底重构了我们曾经熟悉的传媒世界。前有传统的广播电视大力扩张频道,后有植根于网络的像是blibli、虎扑体育这样的互联网类型化新媒体。它们在做的事情基本一致:力图从“我对所有人说话”的宽播,转变为“我对某一个有相同爱好群体”的窄播。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传媒世界,带给艺考考生的,是巨大的心理和能力挑战。曾几何时,本世纪初在我的高考年代里,评述还停留在“为什么报考播音专业”“你觉得广播和电视有什么区别”这样的在当代考生眼中近似于送分题的范围。然而,现在的艺考生要面临的是:
如何看待人大代表提出应立法禁止未成年人整容
如何看待上海提出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海派文化品牌、江南文化品牌
晚婚
智慧停车
基因婴儿
你觉得什么是佩奇
AI医生改善人类生活
网络神曲
医患关系
这些题目均摘自这两年全国顶尖排名的播音院系的艺考评述真题。不夸张地说,如今的考生,上要知天文,下要明地理。这就像把现实生活的庞大镜面轰然打碎,随机拾起一片,让学生表述镜中的世界。这还不是碎片化吗?我甚至认为,艺考评述真正可谓是信息碎片化在知识学习领域的杰出代表。
也正因如此,即兴评述成为了考生的拦路虎。一方面,在“衡水模式”冲击下,学生们接触社会的时间与机会越来越少,社会视野越来越窄,文化与专业齐头并进几乎成为了悖论;同时,即便进入了考前集训期,近似于海量的即评题,真想全部刷遍,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至于在此基础上,还想达到“观点出新”“具有个人风格”,则是难上加难。
那么,这个困境是不是就彻底无解了呢?我觉得破题的关键,是重视和补上“我”这一环。
近些年来,思维导图之所以风靡,就在于它通过一种网格式的组织形式,把原本发散的信息聚拢了起来。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思维导图其中一个共性:具有信息原点,即思维链条的初始点、意图的生发点。这个点,聚拢了所有的主线和支线,它有着超强的黏性,是把思考从表层推向内里的中介物质。由此,推导开来,在艺考评述浩如烟海的应试题库里,“我”——即考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感知,是应成为信息原点的最佳导体。
太多太多的艺考生驶入了评述的客观性误区。简要来说,就是“这件事跟我没关系”,我只是一个旁观者、评论者。这种思路下,注定了带来的回答是冰冷的,同质化的,毫无个性可言,有极大可能陷入人云亦云的境地。此时,破局的关键,就是重构你的评述“世界观”,把“我”放在话题的中央,由我出发,来绘制这张庞大的话题导图。这也相当于在解答一个系列问题:未成年整容和我是否有关、上海城市发展规划和我是否有关、晚婚和我是否有关、智慧停车和我是否有关...我相信,这个答案你不难得出。从这一步开始,其实也相当于开始构建你自己的评述风格。
今天,用简短的篇幅和读者们分享了我在即兴口语教学中的一点经验之谈。当然,教学理论再怎样精彩,最终还是要落到实践中,将其固化为能力,这才是语言表达教学的核心与根本目的。并且,虽然通过此文我们已经意识到了“我的个体意识”作为评述话题在思维链条中黏合剂、初始点的重要性,但具体而言,哪些意识是对的,是符合政策指引的,是未违背公序良俗的,是恰切展露创新的,这依旧要回归到课堂中,通过实训互动来逐一揭示,教师的作用也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