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即评的“舒适圈”
在上上次的发文后,收到了业界同行的留言,她说到:
我是一个机构的老师,一直都会很赞成你对于即兴评述的一些研究和观点。我一直都是觉得,每年根据信息的更新和一些热门词的出现,即兴评述的教学方法是一直要更新的。而且我也一直在摸索和思考,我觉得真正好的即兴评述的教学不是只是告诉学生模板,这顶多是一个开启思维的敲门砖,更多的应该就是要去怎么启发学生说自己的话,说人话,说真正有意义的观点。有时候我也会有很多困惑和纠结,因为好像模板和公式化是大部分人选择的捷径。但是每次看到你的推文,就会觉得有人也和我一样一直在思考和探索。我就觉得自己不孤独!
看后让我感怀颇多。也经由她话语的启发,让我有了今天有关“舒适圈”这篇小文的写作意图。
即兴评述的舒适圈,不仅仅适用于广大学习者,在我看来,对于教学从业者也同样适用。我所理解的舒适圈,在学生身上的具体表现一般是:可以做到流畅的口语表达,也能够较为贴切的回应题目要求,在机构组织的模拟考试中,评述部分均能以高分拿下——一切都“看上去很美”,甚至产生了“即兴评述不过如此”的想法。而对教师而言,常常会进入的评述教学舒适圈,我认为是在周期性教学中,不可避免会产生的惰性。尤其是面对那些更新频次较少的话题评述题目,如非有心去做知识升级,拿着去年的教案来实施教学,貌似问题也不会很大。
这时,从我个人教学经验出发,我想来分享的,便是评述学习与教学的三种思路。
第一种思路:对题目本身的解释。比如,话题评述的考题,往往是一种社会现象,那么就把这个现象解释清楚,有时候学生还会连带说明这个现象所导致的影响。
第二种思路:谈谈自己的亲身感受。比如在题目如何应对朋友圈所传播的谣言这一题目中,一些学生会使用大量的篇幅,来复述他们所看到的各种朋友圈谣言信息等等。
第三种思路:挖掘和阐述事物/现象背后所隐藏的运行规律。这其中,包含一部分所谓该现象产生原因的论述,同时还会囊括对各新闻要素间如何关联与作用的规律的剖析。
此刻,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种思路,你最常使用哪些?然后再进一步想想,在考场中,哪些思路是最常被考生使用的呢?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第一和第二是即兴评述里常见的舒适圈回答。
学生想要逃出舒适圈,能够采用的方法着实有限。就像有学生问起,是不是平常多看新闻多看评论就可以逐渐获取第三种思路。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当思路需要进行突破性提升时,引路人的作用一定是极为重要的。也就是常说的量变引起质变的前提,是有一个合格的催化剂(或是导火索),而教师恰恰扮演的就是这个角色。
最终,我们又将话题绕回到了文章的伊始。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不想陷入评述舒适圈的困囿,唯有主动的提醒自己,要进行知识的更新,要进行方法的创新。固然,这是一件短时间内费力不太讨好的事情,但是从个人知识成长的长远维度来看,其实是有着巨大利好的。毕竟现在艺考竞争越来越大,考场里能给学生去展示自我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如何在数十秒内,就吸引住考官的眼光,让他有愿意听下去的欲望,唯有打出以上三种思路的组合拳,才能让学生拥有娓娓道来的宝贵机会。
做学问,本就是一件清苦的事情。静下心来把学问做好,着实不易,但也请放心,所有的潜心付出,一定会有坚实的回报。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