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是艺术,并非老年人的专属

说起黄梅戏,有很多人可能不了解;说起严凤英,有很多人也许不知道;说起韩再芬,有很多人或许也不知晓。她们都与黄梅戏关系密切,没有黄梅戏,就没有她们跌宕起伏,丰富多彩的人生。

黄梅戏最早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后经严凤英老师辗转流传到安徽安庆,黄梅戏在安徽发展兴盛。后由安庆的韩再芬老师将黄梅戏唱遍全国内外,也得到了许多外国人的青睐和赞美。2006年黄梅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最优秀经典的剧目《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孟姜女》、《红楼梦》等,陪我走过了二十几载悠悠时光。董永与七仙女的槐荫树定情,牛郎和织女的七夕鹊桥相会,女驸马冯素珍的救夫一片真心,孟姜女哭长城的千古绝唱……

一段段凄美的仙凡爱恋,一句句感人的肺腑真言。我一直想写一篇关于黄梅戏的文,想让这门艺术,让更多的人去知晓,去了解,而不是一说到黄梅戏,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它是老年人的专属。

我喜欢黄梅戏里行云流水,婉转清脆的唱腔;我喜欢黄梅戏中婀娜多姿,轻盈柔美的身段。每每听到余音总不绝于耳,每次见到总会让我如痴如醉!我惶恐拙劣的文笔写不出黄梅戏的精粹,我粗简言辞道不明黄梅戏的韵味。

老一辈的人,不论男女,都喜爱黄梅戏。在那个农耕年代,没有电视,没有互联网,只能通过听广播里的唱念,或者通过演员们的乡演来实现。每当茶余饭后、农田耕地、池塘溪边都萦绕着淳朴流畅的黄梅调。

如今,很多喜欢黄梅戏的年轻人,包括我,都自然地被贴上了“老年人”的标签!

记得小时候,每一个缕缕炊烟的清晨,我都能听到妈妈清唱着委婉动听的黄梅戏。妈妈一边烧土灶做着早饭,一边唱着“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的欢快曲调;爸爸一边做着家务,一边撩动妈妈对唱“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的幸福乐章。

黄梅戏里男女对唱选段居多。爸妈做完农活已是晚霞满天的傍晚,他们扛着锄头归家,总会对唱一段“你耕田来我织布……夫妻双双把家还”,缓解一天的疲累。吃过晚饭,我们躺在竹床上,望着繁星点缀的夜空,还会再唱一段“架上累累悬瓜果…… 到底人间欢乐多”,带着甜美入梦乡。

因为从小受爸妈的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戏曲唱腔地熏陶。我特别钟爱黄梅戏,有时听到伴奏响起,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哼唱着,还会跟着跳上一段。

上初中的时候,同学们问我爱好时,我毫不犹豫地说是黄梅戏。有一次在课堂上,老师说到课本中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时,同桌和老师说我会唱,随后我便被老师“钦点”在课堂即兴唱了一段《牛郎织女》的选段。我在唱,同学们捂着嘴笑,我唱毕,同学们唏嘘声一片,我也瞬间涨红了脸。此后,他们总嘲笑我老土,说那是老年人才喜欢的东西。那时候,我很在意别人的眼光,也怕成为别人眼中的另类,于是,我悄悄把这份爱好放在心底。

我没有放弃,我只是不敢在人前说起这份爱好,更不敢高声清唱。因为我忘不了,不懂戏曲艺术的同学们,一边带着惊讶的表情“夸奖”,一边又朝我投来鄙夷的目光。

高中的时候,偶然得知我的语文老师也爱好黄梅戏。一次课间,我收起怯懦,鼓足勇气,跑到老师的宿舍,我告诉她,也喜欢戏曲,老师特别欣喜,还把她收藏的一本曲谱递给我看。因为趣味相投,老师对我格外的照顾,我成绩也提高了许多。课余闲时,我们一起研究曲谱,一起对唱,那一年,老师26岁,是喜欢戏曲的年轻人。

工作以后,这份爱好一直陪伴着我。

在合肥,每年10月份,是戏曲惠民演出月。黄梅戏的票价非常优惠,各地热衷戏曲的人们纷至沓来。

有一次看演出,我有幸认识了一位90后戏迷,他邀请我加入了戏迷群,群里有众多和我一样,年轻且热爱戏曲的朋友,我无比激动。此后,只要有戏曲演出,不论年龄、阶层、地域,我们都不约而同相聚在大剧院门口,每个剧院门口都留下我们的追求艺术的足迹。

我观看了很多场经典的剧目,我认识了最年轻的戏迷朋友,我还与韩再芬老师、吴亚玲老师、黄新德老师拍过合照。年少时的黄梅爱好,和演员同台合照的梦想,终于如愿以偿。

而今,不管有多少人再笑我土气,我都坚定不移。黄梅戏是中国源远流长、精彩荟萃的文化艺术,它并非老年人的专属。

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喜欢黄梅戏,好将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一河漪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