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年声

文/肖复兴

如今,年的声音,最大保留下来的是鞭炮。随着大都市雾霾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鞭炮甚至取消,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年的声音丰富得多,不止于鞭炮。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让年的声音无可奈何地消失了很多,以至于我们如老朋友一样遗忘了它们而不知不觉,甚至觉得理所当然或势在必然。

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

一是大年夜,在吃完年夜饭之后,在燃放鞭炮之前,老北京曾经有这样一项节目,即要把早早在节前买好的干秫秸秆或芝麻秆,放到院子里,呼叫着街坊四邻的孩子们,从各家跑出来,跑到干秫秸秆或芝麻秆上面,去尽情地踩。踩得秆子越碎越好,越碎越吉利;踩得声音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这项节目,名曰“踩岁”,是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不要把它们带进就要到来的新的一年里。这是孩子们最爱玩的,民俗中带有游戏的色彩。这样满院子吱吱作响欢快的“踩岁”的声音,是马上就要响起来的鞭炮声音的前奏。

这真的是我们祖辈一种既简便又聪明的发明,不用几个钱,不用高科技,和大地亲近,又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今已经成为绝响。随着四合院和城周边农田逐渐被高楼大厦所替代,秫秸秆或芝麻秆已经难找,即便找到了,没有了四合院,在高楼簇拥的小区里,缺少了一群小伙伴们的呼应,别看“踩岁”简单,却成为一种奢侈。

另一种声音,消失得也怪可惜的。大年初一,讲究接神拜年,以前,这一天,卖大小金鱼儿的,会挑担推车沿街串巷到处吆喝。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一般听到这样的声音,大人小孩都会走出院子,有钱的人家,买一些珍贵的龙睛鱼,放进院子的大鱼缸里,讲究的是“天棚鱼缸石榴树”;没钱的人家,也会买一条两条小金鱼儿抱回家,养在粗瓷大碗里。统统称之为“吉庆有余”,图的是和“踩岁”一样的吉利。

在老舍的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那是北京解放初期,虽然经济不富裕,民俗的东西流失得还不多。如今,在农贸市场里,小金鱼儿还有的卖,但沿街吆喝卖小金鱼儿那唱歌一般一吟三叹的声音,只能在舞台上听到了。不过,那只是拟声和仿声。试想一下,即使那叫卖小金鱼儿的声音还能存活到今日,那些胡同今天在哪儿呢?即便那些胡同也还在,四周数量暴涨的小汽车的轰鸣声,也早就把那单薄的叫卖声淹没了。

年的声音,一花独放,只剩下鞭炮,多少变得有些单调。

过年,怎么可以没有年的味道和声音?仔细琢磨一下,如果说年的味道,无论是团圆饺子,还是年夜饭所散发的味道,更多来自过年的吃上面;年的声音,则更多体现在过年的玩的方面。再仔细琢磨一下,会体味得到,其实,通过过年这样一个形式,前者体现在农业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后者体现人们对于精神的向往。年味儿,如果是现实主义的;年声,就是浪漫主义的。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不是吗?

2014年春节前夕于北京

ISBN:978-7-5212-1127-6

作者:肖复兴

2021年1月

作家出版社

肖复兴先生创作生涯超过半个世纪,佳作连连,但是目前市面上暂无一套规模适中,相对好而精的选集。此次由肖先生亲自精选创作散文精华一百万字,分“生活与感想卷”“读书与怀人卷”“亲情与友情卷”“音乐卷”四类进行精编,系统收入了其最有代表性的散文。

本书为“生活与感想卷”萃集了肖复兴散文作品中侧重谈日常生活与感想的篇章。其中既写到了生活中的平凡见闻与点滴感悟,也写到了在国内外游历的所见所感。肖复兴既围绕个人生活见闻深入开掘,同时又走遍天南海北、欧美各国,向我们展示各地不同的风物人情。他的文笔细腻,对日常生活和大千世界的观察细致深刻,给读者以丰富的生活与情感启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