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液经法:甘咸除燥法(8)
甘味的药属土,跟肾水的关系比较大。燥为水气不足、水火不交之象,秋天会产生秋燥。秋天收止水火,各返其宅,水火不相交了之后出现燥气了。甘为土之用味,土能保湿、容纳水液、保持水分,水肿病就不用炙甘草,用了会不利于水的排出。
水足可止津耗,水足了就不怕津液的耗损。甘为水之体味,肾为水之所归,有归纳水液之功。引路归位,化气化津,顺行五谷的运行,将水液归到膀胱。咸味是肺的体味,金能生水,为水之上源。水必须得到火的气化,才能水火相交变成津液。水得火则气升而燥除,所以就水火相宜。甘味能把水补足,咸味能把火的功能调动起来了,就能把燥气除掉。
辅行决讲的是中医里难理解的气味化合,要做深入研究就得学这个气味化合,比较抽象但确实是他和张仲景、伊尹组方的原则。我们直接用就行了,不知道古人是如何研究出来的,现代科技也不能证实这些。这就是不可思议的地方,咱们能理解多少算多少,需要大家去领悟这些事情,大家从张大昌及其弟子的多年研究和张仲景的方子去研究。
张仲景的调胃承气汤里面的芒硝和大黄是咸味的,炙甘草是甘味的,可以治疗但热不恶寒、蒸蒸发热,就好像在蒸笼里蒸一样的发热,呼呼的往上冒热气。心里比较烦躁,其实是肠胃里面的燥热之气,还不一定形成了粪块燥屎。因为阳明主燥,热厉害了就是大承气汤证,调胃承气汤证还没有那么厉害,但他的燥烈之气已经形成了,按倪海厦说是燥烈之气淤积在了胃下的十二指肠。
按肚脐上面如果疼的话,就是调胃承气汤证。如果是肚脐以下按着疼,就是小承气汤证。如果两边疼的话是大承气汤证,因为部位在大肠了,燥屎已经结在大肠了。
咸能软坚散结,把粪块打开,把里面不好的东西清出来。炙甘草可以保存津液,芒硝的作用是迅速增加肠道里的水分,使组织液很快脱水,渗入到肠道里面,然后排泻出来。大黄加速肠道的蠕动,炙甘草可以解肠道腐败的细菌产生的毒素,还可以保住真正的水分不全泻掉,保存人的正气。
还有一个大黄甘草汤,可以治疗食已即吐的病人,吃了东西就得吐掉。相当于咱们现在幽门梗阻,胃上口是贲门,胃下口是幽门,可以通到十二指肠。幽门梗阻就是幽门发炎或长肿瘤梗阻住了,食物走到这里走不动,就会返回来吐出去了。咸味的大黄就能攻坚,不管是恶性的还是良性的肿瘤,都可以用它解决。
这也是伤寒论流传下来的根本原因,一些大病很多医生看了都没办法了,用经方药味越少效果越高。不要小看小方子,化合出来的效果特别厉害。有寒燥也有热燥,排大便一般都是阳热的症状,阴证的燥也要用温性的药。正常的人水火是相交的,下面的火不足,不能气化水也会出现燥。就会出现口干的真武汤证,往往是水液代谢不好。真武大帝是管水的,用附子、茯苓、白术、白芍、生姜,附子可以化气行水,水气才能循环,这就是寒引起来的水不化气。
还有个猪苓汤,有甘味的猪苓、滑石、茯苓和咸味的泽泻、阿胶。有的是单纯的甘咸除燥,有的是和别的方法掺和到了一起。大家应该一看到这些药就知道这些方法起什么作用,这个方子可以治疗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的症状,这个方子本身在治燥的阳明篇。主要是水热互结于下焦膀胱,热就是炎症,就是现在的泌尿系感染、肾结石、膀胱结石、尿结石、膀胱炎,泌尿系的四急症就是尿疼、尿急、尿频、尿少,一会儿就想尿,说尿就得尿,这个病是热证。急性前列腺炎有点这个症状,慢性前列腺炎就是肾不化气的寒证,上岁数了也是尿不出来。
用三种甘味药是用茯苓泻中焦脾胃的水,猪苓可以泻膀胱里面的水,滑石可以通利小便,把水和石头加上热气一起泻下去,这三种药各有各的用处。还怕石头划破血管,就用阿胶把血止住,他考虑的非常周到。咸能软坚,能把石头打碎。如果石头较大打不碎,再加上茯苓盐术汤,里面的几克戎盐就是青盐,青海那个地方产的盐,就可以把结石打碎,再通过利尿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