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原因,让南宋在端平北伐事件中一败涂地?

公元1234年金国在蒙古军的攻势下走向了灭亡,而南方的南宋帝国则认为这是反攻北方并夺回北宋旧土的天赐良机。在宋帝理宗的坚持下,南宋将士不得不拔营北进。

战争初期,宋军轻轻松松就收复了旧都开封。虽然此时的开封已经破败不堪,但却极大满足了宋理宗个人。对于他来说,收复旧土足以让他'光宗耀祖'。但是没过多久,这场北伐战争就以宋军的大溃败而告终。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南宋帝国在这场战争中一败涂地的呢?

上图——端平北伐示意图

一、后勤保障没有跟上,限制了宋军主力的活动范围

由于宋廷是突然决定发兵北伐的,因此许多战前准备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的。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宋廷没有能力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搜集起足够的战备物资。但是为了尽快贯彻皇帝的诏令,军队只好先行开拔,并尽可能在行军途中补给必要的物资。

当宋军进入开封城后,才意识到就地补充粮草已经不再可能。蒙古人在离去之前,就已经将开封城破坏的一干二净,并且采取了坚壁清野的防御手段。此时宋军补给仍未送达前线,宋军在开战初期就陷入了粮草不足的困境之中。

上图——如今重现繁华盛景的开封城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里所提及的粮草其实是泛指一切后勤补给。在冷兵器时代,兵员数量其实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后勤补给线是否通畅、战略物资是否充足。无数的历史经验证明,没有良好的后勤保障,是很难取得最后的胜利的。而破坏了敌人的后勤补给线,往往也是夺取最后胜利的关键。

宋军在后勤补给尚未完成准备的情况下贸然出击,这就等于从一开始就将自己置于劣势之中。需要注意,此时蒙古军还并未与宋军发生规模较大的军事冲突,而宋军就已经因为自身的缘故而陷入混乱。当二者真正开始交手时,战争的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上图——准备进行射击的蒙古弓兵

二、宋军冒进,给予蒙古军可乘之机

前文已经提到,宋军自北伐战争打响后不久就面临着后勤补给不足的情况。按照正常逻辑来说,宋军应当在夺取第一个大型城池后巩固阵脚,并坚守等待后勤物资运抵之后再进行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但是宋军主将求胜心切,认为收复开封都如此轻松,收复其他城池更是易如反掌,于是便在军队粮草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就挥师冒进,从而使前军身陷蒙古军的重围之中难以脱身。对此,韩国京畿大学史学科的郑壹教教授在《端平入洛对会子的影响》一文中曾经提到:

七月下旬,徐敏子、范用吉统兵向洛阳进军···蒙军此前已撤出洛阳,宋军于七月底顺利进入洛阳。然而,洛阳的粮储已被蒙军运走,宋军无法就地补充。宋军所带少量口粮已尽,后援无着落,以致军士四处觅食,采蒿草为食,处境十分艰难。

上图——宋军用来饱腹的蒿草

宋军之所以会大意,并产生上述所提及的这般错觉,主要原因在于南宋北伐初期蒙古军并没有与其发生正面冲突。实际上蒙古军在已经在宋军拔营起行之时就得到了消息,而且同时做出了应对其进攻的反制措施。

蒙古军收缩兵力并蓄力重拳出击的举动,被宋军视为蒙古人未曾预料当前形势,宋军军中便弥漫出了一股骄兵之气。这种过分'乐观'的态度,对于宋军来说是极为不利的。从这一刻开始,宋军就离败亡不远了。

三、文臣武将消极对待这场战争

其实在金国灭亡之后不久,宋廷上下就因是否要发动北伐战争而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当时几乎所有的朝臣和武将,都反对宋理宗的北伐计划。许多文臣更是将当前的大局势分析的十分透彻,以求皇帝能够认清现实并放弃北伐。但很可惜,这些人的努力终究没有敌过皇帝的固执。

上图——金国灭亡后东亚格局示意图

即便在战争打响之后,宋廷内外的许多文臣武将依旧以消极态度来对待这场战争。甚至前线的将帅还曾因争夺战功的缘故而故意拖延战前制定的作战计划。宋帝不得不先想尽办法安抚前线将帅,否则北伐行动根本无法继续进行。对此,中国宋史研究会会员杨倩描在《端平'三京之役'—兼为'端平入洛'新探正名》一文中曾经提到:

···从宋理宗任命未随军到前线的赵范为京河关陕宣抚使、知开封府、东京留守的情况分析,也说明赵葵与全子才确实为争夺知开封府、东京留守一职闹了矛盾···

无论是统兵的将军、还是负责保障后勤补给的文臣,都不愿全力支持皇帝的决策。即便是支持皇帝北伐的臣工,大多也是为了迎合皇帝的心思,其内心同样是反对这场战争的。在几乎所有人都对这场战争持以悲观态度的情况下,就只剩下宋理宗一人还保持着高昂的热情。可惜的是,直到战争结束之后,痛定思痛的宋理宗才意识到这一点。

上图——坚持北伐的宋理宗

四、 结语

古代中国人在战争期间颇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那么我们不妨就从这三个点入手。首先是天时,可以将其理解为当时的大局势。金朝灭亡、蒙古独大,这种情况下南宋要立刻北伐,摆明了是要和蒙古人对立,这实在不是明智之选,至少不是首选。

其次就是地利,由于蒙古人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方式来延缓宋军的行军速度,因此宋军在占领开封城后就失去了地利这一优势。泥泞的道路让宋军的机动性大打折扣,更何况宋军本身就缺乏具备高机动能力的骑兵,而是'清一色'的步兵。

最后便是人和了,宋廷上下皆反对宋理宗的北伐决策,这意味着宋军在战争还未开始之际就失去了人和这一必备的要素。在宋廷上下(除宋帝外)都以消极态度对待这场战争的时候,宋廷又有什么资本能够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呢?


参考文献:

【1】《端平入洛对会子的影响》,郑壹教著

【2】《端平'三京之役'—兼为'端平入洛'新探正名》,杨倩描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