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最大之傳統節日
春節為我國最大之傳統節日,具有多重意義。此節除舊佈新,大部分節俗與此相關,如辭歲、汲新水、占歲等,此為重要之社交節日,涉及家庭成員間(團年、壓歲錢等)、家族親戚間(饋歲、拜年等),以及一般社會成員間(社火等)。春節亦為祭祀之節日,饗祀幾乎所有神明。因傳統農業社會之最長休息期正於此時,故春節更成為集中娛樂消遣之節日,相關節俗甚多。從古至今,國人都十分重視春節,外出者皆歸家,闔家團聚。
元日之別稱
正月初一日,為春節之正日,亦稱「新正」「三元」「三朝」「三始」「三朔」。傳統以正月初一日為「元旦」、新年。白居易(時年七十一)<喜入新年自詠>詩云:「白鬚如雪五朝臣,又值新正第七旬。」又如薛逢<元日田家>詩云:「相逢但祝新正壽,對舉那愁暮景催。」所謂「三元」意指「歲之元,時(季)之元,日之元」。「元」即「首」。昔時又以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亦合稱「三元」。所謂「三朝」,據《尚書大傳》:「正月一日為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始猶朔也,亦曰『三朔』。」所謂「三始」即正月初一日為一年之始、一月之始、一日之始。亦有稱「四始」者,《史記·天官書》注:「《正義》曰:謂正月旦,歲之始、時之始、日之始、月之始,故云『四始』。」夏以平明為朔,殷以雞鳴為朔,周以半夜為朔。
另,元日至正月初八所屬之說始於漢代,《東方朔占書》:「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穀。」充分反映農業社會之生活形態:雞司晨、犬守門,豬、羊為肉食之來源,耕地仰賴牛之助力,出行有賴馬匹……
春節之節期與習俗
春節源於先民之臘祭。漢武帝行「太初曆」,定夏曆正月初一日為歲首。傳統以正月初一為春節正日,但節期遠不止一日,一般自臘月廿三、廿四日祭灶之後即開始,一般至正月十五才算結束;亦有自臘八節起算,至二月二龍抬頭為止。春節習俗早在漢代以前已現端倪,其後逐漸定型,唐宋以來得以進一步敷衍張揚,節俗更趨繁富、熱鬧。春節不僅為漢人之重要節日,南北各少數民族之重要節日,其節俗活動大多與漢地相同,亦有其獨特之處,留待專文記述。
春節之節俗活動尤其豐富,遠勝於其他各節。自祭灶始,陸續有清掃房屋、洗滌衣服被褥、沐髮浴身、置辦年貨、準備年菜,以及節前饋歲辭年、祭祖等習俗。除夕日,家家戶戶貼春聯、張年畫、掛門箋、燃年燈、燒松盆(「松盆」亦稱「糝盆」),並闔家團坐吃團年飯,通宵不眠守歲。於子夜交初時接神,家人互相賀年,吃迎春餃子等。接下來數日,親朋師友來往拜年,盡情娛樂。正月初五及初七日又為兩小節,有各自獨立之節俗活動,如踩高蹺、舞龍燈、舞獅子等。至正月十三、十四日時,民眾張掛各種彩燈,至元宵節為正燈,民眾多遊走街衢,觀燈、打燈謎,家家戶戶食元宵,一直延續至十六七日。
今日正月初一,我們談談拜年。拜年一般自家中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穿著整潔,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家中拜年之後,民眾外出相遇時亦笑容滿面互相恭賀新年,互道「萬事如意」「恭賀新禧」「闔家安康」「恭喜發財」等吉言。
中原河南開封等地,民眾出門拜年之第一家,常選擇興旺之家,即父母俱在、兄弟無故、求財得財、求利得利之家,以祈自家來年之興旺;相應的,民眾亦都希望首先來拜年之人來自興旺之家。而現實中首選拜年者,往往以情感親疏為選擇之主要標準。
上海人拜年,相互祝賀之後,主人一般以茶果招待客人,並敬上兩枚只用糖水煮出的「水泡蛋」。
廣州人習慣在家早餐之後,前往親戚朋友家拜年。見到客人彼此行禮後,主人一般會取出一八果盒,中間為紅瓜子,周圍有蓮子、馬蹄(荸薺)、椰絲、蓮藕等食品。主人請吃時,要說「拗金」,再請吃時則要說「拗銀」。若是未婚者或少年孩童,受拜者一定要說此話。女性拜年時,傳統常常預備漆籃,裡面裝滿瓜子、紅橘子等食物,致贈受拜者,受拜者之回贈大致相同。潮州人去親戚家拜年時必定帶上柑包,以示送上吉利,受拜者回贈以柑包,互致好意。
《八閩通志》「序拜」後曰:「閩俗最重元日,黎明各盛服,饗祀畢,序拜稱觴,祝尊者壽,然後出拜親族鄰里,往反更謁,盡節假乃止。按舊志:『歲節往來,自縉紳而下,士民吏胥,商賈皂隸,衣服有等,稱謂有常,錙銖不敢陵躐。』蓋宋之盛時,風俗如此。南渡以後,漸失等威,歷元至今,流風餘韻,雖間有存者,然視宋之盛時,相去天淵矣。」傳統福建拜年之講究非常之多,拜年一般分為數種類型:其一拜家中之長輩。「少長序拜」「卑幼以次拜其尊長」,長輩給晚輩壓歲錢。其二為宗族間拜年,《連江縣志》「元旦」:「合族序拜,以側柏葉揷橘,人領一二枚,取百事吉之義。」其三為拜上級及師長。「節假內,紳衿盛服謁官師。」其四拜親戚朋友及鄰里。《藤山志》:「親友來賀年者,茶菸之外款以點心;客見小孩必贈予壓歲錢。」《羅源縣志》:「……仍赴各親友家拜年,不相見者投帖。」
拜年之時間福建各地亦有差異,一般而言,初一至初五皆為拜年時間,但亦有部分地區例外。如漳平、寧化、尤溪、邵武、崇安等地,不在初一日上門拜年;閩南地區於正月初二回娘家拜年;而福安、福清、莆田等地,初二日不可拜年。福州於初二後之數日內拜年,昔時還有住於水上之「疍民」,三五成群上岸至城內各街巷之人家唱小曲賀年,受賀者饋贈以年糕、米糧等食品。疍民所唱之小曲悅耳動聽、喜慶吉祥,因此很受青睞。
春節拜年活動始於宋代,周密《癸辛雜識·送刺》:「節序交賀之禮不能親至者,每以束刺簽名於上,使一僕遍投之,俗以為常。」有些相交不深者亦互祝新年,有時本人不上門。大戶人家派僕人持紅單名帖(相當於現代之名片)至別人府上投拜,答拜者亦如此,此謂「飛帖」。亦有於家門口設「門簿」,一如現在之簽到簿,至家門者簽上大名,表示已經拜過年。拜年活動自初一始,可一直拜至初十日。
詩詞中的元日
椒華頌
【魏晉】成公綏
嘉哉芳椒,載繁其實。
厥味惟貞,蠲除百疾。
肇惟歳始,月正元日。
永介眉壽,以祈初吉。
奉和元日詩
【南北朝】蕭愨
帝宮通夕燎,天門拂曙開。
瑞雲生寶鼎,榮光上露臺。
華山不凋葉,宜城萬壽杯。
遙見飛鳧下,懸知葉縣來。
同平南弟元日思歸詩
【南北朝】陳叔寶
至德掩羲黃,成功邁禹湯。
儀刑元四海,來庭盛萬方。
鳴玉觀升降,擊石乃鏗鏘。
三春氣色早,九疑煙霧長。
浮雲斷更續,輕花落復香。
北宮瞻遠岫,南服阻遙江。
爾言想伊洛,我思屬瀟湘。
元日述懷
【唐】盧照鄰
筮仕無中秩,歸耕有外臣。
人歌小歲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徑,風光動四鄰。
願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
(詩題一作 明月引)
元日早朝呈故省諸公
【唐】盧綸
萬戟淩霜布,森森瑞氣間。
垂衣當曉日,上壽對南山。
濟濟延多士,躚躚舞百蠻。
小臣無事諫,空愧伴鳴環。
元日
【唐】李世民
高軒曖春色,邃閣媚朝光。
彤庭飛綵斾,翠幌曜明璫。
恭己臨四極,垂衣馭八荒。
霜戟列丹陛,絲竹韻長廊。
穆矣熏風茂,康哉帝道昌。
繼文遵後軌,循古鑒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豔昔年粧。
巨川思欲濟,終以寄舟航。
(斾 一作眊)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尚憂 一作惟尚;桑野就耕父 一作野老就耕去)
元日感懷
【唐】劉禹錫
振蟄春潛至,湘南人未歸。
身加一日長,心覺去年非。
燎火委虛燼,兒童衒彩衣。
異鄉無舊識,車馬到門稀。
元日寄韋氏妹
【唐】杜甫
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陰時。
冰雪鶯難至,春寒花較遲。
雲隨白水落,風振紫山悲。
元日
【唐】溫庭筠
神耀破氛昏,新陽入晏溫。
緒風調玉吹,端日應銅渾。
威鳳蹌瑤簴,升龍護璧門。
雨暘春令煦,裘冕晬容尊。
蓬鬢稀疎久,無勞比素絲。
元日寄諸弟兼呈崔都水
【唐】韋應物
一從守茲郡,兩鬢生素髮。
新正加我年,故歲去超忽。
淮濱益時候,了似仲秋月。
川谷風景溫,城池草木發。
高齋屬多暇,惆悵臨芳物。
日月昧還期,念君何時歇。
和元宗元日大雪登樓
【唐末宋初】徐鉉
一宿東林正氣和,便隨仙仗放春華。
散飄白絮惟分影,輕綴青旗始見花。
落砌更依宮舞轉,入樓偏向御衣斜。
嚴徐共待金門詔,願布堯言賀萬家。
同次道元日宿尚書省聽戒誓寄常州卲不疑
去歲是日,次道同不疑齋直
【宋】司馬光
椒花獻歳新,瑄玉侍祠頻。
此夕同華省,非才愧後塵。
江風迎茜斾,沙雨待朱輪。
不比齋宮冷,端居棄擲春。
鷓鴣天 其三 丁巳元日
【宋】姜夔
柏綠椒紅事事新,隔籬燈影賀年人。
三茅鐘動西窗曉,詩鬢無端又一春。
慵對客,緩開門,梅花閑伴老來身。
嬌兒學作人間字,鬱壘神荼寫未真。
元日
【宋】劉克莊
元日家童催蚤起,起搔冷髮惜殘眠。
未將柏葉簪新歲,且與梅花敘隔年。
甥姪拜多身老矣,親朋來少屋蕭然。
人生智力難求處,惟有稱觴阿母前。
元日 庚辰歲
【宋】文天祥
鐵馬風塵暗,金龍日月新。
衣冠懷故國,鼓角泣離人。
自分流年晚,不妨吾道春。
方來有千載,兒女枉悲辛。
次韻曾仲錫元日見寄
【宋】蘇軾
蕭索東風兩鬢華,年年幡勝剪宮花。
愁聞塞曲吹蘆管,喜見春盤得蓼芽。
吾國舊供雲澤米(定武齋酒用蘇州米),
君家新致雪坑茶(近得曾坑茶)。
燕南異事真堪紀,三寸黃柑擘永嘉。
丙申元日過浦城西陽嶺
【宋】蔡襄
曾侍天王玉几傍,捲簾袍色殿中央。
首句自注:累年侍執壽觴。
重霄未徹宮縣樂,上宰初持萬壽觴。
曉日半臨幡影轉,春風徧送佩聲長。
今朝千里穿雲嶺,喜奉親輿返故鄉。
丙寅元日
【宋】陸游
縹緲初聞寺閣鐘,霏微零雨兆年豐。
家家椒酒歡聲裏,戶戶桃符霽色中。
春枕方濃從賣困,社醅雖美倦治聾。
從今萬事俱拋擲,且作人間百歲翁。
滿庭芳 元日
【宋】趙長卿
爆竹聲飛,屠蘇香鈿,華堂歌舞催春。
百年消息,經半已淩人。
念我功名冷落,又重是、一歲還新。
驚心事,安仁華鬢,年少已逡巡。
明知生似寄,何須苦苦,役慕蹄輪。
最難忘、通經好學沈淪。
況是讀書萬卷,辜負他、此志難伸。
從今去,燈窗勉進,雲路豈無因。
水調歌頭 其五 元日投宿博山寺,見者驚歎其老
【宋】辛棄疾
頭白齒牙缺,君勿笑衰翁。
無窮天地今古,人在四之中。
臭腐神奇俱盡,貴賤賢愚等耳,造物也兒童。
老佛更堪笑,談妙說虛空。
坐堆豗,行荅颯,立龍鍾。
有時三盞兩盞,淡酒醉蒙鴻。
四十九年前事,一百八盤狹路,拄杖倚牆東。
老境何所似,只與少年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