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宝:领我到大山里相亲的媒人

      · 文化范儿 出品 ·

领我到大山里相亲的媒人

宋玉宝

 在回乡的短暂时光里,我又见到了27年前领我到大山里相亲的媒人一一王婶。

当年相亲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我的家乡密山属于黑龙江省的一个县级市,家乡山多林多。在我居住的小村,有一条村路直通山里。那年,王婶领我相亲就是走的弯弯曲曲通向山里的小路。山林是寂静清新的,远处的林中不时传来鸟叫。我用二八自行车驭着媒人王婶,穿林间下大坡,上大岭。遇坡自行车骑不动就下来,下坡继续驭着王婶走。翻了一座山又翻一座山,下了一个岭又下一个岭儿,累得呼哧带喘总也不到地方。在下一个山岭时,我光顾使劲儿骑自行车了,不知何时把媒人王婶从自行车弄没了?我急忙又骑自行车往回找,王婶满脸流着汗水正在一步步从山岭上往下走呢?当我找到王婶时,王婶边擦汗边对我说:人都丢了,还呼呼骑自行车往前跑呢?我不好意思地对王婶说:辛苦王婶了。王婶笑了笑。我们继续翻山越岭行走。快到中午的时候,我们在山顶向远处望去,在两座大山中间有一个小村子,有几十户人家,在村子中间有一条通向山外的村路。在中午的时候,我和王婶赶到了相亲的小村子。

相亲的这户农家住着三间草房,养了不少牛。走进院里,收拾的挺干净利索。一看是过日子人家。未来的岳母是一位很胖的妇女,最显著的特征是眼睛里面长着玻璃花,人非常热情。把我们迎进屋内。屋内一进是厨房,东西屋都收拾的一尘不柒。未来的岳父长的干瘦很精神。屋里还有一位长得很精神的男孩儿,挺白净的。在炕沿边坐着一位干瘦,不高个头挺秀气的女孩儿,家人和王婶让我和这位女孩儿到西屋唠唠。在西屋,我和女孩唠了起来。那时,我经历过第一次相亲,见了女孩也不紧张,反而很匆容。我和她讲我的故事,也给她讲我写作的人生故事,那天,我还特意带了一本报社邮给我的《黑龙江日报通讯》杂志,表明我是一个农村文化人。女孩笑了,她讲了自已大学没考上。并且告诉我说:如果我们能成为一家人,她的家里给我们分几头牛,十几垧地种。从内心来说,我是不愿来相什么亲的?但由于这是村治保主任搭桥,亲人,朋友都催我,我只是象征性应付一下,这并不是我内心所愿。而这次相亲,女孩儿对我印象很好。中午,这家人安排了丰盛的饭莱招待我们,王婶这个媒人也是喜笑颜开。

这次大山里相亲回去后,我再没有联系这位女孩儿。因为到女孩家路途远,又翻山又越岭,挺别扭不愿去。也就没有当回事。过了几个月,女孩捎信让我去她家见面我也没去,路远难走不想去,也不愿去。几年后,媒人王婶告诉我,那个女孩找了个残疾人,在密山开了个幼儿园。她多次问起你,还惦记着你呢?人生有时有缘无份,有时有份无缘。我和大山里的女孩相亲也许就是如此?世间男女的事情,有时是说不清楚的。其实,当年王婶领我相亲时的那家人姓什么?女孩叫什么我一概不知?

王婶名叫孙玉兰,今年73岁,曾经是27年前领我到密山市青年大队下面大山中一个村子里相亲的媒人。提起27年前的事情,孙玉兰还是记忆犹新,责怪我在大山里骑自行车,把她掉在山路上,还骑自行车呼呼跑,怎么招呼我也听不见。

前世500年的回眸,换来今生的相遇。每个人出现在你的生命里,都有它特殊的使命,或是想告诉点什么?或是想向你说明点什么?每个人离开你的生命,也有它特殊的使命,红尘人世间的故事,离离合合,分分聚聚,谁又能说得清楚。

媒人孙玉兰出现在我的生命里也是如此,年轻时的孙玉兰长得非常漂亮,并且读了9年书,用现代人说法,她是一位识文断字的大学生。后来,孙玉兰随亲人从河北省迁移落脚到东北亲属家。在亲友的介绍撮合下,她认识了现在的爱人和丈夫王祥,并且有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王长伟在鸡西煤矿工作过,现在无业,多少年不回家一趟儿,二儿子王长波在哈市搞装潢,娶了哈尔滨姑娘王小翠,深得孙玉兰和王祥的欢喜,他们经常逢年过节回来看他们老俩口,孙玉兰喜在孙玉兰喜在眉梢,甜在心里,经常在村里夸老儿子王长波孝心,好。

孙玉兰的爱人王祥,今年74岁,人长得不高,但非常勤劳,年轻时的孙玉兰看中比她大一岁的王祥成家立业,正是因为看中王祥的朴实与能干。

结婚成家后,王祥确实能勤劳又。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日子的增长。爱人王祥身上的缺点也浙渐显露出来,脾气暴燥,三句话不来,火冒三丈,吃喝不顺,摔盘摔碗,尤其好抽烟喝酒,因为喝酒,如果不是有村人发现,差点冻死道上,因为喝酒摔了一个跟头,眼睛上面摔个血管瘤,如今越来越大,能有三两多重,一只眼睛也因血管瘤的出现瞎了,什么也看不见了。为这个血管瘤,孙玉兰领着爱人到哈尔滨各大医院看过,医生都不敢手术,因为王祥额头上长出的血管瘤,都通神经,如果冒然手术,恐有生命危险。虽然王祥身上有不少缺点,对于逆来顺受的孙玉兰来说,还是对爱人不离不弃,小心翼翼侍侯爱人,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白头到老。

这次回村见到当年媒人王婶时,我问王叔王婶,当年相亲时的村子叫什么村?王叔告诉我说:那个村就是密山裴德青年村。我回头望了一眼儿王叔,发现王叔脸上面长了一个碗大的血瘤把眼睛盖住了。我问媒人王婶这是怎么回事?王婶回答:这都是你王叔喝酒摔的。而谁又能想到:当年王婶和王叔成为夫妻时,王婶还是一名大学生呢?但命运却把一位大学生女子和一位喝酒如命的农民捆绑在一起成了夫妻。这是天意还是命运呢?…………

作者简介

宋玉宝,1969年3月15日生人,老家密山市黑台镇农业村村民,初中文化。19岁辍学后开始学习写作,酷爱新闻,散文,人物写作。连续三年被(牡丹江日报社)评为一等通讯员,1991年,写了(卖甜难读者来信),受到黑龙江省省长邵奇惠批示,中共宁安县委书记靖殿元批示。多年来,累计在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发表消息,小新闻故事,小散文,人物特写1000余篇,之后摞笔7年,直至2017年,幸遇著名编辑,记者鲁戈,重新提笔,开始在朋友圈写人物。2019年,开始进军美篇平台,写出各类人物文章630篇。目前在哈尔滨第四医院打工。

欢迎在留言区内评论

文化范儿,文化人的家,读出精彩,写出温暖。

(0)

相关推荐

  • 齐帆齐微刊:《两败俱伤》

    文 l 咸蛋螃蟹     图 l 小六六    编辑 l 小六六 温馨提示:全文共 3320 字, 预计阅读时长 9 分钟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而大庙村的小王--王林却恨不得他的邻居王超--人号老王,出 ...

  • 欧阳杏蓬:侯坪是个好地方

    侯坪是个好地方 侯坪有白果. 侯坪有美女. 侯坪有故事-- 屋后茶叔的姑姑嫁在侯坪,走动不多,主要茶叔的爹死了,妈也跟着死了,屋里更穷,亲戚也懒得走了.茶叔说不是他的两个堂兄弟相邀,他这张脸还真不想要 ...

  • 光棍王叔去世,村里的女人都哭了

     分分钟看"裆下事",全在这里了   老家的一个老光棍去世了,刚59岁,出殡那天,几乎村里所有的女人,都痛哭流涕,悲伤不已,有一位大婶还昏了过去,在医院抢救了三个多小时,才脱离了危 ...

  • 山西平顺:豆口村

    怀着侥幸捡到好景点的愉快心情,我们一路奔波走进了网红古村豆口村.据<豆口村志>记载,这座太行山深处的老村子始建于南北朝时期,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现保存基本完好的古建多为明清建筑,老 ...

  • 朱冬梅 | 高冬笙(二)

    小冬笙考上了高勿素乡中学,可家里没钱咋办呢?他的四叔高有亮在高勿素中学食堂做饭.四叔自个儿家也不富裕,可看到小冬笙太可怜了.于是就承担起冬笙初中三年的全部费用. 那会儿的孩子们特别单纯甚至有点儿傻.记 ...

  • 马腾驰//背见

    背             见(散文) 马腾驰 背见,意思是说背地里见面.昔日,老家大张寨人给年青人介绍对象时,经常会说到"背见"这个词.双方背地里先见面,满意了好,安排他们正式见 ...

  • 《龙文鞭影》卷四 十一 尤 羲叔正夏 宋玉悲秋

    <龙文鞭影>卷四  十一 尤 羲叔正夏 宋玉悲秋 羲叔正夏 宋玉悲秋 [拼音]:Xī shū zhèng xià   Sòng yù bēi qiū [人物故事]: 依<尚书·尧典& ...

  • 【金小说】陈晓鹏丨村子里的那些事

    作者简介 陈晓鹏,男,1990年生,山西万荣县贾村乡人.从事房地产销售工作.在公众平台发表文章10余篇. 村子里的那些事 作者:陈晓鹏 一  相亲 "华子,赶紧起,赶紧起,赶紧--你丽娃姨给 ...

  • 夏天‖文/天下第一帅

    夏天 夏天的太阳还藏在火烧云一样的晚霞里,像待嫁的姑娘娇羞欲滴. 我趴在客厅桌子上写自己的名字,这是老师今天布置的作业.门嘎吱一声响,爸爸做工回来了,我高兴的蹦过去想要举高高,爸爸面带笑容的脸不悦,高 ...

  • 我的村子老了

    我的村子老了 时建华 三面环水 北面高岗 大方塘 小方塘 勺塘 阳濠 大塘 后塘 小塘 若一串珍珠 挂在村子的颈上 井洋 祠堂 大巷 小巷 东巷 西沟 拥拥挤挤的房屋 出门的扁担不经意间 会抵到人家的 ...

  • 王宠楷书《宋玉对楚王问》

    王宠楷书《宋玉对楚王问》

  • 【金小说】刘春生 | 菊花

    文学 作家新干线 主编寄语 且读书,你就是活了两世: 且写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刘春生,1948年生于山西省浮山县响水河镇,18岁到侯马市参加工作,现为退休职工.爱好文学,笔耕不 ...

  • 民间故事:八仙抬棺,棺木越来越重,老者:扔把米!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民间故事,据说此故事中发生的事情,在如今的祖国某些地区依然流传. 话说明朝年间,秦岭山下的一个有二三百户人家的村子里,村中的一个长辈去世了,整个村子都为值忙乎起来. 左邻右舍. ...

  • 王书奎 || 由乡称想到的

    由乡称想到的 楚楚 乡称,我也不知道这个词的概念和定义.顾名思义,懵懵懂懂,觉得应该是乡村人们的相互称谓吧.当自古有之. 据周流宗老师著的<洛宁史话>第五十四页载"在秦汉时期,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