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仲春与《医藏书目》成书
殷仲春,明代医学家,字方叔,自号东皋子,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约明神宗万历中后期在世,生卒年均不详。殷仲春是一位隐士,他通儒学、佛学,精通医道,不慕权贵,个性耿介,家境清贫,史载他“隐居城南茅屋,短墙不蔽风雨,弦歌卖药。喜购古贴残书,补葺考教。生平落落寡合,遇显者辄引避。”他不慕功名利禄,甘于清平淡泊的生活,与当时地方的隐士高松声、姚士舜、王淑民、释智舷相交往过从,互相诗词唱和、风雅自得,是一位精通医术,超凡脱俗的儒雅之士。
殷仲春隐居乡间,行医兼教授生徒。他精于医道,博采众长,医术高超,是当地的名医。他治疗疾病刀药齐下,治愈很多危难奇症。当时人评殷仲春“于歧黄家言尤茧抽狱究,博采精财,神圣工巧兼而有之,圭刀一投,奇功立奏。”他擅长外科,著有《疹子心法》一书,辑录治疗麻疹的秘方,论及麻疹的症状及治疗方法。他认为麻疹是胎毒,“麻毒发于六腑,属阳无形……麻感于时气、伤寒,初发热之时,呵打喷嚏,头眩眼瘴,咳嗽鼻涕三四日,发出形大如沸糜,色赤者是也,其色紫者灸之,函出缓没,迟者重也。发灸之初,即用表出,已出未愈,只用清凉,不可过于温补,此治疹之大法”。殷仲春著录治疗麻疹秘方50多种,如桔梗汤、人参白虎汤、大连乔饮、凉隔散等等。后当地瘤疹流行,《疹子心法》被其子殷志伊付梓刊印,以此秘方救治病人,成效卓著。殷仲春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他治疗疾病审慎,对病人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对贫民卖药不责钱,深得乡民爱戴,求医者甚众,往往积庭盈户,“荆扉未启,户外之履常满,虚左而迎者以屐凿先至为愉快……古貌慈心,积仁累行,急人之急”。史载一次乡遇火灾,赖众乡邻倾力救助,使他家物无损,“比间火,仲春趋而出,家人亦避去,四邻舍已物而争先移仲春家具,须庚尽出,仲春亦不知为谁,无何,火息,左右皆焚,仲春家独免,众物来萃,惟失一马尾而已。”他是一位古道热肠、医术精湛、心地仁厚、百姓爱戴的民间医生。
殷仲春崇信佛教。明代中后期政府对佛教进行整顿和限制,使佛教趋向“山林佛教”、“经忏佛教”,佛学在教理思想上沉寂不振,加剧了佛学的衰微。明代佛教各宗派中,以禅宗最盛,在社会比较普及。民间儒、佛融合,出现居士学佛现象,“给绅士大夫有捧咒念佛,奉僧膜拜,手持数珠以为戒律,室悬妙像以为阪依,不知遵孔子家法,而溺意于禅教沙门者”。明代儒学与佛学融通,士大夫大多亲近佛教,不少人成为在家居士,对佛教加以研究。明代翰林学士宋镰,自称无相居士,尝阅大藏(经),暇则习禅观,“能深契上旨,每召对,辄与究论佛经奥义”。心学的创始人王守仁也近佛,心学产生前,他曾有一段参禅学佛的经历,其创立的心学以“致良知”为宗旨,深受佛教“明心见性”思想影响。万历以后,李蛰、袁宏道等人倡导心性,晚明四大高僧出现,士大夫中禅悦之风极盛,居士佛学呈现兴盛气象,这些居士促进儒学与佛学的融合,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礼佛居士群体。
殷仲春作为一名儒医,受到当时崇佛的社会思潮影响,具有佛家悲天悯人的慈悲心怀,遇诸病人,必欲救治使其去痛苦而达到安乐。殷仲春与地方秀水金明寺僧智舷有密切交往,智舷一“子苇如,号秋潭,秀水金明寺僧,有《黄叶庵》集。”他们相互诗词唱和,殷仲春有五言古诗曰“振衣叩禅关,复直同心哲,晤言析胜义,莲社欣复结……景落判中流,登舶望犹缺。拟将学无生,相随咏禅悦。”其诗充满禅理,反映对佛学的敬悦。殷仲春敬慕佛教经典,崇尚内典(佛教对佛学典籍的称呼),认为“世人珍重严敬者,莫如内典;广被获济者,亦莫过内典”。他推重禅宗,“禅家有顿悟、渐解,医须渐解以及顿悟,顿悟难离渐解,”他的思想受到佛学影响很深,成为礼佛居士型的士人。
殷仲春行医之余,喜购买收藏古书,尤其是医书,得钱,则入市买书读,他“每携数十钱行游市中,购古帖残书,补葺读之,往往申旦不寐,闻者笑以为迂,漫弗顾也。”并对书进行考订。他平生爱好搜集古书,精于文献考订,史载他“小楼数楹,终避燥湿,日拥书万卷,为南面百城,焚香宴坐,不辍吟咏。生平著一皂帽,夏御一稀,冬御一褐,出入乘一小舫,望之容肃,见之意消,识不识并称先生为长者,面背无间言。”。《医藏书目》就是他将早年得见名家所藏医书加以整理编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书目。
殷仲春学识广泛,不仅医道高明,并喜读文史古籍,博通六籍,百家书法,是一位颇有才气、闲散乡野的文人。他能诗善书,虽处陋室,常与乡间文人诗词唱和,怡然自得,史载他“能诗善楷书,陋室如蔽,不蔽风日,与子志伊脱服力田,而好读史,多购古帖残书,补葺考校以为乐,父子皆能酒,尝分杖头之半,簧灯夜读,遇显者辄引避,吴中文士多延颈愿交。适夏日父子序水车,旁置晋书一卷,华亭董其昌与陈继儒过之,赠以诗,订交而去。”好友华亭陈继儒赠诗云:“樱桃花开春可怜,何处行人不放船。却羡白头殷处士,鹤鸽声外独耕田。”赠其子志伊云:“一领青蓑五尺锄,日斜棚叶户茅庐,归来耀足城边石,曲录休头读晋书。”一派桃花源的隐逸潇洒,足见当时明士大夫间的风流文采、诗词唱和之盛,在乡僻村野也足有可观。相将迎入烟波去,晚泊竹桥西更西。”诗歌清新质朴,反映隐逸之乐。
殷仲春著有诗文集《栖老堂集》一卷,《四库全书总目》记载《栖老堂集》“读之集,首载赋骚,次古今体诗,次引辞赞疏,仅二十余页,其孙观国,跋称原集诗千余首,此本仅存什一,今核所作,不出明季山人之派。”但是《栖老堂集》因言语的“违谬”被清代列为禁毁书予以抽毁,史载“栖老堂集一本,系明殷仲春著,后观国跋语,有违谬,应抽毁”,因此反映殷仲春诗文的《栖老堂集》现己经不复存在,不能不说是很遗憾的事。殷仲春卒年约七十有余,子志伊,字古耕,亦为名医,好读《晋书》,有乃父风范。志伊子观国,字宾光,“补邑弟子员,以文名。乙酋遭兵焚,弃书精岐黄,疗疾无不立效,”并一力促成战乱后《医藏书目》的刊刻流传,功不可没。“孙铭,传其家学,四世攻岐黄之术,俱有隐德,”可见殷氏是儒医世家。《医藏书目》撰述目的。首先,殷仲春撰((医藏书目))目的是弘扬医学,普济世人,却除世人病苦以致安乐。殷仲春笃信佛教,具有慈悲心,他与僧人相交往,行医与编写《医藏书目》,深受普救世人的佛学思想影响。他认为佛学是要拔去众生的病苦,以达安乐,因此以医道救治病人,实现佛教普度众生的宏愿,著述是为“使仁人求其书而广济于群生也”,为医者救治病人提供指导。
僧智舷曰:“吾方叔先生父子,皆佩药师心印,凡遇诸病苦,必欲尽拔去其根以安乐之者也……于是冥搜广访而收聚之,并恒所诵习者撰为《医藏书目》,藏于究函,以贻同志。先生兴慈用心,可谓勤且博矣。”其次,殷仲春撰写《医藏书目》的目的,是整理古代医籍,弘扬医道,发阐医理,嘉惠后学,给初学医者指示迷津。我国古代医学文献虽很丰富,但撰写医学专科目录极少。明代藏书家著录医书很多,殷仲春喜收聚观览医书,在浏览大量藏书家的医书后,深感历代医学文献的浩瀚,立愿整理编著,揭示给世人,给后来习医者以指导。他自称:“医之道广矣大矣!虽然,余不忍独窥堂奥也,爱分所闻为二十函,每函冠以小论,阐其要义,曰《医藏目》,盖取象教三乘五宗之旨,而实仰体释迎、老子慈心,广无上正觉,用惠后学于靡穷也。”洪邦基称《医藏书目》“嘉惠来学,示指迷途,取上古至今日凡属岐黄家言,荟目成编,命曰医藏。详孰源孰委,分宜读宜考,若聚米而画险夷,若按谱而别官微,令览者心开目朗,长夜顿晓……医家之司南车、记事珠也。”对其进行很高的评价。《医藏书目》的成书经过。《医藏书目》是殷仲春根据自身藏书以及所亲见的医书所编著。殷仲春在收藏古书进行考订之余,留自医书,但家无方书秘本,曾游宁国郡,在友人朱纯仁、饶道尊等处得观古今医书奇编,后予以整理成编,这是《医藏目录》的主要来源。《医藏书目》是藏书目录,它的编撰与明代刻书藏书的社会文化风尚有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