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不等于分工备课
到很多学校调研,发现这样一种奇怪现象: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变成了分工备课,一般情况下由备课组长提前一周,针对一个单元或章节的教学内容作出分工,组内教师分别承担一课时或两课时的备课任务,各自备完后将教案打印,分发到每一个人手中,任课老师就按照这个别人设计好的教案上课。这样做教师的负担是减轻了,但是这种不顾教情、学情,照搬别人现成教案的集体备课方式,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不利于教师专业成长,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集体备课。
所谓集体备课,是指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的集体研读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或单元(章节)教学计划、审定备课提纲、明确教学重难点、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的系列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教师的群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整体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扎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分享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集体备课由学校教导处或教科室统筹管理,规模较小、人员少的学科由教研组长组织实施;规模大、人员较多的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可由年级备课组长协调,备课组长组织实施。
集体备课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程序和步骤:
一、个人初备,做到“四定”、“六备”。在进行某一单元或某一章节集体备课前,备课组长要做到“四定”:即定内容、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提前通知全组成员独立研读相关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并确定一名中心发言人撰写备课提纲。无论是组内成员的独立初备,还是中心发言人撰写的备课提纲,都要做到“六备”,即备思想,思考本单元教学所体现的教学思想;备目标,明确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备教材,初步确定教材重点、难点、疑点、考点;备学生,初步了解学生现有知识储备,掌握学情,预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备教法,初步设计本单元教学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备学法,理清通过本单元学习,教会学生哪些学习方法。
二、集体研讨,做到“四统一”。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备课组长召集本组成员进行集体研讨,听取中心发言人的发言,讨论、修订备课提纲。讨论时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每位成员都要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发表意见,优秀教师要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积累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盘托出,青年教师要虚心听取老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相互借脑,力求使备课提纲更加完善。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最终做到“四统一”,即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作业设计,统一单元检测。备课组长可指定专人根据单元教学目标,轮流设计课时作业和单元检测题。需要指出的是,作业和单元检测题的设计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初稿形成后备课组也要进行认真研讨。
三、撰写教案,突出个性化设计。任课教师根据集体确定的备课提纲和各班学情,撰写个性化教案。所谓个性化,是指任课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体现自己的教学追求和个性特色。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不同班级的学生,教学重难点可能有所不同;相同的教法、学法,能够适合某一班级的学生,但换一班级再用可能不适应。
因此,世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案,优秀教师的教案可以借鉴学习,但不可照搬照抄,而应当根据各自学情,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为了突出教案的个性化和针对性,准确掌握学生预习情况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有的教师在设计教案时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通过征集学生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进行二次备课,不断修订、完善自己的教案,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典型引路,发挥优秀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为了巩固集体备课成果,更好地分享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在进行单元(章节)教学前,备课组长可指定1—2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上示范课或观摩课,全组教师集体听课、评课,吸取他们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尽量克服他们在教学暴露出的不足,从而进一步修订、完善各自的个性化教案。这一做法是促进青年教师业务尽快成熟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有利于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五、交流反思,查缺补漏。单元(章节)教学结束后,备课组长要指定专人依据单元(章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单元(章节)检测成绩,分析教学中的得与失,提出下一步改进教学的意见。对于因教学疏忽而出现的一些普遍性问题,要进行补偿性教学或平行性测试,不留“夹生饭”,不为学生后继知识的学习造成障碍。
总之,一个完整的集体备课过程应该包括“个人初备——集体研讨——撰写教案——典型引路——交流反思”四个阶段,它绝对不是一个由备课组长分解备课任务的简单过程,也不是一个教师图省事照搬别人教案的过程,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研讨过程,是一个借智、借脑的过程,更是一个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