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公开课】篆书,秦始皇的大一统(二)

古话说得好: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政治如此,文化亦如此。

中国古文字,经历了商朝统一的甲骨文、西周统一的金文,发展到东周时期,已经不再只有一种字体,出现了多元化发展趋势。大大小小几十个诸侯国,最大的也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些国家中,很多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据考证,当时一个“宝”字,就已经有一百多种写法。

正如我们所熟悉的成语“邯郸学步”:一个燕国人听说赵国邯郸城里的人,走路姿势十分好看,便决定前往学习;结果最后邯郸人的走路姿势没有学会,自己原有的姿势也忘记了.....

成语固然是想告诉我们不能一味地去模仿,丢掉自己的特色;但同时也暗暗透露着各国风土人情、政治文化的迥然各异。

其实不要说不同的国家,即便在同一国家内部,因为幅员辽阔而产生的诸多差异也是屡见不鲜的:比如我们泱泱中华。官方语言是普通话,这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语;但这并不妨碍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至于文字,我们的文字是简体字;一衣带水的中国台湾,却还是繁体字的竖排本。只不过也还是万变不离其宗罢了。

说到秦朝,这种统一之下的个性化发展也还是存在的。

秦始皇还未统一六国之前,秦国与其他国家,包括名存实亡的周天子,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着大篆,这里的大篆是广义的、包括金文在内的大篆。不过,这并不妨碍各个诸侯国默默地发展着自己的文字。待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这些繁简不一、异体字众多的六国文字,就给彼此之间的交流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毕竟大家现在同属一个国家,至少要有一个标准规范的语言文字以供交流才对。更何况,对新建立的王朝而言,统一语言文字刻不容缓:春秋时期的秦国地处偏远的雍州,每次诸侯会盟都不参加——不是秦国不想和大家玩儿,而是其他诸侯国根本瞧不起秦国这只“土包子”,总觉得秦国是不懂礼数的野蛮国家。只是没想到,最后实现大一统的,就是这枚“土包子”。

掌握了话语权的秦国,开始推行“车同轨,书同文”的政策,统一的标准自然是秦国自己的规范。《说文解字·叙》中就对“书同文”作了说明: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这段话至少向我们传递出三个信息:

   首先,小篆绝不是一个人发明创造的。

之前屡屡有人说小篆是秦相李斯创造的,这就像汉字绝不可能是由仓颉一个人创造完成的是一样的道理。

       第二,小篆并不是突然出现,它有着自己的演变轨迹。

西汉贾谊《过秦论》中指出:秦始皇之所以能统一六国,并不是秦始皇一人之功绩,而是“奋六世之余烈”。意思是说,是从秦始皇开始往前的六代秦国君王的积累。其中,六世的第一位,就是秦孝公。之所以将这么多秦国的历史,是因为接下来想和大家说,在秦孝公时就出现的《商鞅方升》上,大部分的铭文就已经是小篆了,只有极少部分还是古籀。——由此观之,小篆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较为漫长的过程。

     第三,秦始皇十分重视文字的统一工作。

汉字的规范统一与推广,秦始皇选派了三人共同完成——李斯、赵高、胡毋敬,从这三人的身份,足可以看出朝廷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

至此,形散神也散的春秋战国时期正式宣告结束,取而代之的是统一的秦王朝,以及统一的小篆文字。

小篆的出现,在汉字形体演变的进程中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因为这是第一次在国家层面上对文字进行的标准与规范的统一。

当然,统一的王朝推行文字的统一,这并不代表着举国上下就只有小篆这一种字体,或只有某一种单一的运用。姑且不说统一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刀切地瞬间完成,即便是同一字体,也会因场合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说文解字叙》中提及:

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月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许慎的这一说法,便是从秦朝时汉字发展的不同时期与不同用途的角度加以区分的。

以汉字发展的不同时期而言,秦朝的文字大致经历了大篆、小篆与隶书三个阶段。大篆小篆我们都很熟悉了,隶书是我们随后要分享的内容。坦白说,小篆对汉字发展已经很重要了,但隶书的重要性更甚于小篆。

从小篆的用途而言,虽然都是基于小篆字形,但却因使用场合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以此为依据进行区分的文字有: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

       刻符,专指刻在符节上的字体。

符节,在古代是朝廷用来传达命令、征调兵将等事务的一种凭证。比如我们熟悉的兵符、虎符等。其中的虎符,直至汉朝仍在使用,且大多沿用秦朝的体制。

       虫书,主要是指绘制在旗帜上的各种文字符号。

与其说是文字符号,倒不如说有些类似原始社会的部落图腾。这些符号多是以飞禽走兽的形象来表征国家、宗教、军队或统帅,想要传递的是气势与威严,基本上丧失了汉字的文字功能。

       摹印,又称之为缪篆,是指写刻在具体印章材料上的文字。

之所以称之为“摹”,是因为材料有大小,在写刻之前需要进行一些规划。受到刻印材料的限制,其字体笔画十分缜密。

       署书:又称之为“榜书”,主要是指题写在匾额上的文字。

从其题写的材料我们不难看出,署书的主要用途是歌功颂德。因此,早期书写署书的书法家,往往都是身居高位的人臣。比如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署书书法家就是秦朝丞相李斯。发展至汉朝,将署书题写在汉高祖未央宫匾额上的便是丞相萧何。

       殳书:刻写在兵器上的文字。

“殳”之古字形,像人一只手拿着一件武器,《周礼》中有了更为明确的记载:专用在车上的一种兵器,故其本义为:古代的一种兵器。顾名思义,殳书,指的就是这些刻画在兵器上的文字。

有道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或许对秦始皇而言,他推行各项统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使秦王朝传承千万年。但遗憾的是,秦二世的继位,彻底断送了他千世万代的梦想。不过,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十分感激他:若没有他,就没有自上而下有意识的文字统一;若没有统一的文字,就很难形成统一的文化,自然更不会有什么文化传承。小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0)

相关推荐

  • 每天使用却不怎么了解的,居然是它

    汉字是一种神奇的语言,由于其起源于象形,所以便于识别,其记事之功能是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比拟的,即使是最古老的甲骨文,现代人也可以进行识别研究. 据相关资料,汉字总数近10万字,但常用的1000个常用字 ...

  •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七国文字差异有多大?

    这个差异其实就像方言差异,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其实七国文字差异,是在战国前期才逐渐形成的.因为春秋战国混乱之前,中原也是一个统一的奴隶王朝,大家以周天子为尊.当时中原文化以周天子的 ...

  • 【汉字文化公开课】篆书,秦始皇的大一统(三)

    之前我们说过: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如果说大篆几乎涵盖了秦朝之前的所有文字,甚至包括甲骨文.金文.六国文字等:那么小篆的范围则相对狭窄,它指的就是秦朝统一后的文字,即秦篆.它不似甲骨文与金文那般幸运,有 ...

  • 【汉字文化公开课】金文,青铜器上的历史(二)

    吉金文字 金文的另一个称呼 得名的由来很显而易见 先民认为祭祀是吉礼 一切与之有关的内容都是美好的 吉祥的青铜器铭文 简言之 吉金 之前我们也曾介绍过 钟鼎文也是金文的名称 究其原因在于它们是金文的主 ...

  • 【汉字文化公开课】金文,青铜器上的历史(一)

    金文 因刻于青铜器之上 故又称之为青铜器铭文 又因古代青铜器物往往为钟或鼎 故又称之为钟鼎文 于古人而言 钟是乐器 一般人家绝无仅有 鼎是礼器 非贵族之家不可得见 二者地位的尊贵 也彰显着金文的地位 ...

  • 【汉字文化公开课】甲骨文,世界上最长寿的文字(一)

    上下五千年 是华夏民族的历史 也是汉字发展的历史 在汉字漫长的演进过程中 从它的字体到它的字形 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历史的转折 常常用某个阶段来区分 汉字的发展 也被古文字学家以古今相区别 古文字阶段 ...

  • 【汉字文化公开课】识文谈字之汉字缘起(二)

    昔者 仓颉作书 天雨粟鬼夜哭...... --<淮南子·本经训> 上古时期的黄帝部落 有一位非常能干的史官 他的名字叫做仓颉 部落里很多重要的工作 黄帝都安排给了他 他管理着部落里所有的财 ...

  • 【汉字文化公开课】识文谈字之汉字缘起(一)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仄 辰宿列张 ...... --<千字文> 远古时期 人们生存环境恶劣 劳作生产的方式十分简陋 面对日月星辰 除了崇拜 没有多余的感受 大自然在他们眼中 伟大 神 ...

  • 汇才文化公开课的主页

    今晨,感叹自己几十年读书生涯,随意在微头条上写了几句,并配上书房一角的一个图片.没想到,有些网友看到了图片中的个别书名,就开始进行人身攻击,什么开书店的啦,什么都是成功学废书啦,不一而足.网络是一个公 ...

  • 恋爱公开课520特别版|一个二十多岁的女生,要考虑好哪些问题才能步入婚姻?

    沐言推送这篇文章的今天是2020年5月19号. 广大男女青年响应当下消费主义的号召,大部分人应该选择在明天5月20日,择一良辰美景,或表白.或约会.或领证等等,总要做一些仪式感非常浓厚的事情,才算是有 ...

  • 人文武汉公开课 | 听课随感 为武汉地域文化正名

    今天,"人文武汉"在汉口青岛路10号"平和打包厂旧址"举办第二堂公开课,由韩少斌老师讲述<汉口第一临时保院>,韩老师用翔实的文字及图片资料讲述了抗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