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元上都遗址
入选时间:2012年
遴选标准:文化遗产(ii)(iii)(iv)(vi)
地理位置:N42 21 28.80 E116 11 06.46
遗产编号:1389
简介: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是中国元代都城遗址。由我国北方骑马民族创建的这座草原都城,被认定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奇妙结合的产物。
早在元宪宗蒙哥在位期间,其弟忽必烈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忽必烈热心于学习汉文化,曾先后向海云、子聪、王鹗、元好问等人学习儒学。1256年春,忽必烈命子聪相地,在桓州(今内蒙古正蓝旗北)东北、滦河北岸的龙冈营建宫室房舍,三年后建成,名为开平府。此后,这里聚集了一批重要谋士,成为忽必烈集团的根据地。1260年3月,忽必烈被推为大汗,在开平称帝,建立与中原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中央集权制封建政权。1264年,将开平改名为“上都”。1271年11月,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迁都大都(今北京),但每年夏天都在上都处理政务,因此上都与大都并称为两都,直至北元宣德五年(1430年)废弃不用。
元上都全城由宫城、皇城、外城和外苑部分组成,内城为皇城,外城为市区,城内有宫署约六十所,各种寺庙一百六十余处,驿道四通八达。城垣周长约9公里,东西2050米,南北2115米,城墙用黄土夯筑,宫城、皇城城墙还用砖、石包砌,四角有楼。
宫城是全城的核心,在皇城的中部偏北有东华、西华、御天三门,其中南边的御天门最为重要,它与皇城南门明德门在一条中轴线上,是出入的主道。主要的宫殿楼阁和官署、宫学建在宫城内,大型宫殿位于中线以外,建有水晶、大明、鸿禧等殿,大安、延春等阁,华严、乾元等寺庙,还有泉池穿涌其间,大部建筑未采用对称的布局,殿、亭、阁、榭各具特色,或近临沼池,或开渠引流,或亭阁相连,形状大小各异,色彩风俗不同,优雅非凡。建于1266年的大安阁是宫城内最主要的建筑,也是上都城的象征。
皇城在全城的东南角,环卫宫城四周,城墙外砌砖石,寺庙、国学和部分大型建筑在皇城内,道路整齐,井然有序,南半部为官署、府邸,东北和西北隅建有乾元寺和龙光华严寺。方形的外城全用土筑,在皇城西北面,每面长2200米,开4门,有瓮城。城内用土墙隔为两部分,北部是皇家苑囿和金顶大帐“棕毛殿”的建筑所在,为皇帝观赏的御苑;南部为官署、寺观和作坊所在区域。城外东、南、西三处关厢地带,为百姓民居和商肆、店铺、工匠、仓廪和民居的主要集中所在。
上都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元代中外交往频繁,上都常有阿拉失、波斯、突厥等商人往来,马可·波罗在上都受到忽必烈的礼遇和器重,《马可·波罗行记》详细记述了上都的宫殿、寺院、宫廷礼仪、民情风俗,第一次向世界介绍了上都。1271年,波斯科学家札马鲁丁在上都建立回回天文台,在此研制了许多大型天文仪器并制定了“万年历”。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在上都亲自勘查、测量、设计,并组织施工完成铁幡竿渠,是中国北方塞外草原较为成功的大型泄洪水利工程,至今保存完整。
上都有众多佛寺、道观、清真寺等宗教建筑,宗教活动十分兴盛。1260年,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在上都城西南建有八思巴帝师寺。道教、伊斯兰教、景教等活动也很兴盛,上都因此成为北方宗教中心,同时也是多元文化交流的中心。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位于长城以北的元上都遗址包含着忽必烈这座传奇都城的大量遗存,占地25000多公顷。元上都是1256年由蒙古统治者的汉人幕僚刘秉忠设计的,这是一次特有的融合蒙古游牧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尝试。忽必烈就是由此出发开创了元朝,统治中国百年之久,并把其疆域扩大到了亚洲以外。曾在此进行的宗教辩论令藏传佛教得以在东北亚地区传播,并且成为这一地区很多地方沿袭至今的文化与宗教传统。元上都根据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依山傍水而建。元上都遗址现存有寺庙、宫殿、坟墓、游牧民族帐篷以及包括铁幡竿渠在内的水利工程。
North of the Great Wall, the Site of Xanadu encompasses the remains of Kublai Khan’s legendary capital city, designed by the Mongol ruler’s Chinese advisor Liu Bingzhdong in 1256. Over a surface area of 25,000 ha, the site was a unique attempt to assimilate the nomadic Mongolian and Han Chinese cultures. From this base, Kublai Khan established the Yuan dynasty that ruled China over a century, extending its boundaries across Asia. The religious debate that took place here resulted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over north-east Asia, a cultural and religious tradition still practised in many areas today. The site was planned 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Chinese feng shui in relation to the nearby mountains and river. It features the remains of the city, including temples, palaces, tombs, nomadic encampments and the Tiefan’gang Canal, along with other waterworks.
访问本博客首页,根据“博文快速查阅说明”可查找你喜欢世界遗产的图文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