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得其趣绘新篇——朱葵《里下河渔村》小析
灵山胜地不知被多少人画过,可是苏北里下河一带的渔村却无人青睐。
究其原因不外有二:
一是过去这里穷苦,文化人少,画家更少,无人描写;
二是这里无高峰长瀑,在一些守旧的人眼中,无成法可依,难以表现,不宜入画,纵然生活在这里的画家,他们宁可闭门造车,画千里之外的峡江重崖之类,也不描写身边景物。幸喜这种脱离生活的现象,近些年来已有所突破。
曾生活在这里的画家朱葵却直面现实,倾情于斯境,将不奇、不雄、不雅也不秀的普通苏北渔村摄入画图,精心编织成优美的艺术作品,不得不令我们刮目相看。
在画幅前,如同站在渔村对面的山岗上向下俯视,看上去山石堆叠,屋舍散置,渔网高悬,覆舟待修,村树稀落,矮篱断续,渔船泊岸,鸭群嬉水,晒着辣椒,晾着鱼干……什么都可见到,但各归各的,没有中心,象煞杂乱无章的样子。然而,这正是画家的心计所在,取鸟瞰角度,组织松散,是一种特殊的章法。
去南京夫子庙品尝过那里的风味小吃的人都知道,席上没有大盘主菜,几十样吃食,一小碟一小碟地端上来,叫你一样一样地品味。此画村前屋后,水涯山畔,牵引着读者视线四处漫游,一样一样地浏览,神行其间颇象品秦淮小吃。这画又象是随笔漫写的叙述性散文,一样一样地交代事物,自然,松弛,形散神不散,没有造作之气,一切都围绕着渔民生活环境展开,可谓“杂而不越”。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有限度的,为了避免过于松散,画面采取了一些调剂措施,左上方较大的石山有包抄合围之势,拢住渔村后背;前面大片白水限制村墟扩展,基本规划在左下与右上对角线范围,不是整张画到处散漫。换句话说,后面石山是整块的,前面水是大片的,夹在中间的部分任其再纷繁杂乱也影响不了大局。这些处置是别致的,也是有效的。
作者独到的艺术见解还表现在笔墨的运用方面。画中除渔网侧锋横抹之外,其他各种形象皆赖粗细相近的中锋线条勾写。线条悠婉舒曼,外柔内刚,不轻浮,不柔弱,不刻露,无圭角,笔形相依,刻划得当。线条框廓之内少皴擦,苔点亦不明显,而着重于各阴坳部分的墨色烘染,以增强物体的体积和厚度,令人观之有韶秀玲珑之感。
全画以赭黄色为基调,山石施赭,地面赭中带黄,树叶点染石绿,山石隐含石绿,在不失暖调统驭下有冷暖对比,景色赋有和煦明秀的况味。
这无名的小渔村在画家至诚至爱的笔下变得越发淳朴可亲,不难想象作者此时必定是心潮激荡、情趣盎然。而我读着它,得到的是一怀恬适,一怀安宁。
<当代山水画佳作赏析>1994年7月第1版
编著:吴国亭
吴国亭《当代山水画佳作赏析》
目录
合计84篇,每天一篇
编后缀语
日本美术评论家吉村贞司先生对中国当前绘画状况发议论道我感到遗憾,中国绘画已经把曾经睥睨世界的伟大的地方丢掉了,每当我回首中国绘画光辉的过去时,就为今日的贫乏而叹息。'又说,'我希望至少不要把过去的伟大作品全部都当成过时的东西丢掉,好好地研究研究,好好地看一看,再在这个基础上发现美的道路,走上新的旅程。'(《宇宙的精神自然的生命》)好心的批评,偏颇的意见和恳切的期望,都搅在一起了,其本意是希望我们在尊重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贯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精神。每当我翻到笔记本上的这段话时,真是百感交集,不知该从何说起是好。
是的,眼下有一批'美术家',他们有的只学了十年八年画,有的甚至只学了两三年画,手头既未掌握笔墨功夫,胸中又无文墨积累,可极能经营、颇善公关,常常活跃于电视银屏上,应酬于豪华的酒宴上,作品刊印在自费的画集里,张挂在大宾馆的小卖部中,其至挂着'中国著名画家'的头衔奔走于海内外,把个画坛搞得有声有色,十分热闹,像卖假药的江湖郎中那样滥造又丑又怪的东西四处兜售。
对此,许多正派的画家们是不屑一顾的,指出他们的怪画背后所隐藏的实质是:一些有点成就的画家在具象上创作不出新意来,画点怪画来掩盖他的窘迫相;而那些技术本不高明,出不起风头,画点怪画,可以吸引一部分人的注意,如果怪得新奇的话,还可一鸣惊人。
鲁迅曾说一怪即便胡来。'胡来正是藏拙的好办法。但是,与此同时,中国当今尚有不少耐得寂寞,认真做学问的画家,他们人品端悫,谦虚谨慎,并且甘于淡泊'不随时俗浮沉,默默地探索着比前人更深更广的艺术道路,他们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主流,画界的精英,精神文明的中坚。我想,吉村先生可能看到的只是中国画界鱼目混珠、瓦釜雷鸣的前者而忽视了后者所发出的感喟吧!
有感于此,我一直就想编著一本能够真实全面反映当代中国山水画水平的画集,顺便写点宣传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让人们真正摸到现今山水画创作的脉膊,于端正画风、于学术研究作点实事,在画界哪怕起点微小的作用也好。然而古人说,'评画大难,苟非巨鉴,必不允当。'(清·范玑)我非巨鉴,怎能胜任?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我又怎敢在人们面前老三老四指手划脚?但心中确实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涌动,加之全国各地广大习画者的普遍要求和出版社的一再催促,在主客观的迫使下,不避才疏学浅之短,以一名讲解员的身份和口气说话,不摆居高临下的架子对待作者和读者,总该是可以的吧!于是丢下画笔,干起这吃力的'爬格子'的营生来,时辍时写,前后花了两年多时间。
书中入选的篇什自然反映了编著者的观点和对作品的理解,这些作品不能说张张都无懈可击,不过,总体上看都相当严肃,较为完整,多能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反映生活有一定的思想内容,有特定的意趣,画面的组织和笔墨也经得起推敲,至少没有把民族传统'当成过时的东西丢掉'。
我在选画时主要把握艺术质量,而不计作者社会地位高低,知名度大小,润格多少,年龄长幼等画外因素。我尊重学术权威,但也不怠慢无名画家。这一点,在目录的编排上读者亦可看得出来,前后次序无轻重高下之分,主要考虑题材和风格的变化,使全书取得统盘平衡。
还要说清楚的是,一幅优秀的作品应该在各个方面都是站得住的,无论从选材、立意、布局、笔墨、色彩或者从气韵、格调等各个角度去分析都有可取之处,但要对八十余幅作品泛泛而谈,定然象报流水账一样乏味,谁还有兴致逐幅细读下去呢?'大观园'里的姑娘个个标致,但美得不一样,各有各的相貌,各有各的风韵,我力图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在这许多画幅上,象中求理,形中取法,通过逆向思维,依循画家足迹既寻觅它们共同的东西,更着重它们自身的特点予以解说。
关于作品的分析,歌德曾说过广题材人人看得见,内容只有费过一番力的人可以寻到,而形式对大多数人则是个秘密。'绘画艺术美更多的则是形式美,解说的重点侧重于艺术形式规律的揭示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囿于编著者的见识,除入选作品之外,各地定然有许多我不知道的高手和精作被遗漏,有些是约了稿而无条件提供幻灯片的,有些是约稿限于篇幅怕增加读者负担而精减了的。
书稿付梓时,遗珠之憾与割爱之痛交并于心,实出无奈,敬请有关同仁海涵;同时由于编著者学力不逮,对作品开掘得不深不透,或许难免还有谬误之处,也希作者和读者指教。
吴国亭 1992年5月